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科謫

七科謫

七科謫,起源於我國古代時期,原為秦朝懲罰犯罪官吏和商人的一項制度。漢武帝時期,因連年用兵,兵源不足,乃繼承秦朝這一制度,徵發七科謫隨軍打仗。

基本信息

制度介紹

七科謫原為秦朝懲罰犯罪官吏商人的一項制度。漢武帝時期,因連年用兵,兵源不足,乃繼承秦朝這一制度,徵發七科謫隨軍打仗。天漢四年(前97)武帝遣李廣利等率兵出擊匈奴

徵兵範圍

當時徵發士兵的範圍就包括七科謫,具體是:犯罪的官吏、亡命、贅婿,賈人、故有市籍者、父母有市籍者、大父母有市籍者。(吏有罪一,亡命二,贅婿三,賈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

出處

《史記·大宛列傳》“益發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衙酒泉,而發天下七科適,及載糒給貳師,轉車人徒相連屬至敦煌。”

註解

張晏注曰:“吏有罪一,亡命二,贅壻三,賈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也”。即是指犯了罪的官吏、殺人犯、入贅的女婿、在籍商人、曾做過商人的人、父母做過商人的人、祖父母做過商人的人,以上人等多重利輕生,故此戰鬥力很強。

來源

秦漢時代,往往在正式兵役制度之外增加軍隊士兵的來源,以補充兵員之不足。其他兵源大致包括:賤民、刑徒、奴隸和少數民族兵等等。

秦兵制對士卒身份的規定很嚴格,無爵的“士伍”以下如賤民、罪犯、奴隸都沒有資格服兵役。但是,這類人要從軍作苦役、作奴隸兵,在軍隊中享受最低的待遇,吃飯不給菜餚、攻城要冒鋒矢負土填壕等等。這些人包括“商賈”、“逆旅”(旅店主)、“贅壻”、“刑徒”、“罪吏”、“亡命”,以及豪富之家的奴僕如“廝”“輿”、“徒”、“童”等等。

秦統一前,兵多是農家子,戰鬥力是很強的。荀子曾稱讚秦的兵是“功賞相長也,五家首而隸五家,是最為眾彊長久。”(《荀子·議兵篇》)統一以後,秦始皇似不再用農民兵,而是用刑徒七科謫兵。他幾次東巡的刻石,總是喜歡說:“黔首安寧,不用兵革”、“菑害絕息,永偃戎兵”、“黎庶無繇,天下鹹撫”(《史記·秦始皇本紀》)。他不征農民服兵役,他對匈奴嶺南用兵,都是以刑徒為兵。

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起,擴大了戍卒徵兵的範圍,稱為“謫戍”,其中包括“吏有謫”、“贅壻”、“賈人”、“嘗有市籍者”、“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幾類人,遣至南海、桂林、象郡戍邊。

西漢初,仍襲用秦代禁止商賈、刑徒、奴隸服兵役的制度。武帝時踵秦發“謫戍”之制,多次徵發“天下謫民”、“謫戍”、“七科謫”從軍。《漢書·武帝紀第六》“(天漢)四年春正月,朝諸侯王於甘泉宮。發天下七科謫及勇敢士,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將六萬騎、步兵七萬人出朔方,因杅將軍公孫敖萬騎、步兵三萬人出雁門,游擊將軍韓說步兵三萬人出五原,強弩都尉路博德步兵萬餘人與貳師會。廣利與單于戰余吾水上連日,敖與左賢王戰不利,皆引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