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三十人之激揚文字

《三十年三十人之激揚文字》以訪談的形式採訪了20世紀80年代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人文社會科學各專業的十五名畢業生,他們從自己的專業出發,以哲學、新聞學、宗教、歷史等多個視角回顧闡述了中國人文學科在改革三十年中的發展變遷及其對國人思想的啟迪和對社會的啟蒙,內容全面,異彩紛呈。

編輯推薦

《三十年三十人之激揚文字》是《三十年三十人之激揚文字》的下卷——思想社會卷,《三十年三十人之激揚文字》是對徐友漁、周國平、蘇國勛、何光滬、錢滿素、高全喜、劉東、王逸舟、於沛、陳力丹、汪暉、陳曉明、渠敬東、陳明、許宏等十五位,80年代畢業於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畢業生的訪談錄總結,《三十年三十人之激揚文字》挖掘了十五位人文社會研究者的主旨思想,探討了他們對於人文學科在改革三十年中的發展變遷以及對我國社會的影響。

圖書目錄

徐友漁:為著啟蒙艱難前行
周國平:生命的價值與追尋
蘇國勛:通過韋伯思考中國現代性問題
何光滬:此心安處是何鄉
錢滿素:美國文明研究的自由視野
高全喜:尋找通往大國的政制之道
劉東:理論之上的心智
王逸舟:中國只有改變自身才能影響世界
於沛:歷史的民族記憶與世界史觀
陳力丹:新聞學的“撥亂反正”
汪暉:對現代中國思想的整體反思
陳曉明:回眸三十年來文壇
渠敬東:失范社會與道德秩序的重建
陳明:當代中國的儒者之維
許宏:發掘最早的“中國”
……

文摘

問: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最年輕的研究員之一,您的學術成長之路應該說很順利,能談談您求學的體會嗎?
答:我是復旦大學社會學系88級的本科,那是復旦社會學系第一次招本科生,當時的系主任是謝遐齡。碩士研究生在復旦大學哲學系。1995年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讀書。儘管專業來回跳動,但這些年一直都是堅持自己的興趣,就是在哲學和社會理論之間。來社科院讀書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以前在學校里發現純粹做觀念研究的人的經驗感不強,而在社會學所能讓你有感受現實的機會,比方參加調研或者其他形式的交流,有了經驗感你慢慢會體會到理論研究和實際之間的關聯是什麼,這個很重要。
另外就是導師對我的幫助。我讀博士時的導師李漢林是德國比勒費爾特大學社會學博士畢業,雖然在學術興趣上我比較偏重理論,他比較偏重經驗研究,在興趣上其實並不完全一致,但他的教學方法很厲害。首先一入門就跟我反覆商量確定論文題目,要求從理論出發但要有一定的現實感,他當時正關註失范問題,而我隨之也越來越體會到失范對於理解整個現代社會處境的重要意義。另外,李老師基本不開課,但每周都會找我去談一兩個小時,他不指定談話內容,只考察我談的內容他是否能聽懂,但是這個聽懂不是字面上的,而是考察你的邏輯是否正確、思路是否清楚,這是他在德國留學的一個經驗。這一點很鍛鍊人,每周都相當於一次大考。
社科院的教學風格有它獨特的地方。首先它不是規模培養而是師徒培養,也就是說它依靠的不是課程體系而是面對面的師徒制培育,所以這種教育不僅是學問上的同時也是為人上的。另外,社科院學生不多,所有不同專業的學生和教授們能經常在一起,很容易形成資源共享。錢穆說過治學的兩個法寶即通和專,社科院正是有這個特點,每個專家都能專到非常專的程度,同時又是通的,視野、氣局比較開闊。在我看來,社科院的風格最符合學者成長的規律,即自然成長,研究生院沒什麼課,你就自己看書吧,不看書的人自動會被淘汰或者轉行,堅持看書的人就會自然成長。
問:提到博士論文也是您的成名作《缺席與斷裂:有關失范的社會學研究》,我想問為什麼您如此關注“失范”,並把他作為理解當代社會情境的重要視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