三官寨

三官寨

三官寨,位於貴州省畢節市大屯彝族鄉,包括三官、丫口、高坡三個村。中心腹地位東經100°44’,北緯27°41’,距大屯彝族鄉政府及大屯土司莊園約3.5公里,距畢節城區約108公里。

基本信息

地理

位於貴州省畢節市大屯彝族鄉,包括三官、丫口、高坡三個村。中心腹地位東經100°44’,北緯27°41’,距大屯彝族鄉政府及大屯土司莊園約3.5公里,距畢節城區約108公里。高速大納公路過三官村邊境,距腹地約3公里。鄉村龍(場)田(坎)公路支線通三官國小

歷史

據考證,三官寨歷史地域:東至河麻溝溝口,南至石頭寨包丘水井,西至火馬小河溝,北至官地老虎灘。幾乎囊括了今大屯彝族鄉範圍。三官寨寨名,彝語謂協闊迪。《通雍余民宗譜》載,是莊園先祖張翔由原居地臥泥河遷三官時帶來的。漢語謂三官寨,源於改土歸流。明天啟元年(1621年),扯勒部後裔大屯土司莊園先祖永寧宣撫使奢崇明(當地百姓稱蛇宣尉)自稱“大梁王”,與水西土司安邦彥結盟,發難明朝政府,史稱“奢安之亂”,歷時九年戰敗,族人改姓余、楊、蘇、李、祿、張、隴。奢崇明次子奢辰改名余保壽,三子奢震易名余化龍,隱居三十餘載。清順治十七年(1661年),余保壽投誠,後又剿吳三桂有功,於康熙年間奉旨安插臥泥河,設宗廟於元岩。時彝語謂臥泥河為協闊底,譯意為主子宗社地。余保壽卒,妻龍氏以功保舉土巡檢,未授卒,其地分司余繼先(奢震孫,管水潦兼司之今普宜鎮小河、發戛、虎廠坪、大灣子境,余繼先彝名塔拉,建宅於今高坡村苗岩國小側,故苗岩有“大拉”之彝語地名)、張保(烙烘、楊柳灣、海窪之祖)、楊阿約(鎮西、阿市、北肇之祖)、蘇國權(鐮刀灣、斯栗堡之祖)、祿國璽、祿國卿(金沙岩上岩下之祖)、李廷貴(發朗、灣溪、岩梯之祖)等八彝目。余保壽長子張鳴岐分司阿弄戛(今畢節市田坎彝族鄉岩腳村上金井)、白沙河及四川白沙,次子分司補仲槽(今田坎彝族鄉田坎寨、黑種寨),三子張翔(一作張翔岐)又名楊三分司大屯之現境,建宅協摩啟(今大屯彝族鄉丫口村高坎組之漆樹坪)移居那摩啟(今丫口村新房組之楠木樹。張翔子張余亭又名楊翰楨世遷居大屯蘇家山,後裔建大屯土司莊園)。以原居地取名協闊底家。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改土歸流,為報畝入冊,長子轄區取名長官寨,次子轄區取名二官寨,三子轄區取名三官寨,故而得名沿用。三官寨內彝族,張姓是寨主(大屯土司莊園)宗族旁支,世襲寨內總務督辦。范姓戰前系扯勒部將、唄摩,戰後任寨主世襲壩摩、禮賓司、頭人、清管等職,王姓是寨主的世襲摩史、宣歌頌,羅姓是其赤摩,主管墳墓,潘姓是其罵協司殯儀,陳姓戰前系扯勒部將先行官,戰後系寨主貼身警衛,楊姓系宗族旁支,司文書膳食。雍正七年(1729年)清理疆界,八彝目地以赤水河以北劃歸四川,以南劃歸貴州,三官寨始隸貴州畢節衛。但區域分散為鴨子寨(今青山村)、上三官(今丫口村)、下三官(今三官村)、苗岩(今高坡村)和今烙烘、木窩寨、石頭寨、白臘寨、長中壩上、中、下寨等。解放後,以下三官定為三官村。村內現有人口963人,其中彝族人口872人,占總人口的91.07%。

