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目嶂自然保護區

七目嶂自然保護區,位於五華縣大田鎮,是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58.5平方公里,為全省天然闊葉林面積最大的地區之一。

基本概述

七目嶂自然保護區位於五華縣大田鎮,是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58.5平方公里,為全省天然闊葉林面積最大的地區之一。這裡蘊藏著豐富珍稀的動植物資源,有著無數迷人的自然景觀。專家教授多次考察之後,稱之為“物種寶庫,粵東明珠”。該保護區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7座,其主峰高達1318米,登頂峰,可眺五華及毗鄰6縣市,七目嶂由此而得名。七目嶂雙髻峰下,聳立著一座豎於清乾隆五十八年。

地理位置

廣東五華七目嶂省級自然保護區於1998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地理坐標在東經115°18’49”~115023’37” 北緯23°46’11”~23°51’43”之間。位於廣東省東部,五華縣的西部,由五華縣長布鎮的原青崗、大客、長安、長生、紅旗、源潭、金華、琴塘等村的大部分山地組成。東北部與龍川縣博石下交界,東部與東源縣的黃村鎮毗鄰,南部與紫金縣的中壩接壤。主峰七目嶂為五華縣最高峰,海拔高度為1318.6米,毗鄰龍川和東源兩縣。登峰極目遠眺,可俯瞰五華縣、龍川縣、河源縣(後來分為東源縣)、紫金縣、興寧市、梅縣區、和平縣等七個區(縣/市),故稱七目嶂。

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屬於暖濕。保護區地處北回歸線北緣,屬於低緯度南亞熱帶季風性溫潤氣候,但具有山地氣候特徵,其特點是:春暖較早,春夏多雨,夏秋高溫,冬寒較遲。據五華縣氣象站資料統計:年日照時數1996.6小時,年日照百分率45%;年平均氣溫21.2℃,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8.5℃,極端最高氣溫38.9℃(1963年9月2日),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1.9,極端最低氣溫-4.5℃(1955年1月),全年總積溫達7752.3℃;年平均無霜期325天,個別年份沒有霜日;年雨量1498mm,每年3~9月為雨季,約占年總雨量的86%;平均空氣相對濕度76%。保護區在五華縣城西部,其各項氣溫指標應比五華縣城低2~3℃,雨量則高210mm以上,濕度增大15~20%。

保護對象

保護區內植物種類豐富,其中珍稀瀕危植物有20種,占廣東省珍稀瀕危植物79種,列入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桫欏,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觀光木、野茶樹、伯樂樹,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有14種;省級保護植物有三尖杉、南方紅豆杉。區內還擁有雲豹、蟒蛇、穿山甲、蘇門羚、白鷳、虎紋蛙等許多珍稀瀕危動物。自然保護區內擁有維管束植物1000多種。主要國家級和省級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伯樂樹、異形玉葉金花等20多種。主要標誌植物為桫欏群落。自然保護區內有野生動物130多種。主要國家級和省級保護動物有雲豹、蟒蛇、穿山甲等。

景點特色

七目嶂,群峰競秀,主峰海拔1318米,比羅浮山(1296米)還高22米,是龍川的最高山峰。其地史悠久,在大地構造上,為一隆起帶,構造線以華夏型(東北—西南向)為主。自古生代後期的二迭紀至中生初期的三迭紀,由於各期斷裂及火山活動,大約至今23000萬年,在原斷陷地區沉積了不少陸相盆地沉積物。到中生代未的白堊紀至新生代初的第三紀,大約距今14000萬年,由於燕山運動花崗岩開始侵入和抬升,使古生代以來各期形成的地層隆起,形成地層複雜的山地。從第三紀至第四紀期間所發生的喜馬拉雅運動,大約距今4000萬年至今,使山地間歇性進一步抬升,而形成地質歷史悠久的山地。組成山地的岩石多為中生代侏羅紀砂岩、砂礫岩、砂頁岩、粉砂岩和石英砂岩等。
距今6000多年前的中生代森林景觀盡收眼底。七目嶂的山石景觀尤為壯美,被譽為龜覓食、鱷魚上山、仙女浣紗等岩石造型奇特,形神兼備。特別是離主峰200米處的一個被命名為“海上世界”的山坳,側耳可聆驚濤拍岸,海浪呼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