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儉草

三儉草

三儉草,屬禾本目,莎草科,拉丁名為Rhynchospora corymbosa。產於廣東、海南島、台灣及雲南;生長在溪旁或山谷濕草地中;海拔120-900米。分布於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基本信息

簡介

三儉草三儉草

三儉草(學名:Rhynchosporacorymbosa)是莎草科刺子莞屬的植物。分布於台灣本島、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海南、廣東等地,生長於海拔120米至900米的地區,多生於溪旁以及山谷濕草地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型態特徵

外型特徵

三儉草三儉草

多年生挺水草本,高70〜140厘米。葉叢生,線形,長50〜70厘米,寬1〜1.8厘米。聚傘花序頂生,小穗披針形。瘦果倒卵形,長3毫米,花柱基長4.2毫米,褐色。

生命周期

多年生生長高度
70〜140厘米

賞花期

全年

分布

國內分布

產於廣東、海南島、台灣及雲南。

國外分布

分布於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海拔:120-900

命名來源

[Trans.N.Y.Acad.Sci.XI:1892.84]

生長特點

一般而言,三儉草這種大型的水生莎草並不常見,族群分布在北部及東北部地區,產地十分狹隘,記錄點有:宜蘭雙連埤,台北貢寮及桃園龍潭等地;尤其在北濱公路兩旁的水濕地,有較多族群棲生,當地並多與田蔥混生在一起。

多年生高大草本,具短而粗的根狀莖。稈直立,粗壯,高60-100厘米,三稜形,兼具基生葉和稈生葉。葉鞘管狀,抱稈,長2-6厘米,鞘口有短而寬的膜質葉舌;葉狹長,線形,寬9-17毫米,扁平,平滑,邊緣粗糙,頂端漸狹。在頂生枝花序下面的苞片3-5枚,葉狀,具短鞘或幾無鞘,其中最下的1-2枚較花序長,寬約11毫米;圓錐花序由頂生或側生繖房狀長側枝聚繖花序所組成,大型,復出,輻射枝多數,鬆散展開,具極多數小穗,頂端著生小型長側枝聚繖花序或總狀花序,第二次輻射枝頂端著生總狀花序或近總狀花序,展開;側生枝花序的總花梗略扁,長4-10厘米,從苞片的鞘中生出;小苞片剛毛狀;小穗簇生,直立或斜展,狹披針形或紡錘形,長7-10毫米,基部急尖,頂端漸尖,具1朵兩性花,1-2朵雄花,7-8片鱗片,下面4片鱗片中空無花;無花鱗片較有花鱗片為短,卵形至卵狀披針形;有花鱗片較長,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或狹披針形,最上面的1片鱗片內無花;下位剛毛6條,與小堅果等長,粗糙;雄蕊3,花絲長,但不超過成熟小堅果的花柱基;花柱長17毫米,基部膨大,柱頭2,極短。小堅果長圓倒卵形,褐色,長3.5毫米,扁,兩面常凹凸不平,頂端具宿存的花柱基;花柱基鑽狀圓錐形,稍扁,長5.5毫米,基部與小堅果等寬,兩面沿中線各有1條淺槽。花果期3-12月。

莎草科·藨草亞科·刺子莞族

刺子莞族(Rhynchosporeae),莎草科、藨草亞科,中國有刺子莞屬、赤箭莎屬克拉莎屬鱗籽莎屬、黑莎草屬海濱莎屬6屬。小穗的頂端或中部具一至少數兩性花或單性花;鱗片螺旋狀排列;或下部鱗片二列;下位剛毛存在或變為鱗片狀,很少缺如;柱頭2-3個。小堅果雙凸狀,三稜形或圓筒狀,頂端一般無明顯的喙,少有具明顯的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