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新興產業

七大新興產業

七大新興產業,指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及中央和地方的配套支持政策確定的7個領域(23個重點方向),“新七領域”為“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新材料”。標誌著新興戰略產業框架已成定局。

新能源簡介

七大新興產業七大新興產業

七大新興產業,指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及中央和地方的配套支持政策確定的7個領域(23個重點方向),“新七領域”為“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新材料”。標誌著新興戰略產業框架已成定局。

節能環保產業

突破能源高效與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與安全處置、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新裝備和新產品,推行清潔生產和低碳技術,加快形成支柱產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加快建設下一代信息網路,突破超高速光纖與無線通信、先進半導體和新型顯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增強國際競爭力。

生物產業

面向人民健康、農業發展、資源環境保護等重大需求,強化生物資源利用等共性關鍵技術和工藝裝備開發,加快構建現代生物產業體系。

高端裝備製造產業

七大新興產業七大新興產業

大力發展現代航空裝備、衛星及套用產業,提升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發展水平,加快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做大做強智慧型製造裝備,促進制造業智慧型化、精密化、綠色化發展。

新能源產業

發展技術成熟的核電、風電、太陽能光伏和熱利用、生物質發電、沼氣等,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技術產業化。

新材料產業

大力發展新型功能材料、先進結構材料和複合材料,開展共性基礎材料研究和產業化,建立認定和統計體系,引導材料工業結構調整。

新能源汽車產業

加快高性能動力電池、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術研發及推廣套用,形成產業化體系。

意義

七大新興產業的 “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被認為是振興經濟的又一重大舉措,因為幾大部委的領銜介入,此後的政府大規模投資也被市場普遍期待,所以這也被認為是繼國家“4萬億”投資計畫之後又一個大型產業投資計畫。與“4萬億”計畫有本質不同的是,此次投資計畫指向的是中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變革。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說,“之前的‘4萬億投資規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都是在擴大內需,加強基礎建設的角度,結合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而現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則是轉向至新興產業項目。” 與此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制定,從時間上來講,也與明年開始實施的“十二五規劃”相銜接。國家發改委也已確定,在“十二五”規劃編制中,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編製作為重點。

在圈定七大產業的同時,會議還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主要任務和扶持政策。並特別指出要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不但要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

對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國家定調為不但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對此,趙剛表示,這主要基於兩方面的考慮,“引進來”是鼓勵國外企業來華投資,希望引導其將研發中心向中國轉移,在合作中把握主導權,在掌握核心技術的情況下吸引外資;“走出去”則是希望國內企業在國外建立工廠和研發中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打造自主品牌,擴大市場。

此外,在扶持政策方面,會議要求要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制定完善促進產業發展的稅收支持政策;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

中銀國際研究所發布報告認為,綜合考察各戰略性新興行業自身發展規律和未來產業政策的可能走向,節能環保可能是受產業規劃的政策推動最強行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三網融合也將獲得較大的推動。新材料、生物產業、高端製造業產業雖然也將受到顯著的影響,但相對於其他行業,這些行業的發展可能更多取決於行業自身的發展規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部長馮飛預計,未來十年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十年,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可望達到20%以上.

衍變

2009年底,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確定工作剛剛啟動,當時初步確定的領域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七大產業。與現在的七個方向相比,“高端裝備製造業”替換了“新醫藥”,將“生物育種”擴展為“生物產業”;以”新能源汽車”包含了原來的“電動汽車”,在其中擴展了“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一項。從2010年初開始,一份名為《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的檔案就開始在多個部委及各地方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廣泛徵求意見。

2010年4月初,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思路研究部際協調小組成員部委開始了全國調研,該小組由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等20個部門組成,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發改委高新司。 與此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檔案起草組也相應成立,負責研究起草《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在徵求意見過程中,先是從原本的7個領域擴展到了9個領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兩大領域。 上述方向的不斷變化,折射出的是各個相關領域對於被列入產業規劃的迫切心態。 在徵求意見過程中,海洋產業曾一度被看好,在“九大領域”版本中,海洋工程作為單獨一項,而海洋醫藥等項,則是被分配到其他各大項中(比如海洋醫藥被列入“新醫藥”大項中)。而現在“海洋產業”沒有被單獨列示,“海洋工程”一項也被取消劃入其他領域。

