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2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又進兵漢中,張魯投降,次年,曹操稱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改國號為魏,都洛陽。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三國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中的一段精彩的篇章
從公元220年起,在我國歷史上先後建立了魏、蜀、吳三個國家,它們三分東漢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稱王稱霸,互相對峙,這種政治局面習稱為“三國鼎立”。
魏、蜀、吳三國鼎立期間,雖然兼併戰爭仍舊繼續進行,但是,由於三國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都比較重視在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安定。比起東漢末年那種無數軍閥割據的紛亂局面來,相對地說要好得多。實際上三國鼎立是中國遭受十幾年大破壞以後逐漸恢復統一的一個過渡階段,三國的統治者在本國內所採取的某些政治、經濟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漢諸葛亮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趙,外結孫權,內修政治”的策略;孫吳發展世家大族的統治政策等,客觀上對全國的統一都起著有益的作用,它們的產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赤壁戰後,曹操進兵關中,打敗韓遂,馬超,占有涼州。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又進兵漢中,張魯投降,次年,曹操稱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改國號為魏,都洛陽。
劉備借赤壁之戰的勝利,占有荊州南部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並從孫權手中借得南郡部分地區。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西攻益州取勝,自領益州牧。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大將黃忠破斬曹軍降領夏侯淵,奪取漢中,劉備自稱漢中王。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孫權在赤壁戰後重點向南發展。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派步兵騭向嶺南進軍,占據交州。次年,孫權將都城從京口遷到秣陵,並建石頭城,該名建業。黃武元年(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公元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都建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