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衛星[物理學家]

丁衛星[物理學家]

1991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博士學位 。1993年發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漿專業首篇PRL頂級論文。 丁衛星教授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物理和天文系研究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漿專業兼職教授 。 丁教授於2010年入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 ,這在電漿專業是極高的榮譽,也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漿專業唯一入選者 。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1991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博士學位,並獲得第11屆郭沫若獎學金。

1993年和1994年連續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發表研究論文(該校該專業第一篇PRL論文發表者);

2010為止,獲得了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稱號(電漿專業極高榮譽) ;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和天文系研究員 ,並於2010年兼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漿專業教授 ;

人物生平

丁衛星[物理學家] 丁衛星[物理學家]

主要研究是發展新的測量技術手段,研究聚變電漿的磁漲落以及對電漿自組織,反常輸運的影響。開創性地將遠紅外偏振-干涉儀診斷系統拓展套用於測量高溫電漿內部磁場漲落、電流密度漲落和密度梯度漲落等,這種無干擾的測量技術極大地增強了診斷系統的測量能力,開闢了新的實驗電漿物理研究領域 。

遠紅外偏振-干涉儀診斷系統在電漿物理研究領域有幾十年的歷史,利用光的偏振方向的變化來決定電漿內的磁場強度。這個角度極小,通常只有幾度,時間回響都在毫秒量級,無法測量快速變化且只有1%的磁漲落。申報人在過去的十年中與其合作者一起利用旋轉光相位測量技術,將該系統的時間回響提高了近一千倍,達到微秒量級,探測靈敏度提高了十幾倍,能分辯0.05度的光偏振變化。這一突破打開了研究電漿內部磁漲落的大門。由於該方法的可靠性和精確性,也將被用在ITER的密度控制系統

主要成就

丁衛星校友於1991年在我校電漿物理專業獲得理學博士,並 獲得第11屆郭沫若獎學金(該獎學金是該校在校學生最高榮譽) 。

現任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和天文系研究員 ,同時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兼職教授。

他在我校工作期間,曾於1993年和1994年連續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發表研究論文。經SCI檢索,這兩篇論文也是首次完全由我校工作人員完成的發表在該雜誌上的論文, 這兩篇PRL是丁衛星教授第一作者,也是中國科大電漿建系以來發表的第一篇PRL論文,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

2010年在芝加哥召開的第52屆美國物理學會電漿分會上, 丁衛星博士獲得了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稱號,以表彰他“在磁漲落引發的輸運、磁場自組織以及電漿非線性動力學的觀測和理解方面做出的原創性貢獻”。他的當選也顯示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培養電漿物理博士人才方面的實力 。

出版著作

主要論文成果:

1)Kinetic Stress and Intrinsic Flow in a Toroidal Plasma - Phys. Rev. Letts. - -

2)Bifurcation to 3D Helical Magnetic Equilibrium in an Axisymmetric Toroidal Device - Phys. Rev. Letts. - -

3)Role of nonlinear coupling and density fluctuations in magnetic-fluctuation-induced particle transport - Phys. Rev. Letts. - -

4)Magnetic-Fluctuation-Induced Particle Transport and Density Relaxation in a High-Temperature PlasmaPhys. Rev. Letts. - -

5)Measurement of magnetic fluctuation-induced particle flux (Invited Paper) - Rev. Sci. Instrum - -
6)Nonambipolar magnetic-fluctuation-induced particle transport and plasma flow in the MST reversed-field pinch - Phys. Rev. Letts.等多篇。

丁姓名人盤點

盤點丁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