科技部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趙剛研究員認為,規劃出台後實施過程中需要直面幾個核心的問題,第一個就是資金從哪來,政府投入的是引導資金,不可能包辦全程;第二就是技術從哪來,如果技術還是依賴國外,改變不了給別人打工,處於產業鏈低端的局面;第三就是誰來做這個事情,是政府來做還是企業來做;第四,市場角度誰來拉動產業套用。 “在以往的產業實施過程中,恰恰就是這幾個核心的問題都沒有受到充分的關注。”趙剛說。

地方心思 。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出台之後,在推行過程中能否與地方發展的實際相結合,能否成為地方發展真正的內生動力,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實施層面的最大拷問。“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與此前的十大產業振興計畫相比,在推進過程中還是應該有明顯的不同。”湖北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規劃辦中長期科技規劃戰略研究專家胡樹華說。 他認為,“十大振興規劃”是為應對金融危機的特殊需要的產物,此後國家可以逐漸放手,讓市場機制去調配資源,而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同,國家應該有清醒的規劃,更要有相適應的實施條例和細則來推進,在組織領導上至少應該成立國務院領導小組。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在此間進行的調研過程中曾表示,為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發改委將推動建立健全新興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完善市場的準入標準,銀行信貸也應向其傾斜,鼓勵中小企業發集合債。

分類

新興產業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就是新技術產業化形成的產業。新技術一開始,屬於一種知識形態,在發展過程中其成果逐步產業化,最後形成一種產業。比如說生物工程技術在五六十年代或者說在更早的時候,它只是一項技術,那么現在成為生物工程產業,讓這些成果服務於社會。在美國,生物工程產業被譽為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新興產業。同樣,IT產業,由於數位技術的發展,也被認為是一個新的朝陽行業。

第二,就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形成新產業。比如說,幾百年前,當時用蒸汽機技術改造手工紡機,形成紡織行業,使得整個紡織行業產生了飛速發展。紡織行業相對來講,在當時就是新興產業。現在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比如改造鋼鐵行業,就成了新材料產業,生產複合材料以及抗酸、抗鹼、耐磨、柔韌性好的新興材料。同樣,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的商業,變成現在的物流產業。這些產業改造的核心,使經濟效益比傳統產業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是對人們原來認為是社會公益事業的行業進行產業化運作。在這個方面,人們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在國外,傳媒業是一個重要的行業,是近二十年來產生百萬富翁最多的一個行業。而人們把傳媒當作事業來看待,是貼錢的。如我們的電影產業,我們有幾十家電影廠,我們在不斷地貼錢、不斷地撥款。而美國,就一個好萊塢,通過幾個大的傳媒公司來做,每年是賺幾十億上百億美元的利潤。教育產業,我們一直也是不斷撥款的,正是由於事業化的運作使得本來非常有潛力的產業沒法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們沒有把教育產業,特別是高等教育——非義務教育這一塊當作產業來運作,因而我們非但不能使教育產業作為國家創造財富的一個來源,反而使其成為一個需要不斷撥款、不斷消耗寶貴財富的單位。這種運作方式實際上是在消耗社會的財富,而不能創造社會財富,使學校出現很多問題,腦體倒掛,使許多人上不了大學,得不到很好的教育。社會主義經濟的目的是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說,當前發展新興產業是有重要意義的。

獲批

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未來5年的“航海”目標,正式於2012年5月30日確定。
2012年5月3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了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並提出了20項工程。
從2010年9月8日國務院通過《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後,戰略性新興產業就被寄望成為承擔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本次獲通過的《規劃》,是對上述決定的進一步完善和細化。
在巨觀數據繼續低迷、普遍弱於市場預期的當下,戰略性新興產業更被業內普遍認為是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實現“穩增長”的引擎。[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