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屋丁氏祠堂

丁屋丁氏祠堂

在廣東省東莞市東坑鎮丁屋村。始建於明朝景泰(1450~1461)年間,清朝光緒九年(1883)重修,現存良好。在東莞素有“三間祠堂、四間廟”之說,歷代傳聞,“丁氏祠堂”就是其中之一。

基本信息

詳細介紹

在東莞歷來有“三間祠堂,四間廟”的傳聞,而東坑鎮丁屋村的“丁氏祠堂”就是其中一間(其餘二間為東莞“許氏”、“余氏”祠堂)。

祠堂坐南向北,呈長方形,是一組左右通巷、深三進院落式建築群,占地約500平方米。由長方形大理石鋪砌而成的左右青雲石巷,令庭院群相隔而座,相互廊道穿插。祠堂正中“存著堂”供奉先祖靈位。廳堂軒昂,雕樑畫棟,庭院幽雅。檐梁之處,龍飛鳳舞,造型維妙,人物栩栩如神,其技藝之精湛,建築規模之宏偉,充分體現我國古代南方建築的傳統風格。

“丁氏祠堂”橫匾四字樣,據考證為明代新會籍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詩人、書法家“白沙先生”陳獻章束茅成筆所書,史稱“茅龍翰墨”。其墨跡頗具剛勁之氣,更有飛白之美。大門石柱上,用上乘之木雕刻一對長聯,上聯:“鎮鐘山而雄地勢,臨鏡沼而湛淵泉,形勝萃乾坤之清氣”;下聯:“騎天馬而跨雲巒,躍河龍而溯星漢,規模壯嶺海之偉觀”。

故事

明朝景泰(1449~1457)年間,丁屋村有一才華洋溢的舉子,姓丁名邦禎,字善甫。 23 歲科舉高中進士,官拜瓊州府教授,名氣甚佳。後經祖父松確(字茂堅,號雪村,洪武五年官拜博羅主簿, 以朱熹之教為宗,啟迪子弟,開創東坑琥珀坑, 洪武十四年曾率眾抵抗反明義軍,立下大功 )其友人陳璉( 當朝兵部尚書于謙下屬,官銜四品左都尉御史)引薦, 到官廷教皇子讀書。景泰皇召見丁善甫。丁善甫金鑾殿上對皇上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皇上聽罷, 龍顏大悅, 當即封丁善甫為“太傅”。丁善甫謝過龍恩, 即在朝中教導皇子。丁太傅學問淵深、執教嚴謹, 皇太子也“業精於勤”,進步很快, 皇上當然高興, 常駕臨學館, 以示關懷。

有一日, 天下大雨, 丁善甫心有所思, 納悶之餘, 精神睏倦, 於是伏案而睡。事有湊巧, 恰逢景泰皇駕到。皇上用手輕輕地拍了拍善甫的肩膀, 丁善甫一下醒來, 見到聖上, 嚇得面如土色, 連忙跪下說:“不知聖上駕臨, 萬望皇上恕罪”。

景泰皇說“太傅不必驚慌”,並示意請起。丁善甫還跪著不起,皇上說:“太傅精神不振, 莫非有解不開的結?不妨直說。”才思敏捷的丁善甫見皇上如此關懷, 於是顫聲說:“臣每見上蒼降雨, 便想到家中, 祖先神位, 地處飄搖, 故也憂心。”皇上聽罷, 龍顏大展, 揮袖而曰:“常思先祖, 此乃美德也, 聯贈你黃金三百兩, 假期一個月, 回到家中建丁氏祠堂,安置先祖之靈。”丁善甫受寵若驚, 叩頭頓首, 謝主龍恩。

“丁氏祠堂”建於明朝景泰年間, 清末光緒九年重修, 現存良好。占地八畝有餘,其中主體建築面積近 5000 平方米。呈長方形, 是一組 “左右通巷, 深三進”的院落式建築群。由長方形大理石鋪砌而成的左右青雲石巷, 令庭院群 ( 左乃庫房古屋, 右乃訓賢義塾 ) 相隔而座, 互相廊道穿插。祠堂正中“存著堂”供奉祖先靈位。廳堂軒昂, 雕樑畫棟, 庭院幽雅。檐梁之處, 騰龍飛鳳, 造型維妙, 更有瑞獸珍怪塑像, 人物栩栩如生,充分體現我國古代南方建築的傳統風格。

“丁氏祠堂”橫匾四字樣, 由明代新會籍著名書法家“白沙先生”陳獻章用茅草所書。大門石柱上, 用上乘之木雕刻一對長聯, 上聯云:“鎮鐘山而雄地勢,臨鏡沼而湛淵泉, 形勝萃乾坤之清氣”,下聯云:“騁天馬而跨雲巒, 躍河龍而溯星漢, 規模半嶺海之偉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