教育

三官寨清末始辦私塾,1956年始建三官國小,1980年增設彝文課,1982年增戴帽國中。截至目前,從校內啟蒙在外深造畢業的大學本科生有四人,大專生九人,中專中師生五十六人,高中生人數略次於中專生;以上人員中,從事彝語文工作的有二十四人。

文化

由於當地彝漢文化的共同發展,在雙“文明”建設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畢節地市兩級政府於1985年授予三官村“文明村寨”大理石牌,省文化廳於2001年授予“民族文化藝術之鄉”。今年6月,省政府批准了該村“彝族傳統文化保護與建設”的實施項目。這完全得益於黨的民族政策和現仍保持著原始、自然和濃厚的宗教信仰、民居建築、婚喪習俗、彝族歌舞、語言文字且具神秘古樸、典型濃郁彝族傳統文化特色。
三官寨彝族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獨具特色。寨內彝文古籍按用途分唄數、額數、閣數三大類。
一、唄數:暫譯唄摩古籍。唄摩是彝族文化的知識分子。在歷史上的苴(君)摩(臣)唄(師)三位一體的土司政權中,位居第三,承擔人與神靈的溝通傳播責任。唄摩古籍又分喪葬祭祀古籍、消災、禳解祭祀古籍和常用古籍。喪葬古籍有《實勺以》(實勺氏喪葬祭祀指路書)、《鄂莫以》(鄂莫氏喪葬祭祀指路書)、《尼能以》(尼能氏喪葬祭祀指路書)、《赫打以》(陣亡將士喪葬祭祀指路書。每部書除給亡靈解除在日常生活、生產勞動中結下冤屈、冤仇外,都有一條指引亡靈返回祖宗發祥地———翁米的路線。一般人說,“翁米”是冥府,但這條路線並非是在陰間而冥不可尋,今有大多地名可實地驗證。顯然是彝族支系的遷徙路線)、《頭確數》(法具物始書)、《尺煮數》(獻晚餐書)、《嗤煮數》(獻早餐書)、《氏抹滅數》(犧牲書)、《徂?恨數》(獻太牢書)、《覺糾宜亨數》(超渡過岸獻酒書)、《藺各數》(招靈書)、《啟奪數》(獻藥書)、《滅幾數》(回熟書)、《藺木數》(分祠書)、《鋪肋數》(換靈筒書)、《亨合數》(超八難書)、《肋勺朵戛數》(尋呼靈魂書)、《哿木數》(做大戛書)、《哿木賦數》(述大戛由來書)等。消災、禳解類祭祀古籍有:《號陡數》(驅邪淨堂書)、《姐車姐透數》(掩煞星書)、《省札數》(掩棺書)、《?數》(禳解書)、《農?數》(驅崇病書)、《米火裸數》(祭墳書)、《模裸數》(祭山書)、《訾頭數》(拔墓向書)、《米憲裸數》(祭土地神書)、《吉隆裸數》(慶壇書)、《吉隆迭數》(分壇神書)等。常用古籍有:《數憲·數蒙》(直譯為書公書母,實意書聖。《數憲》供算命用,《數蒙》供擇期用。有人將此兩部書取名為“玄通大書”)、《?數》(占卜書)、《藺亨數》(獻靈書)等。
二、額數:即蘇額古籍,有《武數谷數》(治精神病人書)、《訶洪數》(送煞書)、《和拱數》(叫魂書)、《熱節那數》(查壽樹書)等。這些彝文古籍均毀於“文革”。有人將數額稱為“巫師”,其活動稱為“巫術”。視其古籍內容,是有些不公。如其《武數谷數》就是一部“直刮阿魯降妖記”,其妖是數署蒙附於馬蜂身上的邪崇。彝語“武”譯“痴”,漢語“瘋”諧“蜂”,“降妖”就是直刮阿魯與馬蜂鬥智鬥勇,最終將蜂收於葫蘆,瘋病自然痊癒。實際是利用心理學進行精神治療。又如數額去翁米(冥府)給活著的人查看熱節(壽樹)的路線,與唄摩指引亡靈返回翁米———祖宗發祥地的路線基本相同,僅是終點有異,前者去翁米烘古(冥府苗圃),後者去嘍慕綠米(冥府祖宗發祥地)。這條路線及翁米烘古的境觀,對研究彝族的原居地、遷徙及發展歷史是有價值的。
三、閣數:亦稱摩史數,即摩史古籍。按用途可分作《賦數》、《阿麥肯數》、《努額數》、《肯額數》、《尼糾宜亨數》、《確閣數》六類。
1、《賦數》,暫譯娶親交禮詞。男方到女方家娶親,需帶雞、豬、羊、鹽茶、酒、衣物、耳環、手鐲等聘禮,交禮時,摩史宣頌各物之物始,形狀及今日所用之詞,其物始敘述最為重要。
2、《阿麥肯數》暫譯為姊妹歌舞書。內容豐富,篇目較多,主要以賦比手法,敘述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之哲理。其中《嫩署阿麥肯》述說了父母包辦婚姻及生活生產勞動中男尊女婢的情節。
3、《努額數》:即人們所說的雅頌,一般是結婚日在男方家吟唱。多為敘事長詩,篇目較多,內容較豐富。如《姆凍米咚》(天地產生),《撮凍撮菊》(人類的產生)、《苴凍儂菊》(君民史話)、《作凍作菊》(罈子來歷)、《篤慕移阻哈》(篤慕時代洪水泛濫)、《阿嘍恥》又名《沙俄婁迂汝》(孤女阿嘍恥與沙俄婁迂汝的戀愛史)等,又敘歷史又敘生活生產,情節動人,寓意深長。
4、《肯額數》:即輓歌書。有學者譯為跳腳詞。相當於漢族孝歌書。內容多為哲理性敘事長詩。如《啟勺》(尋藥)篇,孝家為治癒老人病,尋藥東南西北至中央,歷盡艱辛。但最終,如鷹叼雞崽,虎撲豬崽,防不勝防,老人被西署捉拿,令人傷感。
5、《尼糾宜亨數》:即禮儀獻酒詞。有赴喪獻酒、祭祀獻酒、祭山、祭水、祭日月獻酒等片段。敘述酒藥配製、釀酒歷程、獻酒目的等內容。
6、《確閣數》:即情歌書。多為三段詩體,前兩段擬物或喻物,後一段抒情。此類古籍不及《阿麥肯數》、《努額數》或《肯額數》普遍,能唱者極少。也許受風俗禁忌之約束。
上述彝文古籍,在今三官寨陳文均、陳章懷、陳章洪、陳大江、陳大遠、陳明才、陳明豪、王仕才、羅才友、王仕華等家中皆有不同程度藏書,有部分已征藏於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這些古籍皆無出書年代,更無作者署名,但部分可考譽錄人及譽錄年代。內容包羅萬象,天文、地理、歷史、物始、命理、歷算、宗教、哲學、倫理、道德都涉及,正如專家所言:“萬卷羊皮書,一部彝族史。”但也有人片面地把唄摩古籍視為“經書,帶有宗教色彩”不予整理翻譯,這對研究彝族古代文化是不利的。人們都知道,任何民族文字的產生,首先是為其宗教服務的。即唄摩古籍先於摩史古籍問世是無爭的。真正反映彝族古代文化的是唄摩古籍。唄摩古籍文辭與摩史古籍文辭有如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區別,沒有一定的古彝語水平,難以完成翻譯工作。我們也應該承認,不是所有唄摩古籍都是健康的,但她畢竟記錄了一個時代的歷史文化。在整理翻譯出版過程中,首先是忠實原文翻譯,其次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整理出版,供學者比較研究,供讀者識別真偽。否則,讓其長期握在唄摩手中,說其有詐,無人知曉而長期迷信;說其有益,無人知曉而對社會發揮不出應有的功能,失去了“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建設”的實際意義。由此,三官寨彝文古籍整理翻譯出版勢在必行,望能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