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泉龍母宮

前通於池,後流於宮。 ”另據《滿城縣誌》載:“龍母宮,在縣東十里一畝泉村。 有一年大旱,本村請孔道士祈雨,三日後雨至,村民到龍母宮唱戲饗神。

一畝泉龍母宮

《滿城縣誌略》載:一畝泉村,古稱藻西莊,昔日建有古剎、僧堂、樓閣、涼亭、曲徑、迴廊,靠泉池正北是宏偉的龍母宮,宮前是沛然亭,池南側是清康熙年建的宸翰亭。傍池浚濠,濠環四周。遍濠栽荷,依堤植柳。築石為池,架板為橋。前通於池,後流於宮。繞宮細流,涓涓不絕。別具一派江南風貌。宋代大儒程頤、程灝,號稱顏、柳、歐、趙我國古代四大著名書法家的趙孟�,元代學者劉因等,都曾在這裡逸居。清康熙、乾隆二帝也曾多次來游。趙孟�詩碑今存,碑文為“星斗流明禁漏殘 , 紫泥封後獨憑闌。 露和玉屑金盤口,月射珠光貝闕寒。天襯樓台籠苑外,風吹歌管下雲端。”民間傳說一畝泉水是當年宋代名將楊延昭任保州防禦使時,因作戰急於用水,是他用槍扎出來的。 一畝泉龍母宮歷代維修,據清道光七年《重修一畝泉龍神廟碑記》載:“一畝泉地隸滿邑,滏水出焉,舊建龍神廟,漸就圮,因捐斂葺之,並拓其前楹。”清道光十八年《重修一畝泉龍神祠碑記》載:“一畝泉龍神祠建於前明中葉,地處城西偏滿城縣治,康熙間兩次重葺,詳載石碣。”清同治十二年《重修滿城縣一畝泉龍母宮碑記》載:“臨泉舊有龍母宮殿三盈,有廊有廡,有客舍,有齋堂,有禪室,繚以垣,蔽以屏,�以石崇墉仡仡,規制頗隆。”
據該存老人講,解放初期住著的道士叫孔瑞,當時龍母宮前植有兩棵大樹,需四到六人合抱。後來一死一傷,被村民取走了。一畝泉早先並非只有一眼泉水,而是在周邊多處。泉水冬暖夏涼。冬季不結冰,夏季甘涼爽口。龍母宮外有東溝、西溝、龍頭溝等。龍頭溝雕有一龍頭,水自龍口噴出。保定府兩司專門派人自龍頭取水飲用。2009年一畝泉村道教信士呂大慶等恢復龍母宮。

追溯一畝泉龍母宮祈雨

澇一條線,旱一大片,旱災涉及面大人廣,造成百姓顆粒無收,饑寒交迫。在科學知識不普及的年代,人們把自己的命運依託給神靈,祈雨習俗應運而生。 道教賦予龍母、龍王、雷神、北嶽大帝、水母娘娘、天后聖母、水德星君、二郎等治水之責,城隍、關帝是護佑人民之神,遇旱澇災害則祈上述諸神保佑。 滿城縣祈雨的地方為抱陽山龍潭宮和一畝泉龍母宮,但多數會選在一畝泉龍母宮,可能平地緣故,亦可能祈雨聞名也。據《滿城縣誌略》載:“一畝泉村,古稱藻西莊,昔日建有古剎、僧堂、樓閣、涼亭、曲徑、迴廊,靠泉池正北是宏偉的龍母宮,宮前是沛然亭,池南側是清康熙年建的宸翰亭。傍池浚濠,濠環四周。遍濠栽荷,依堤植柳。築石為池,架板為橋。前通於池,後流於宮。繞宮細流,涓涓不絕。別具一派江南風貌。”另據《滿城縣誌》載:“龍母宮,在縣東十里一畝泉村。明(朝)建。康熙十八、十九年,知縣裴國楨祈雨微應。康熙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年,知縣張煥三次步禱俱應。 保定春旱秋澇,西部多旱,東部為九河下梢,十年九澇。遇到特大幹旱年頭,諸河斷流,大地裂縫。清光緒二至四年(1876~1978年)保定發生特大旱災,赤地千里。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率文武官員至保定西下關靈雨寺龍母宮焚香禮拜祈雨,僧道亦開壇作“祈雨法事”。府縣官員亦帶領民眾到各轄區龍潭、龍王廟和龍母宮求雨。 滿城知縣率領衙役和民眾抬著“龍王”藤像,由打擊樂隊隨行伴奏,延請道士到“一畝泉”祈雨取“聖水”。參加祈雨者均赤膊,頭戴柳條編的圈,行人見者亦須脫帽。祈雨隊伍一路吹吹打打到達“一畝泉”,將“龍王”藤像請到設在一畝泉池邊的祈雨法壇上。 取水前,首先到龍母宮向龍母、龍王、雷公電母風伯雨師諸神焚香朝拜祈禱,民眾代表許願降雨後擺供、唱戲、披紅、掛綠、塑金身。再由知縣宣讀祈雨文,然後延請來的道士和八名屬龍童子赤足登上祈雨法壇,作“請水科儀”法事,龍母宮道士襄助。主壇道士披頭散髮,手執寶劍,踏罡步、焚高香、上章奏,召神將,請水神、雨師興雲布雨;祈龍王龍母普降甘霖。八名屬龍童子在法壇兩側手捧葫蘆瓶準備取“聖水”。待誦完《龍王品》後,主壇道士將符板和供品投於一畝泉水中,隨即用絲繩拴木桶舀取“聖水”注入八個屬龍童子的葫蘆瓶,並用柳條枝蘸水往“龍王”藤像甩灑,最後將取得的“聖水”葫蘆瓶請回縣城供在縣衙或廟中。待降雨之後,民眾到一畝泉還願,龍母宮舉行酬神儀式,宣讀謝雨疏,感謝上天和龍母娘娘的恩賜。 提起一畝泉祈雨往事,該村82歲的呂老漢滔滔不絕,記憶猶新。上個世紀50年代初,龍母宮前有兩棵四至六人合抱的大樹,盛夏枝葉茂盛,遮天蓋地。水鳥叼泉中的魚蝦在上面壘成許多蔚為壯觀的“家”,廟裡的孔老道在樹下歇涼,饒有興趣的神視欣賞池裡隨風飄蕩、一塵不染的荷葉蓮花。還不時將掉下來的魚蝦放生。 孔老道叫孔誠瑞,自稱全真龍門派第24代弟子。原在楊家佐村三教堂修行,據說數次登壇作法祈雨,多有靈驗,遂延請其駐錫龍母宮。有一年大旱,本村請孔道士祈雨,三日後雨至,村民到龍母宮唱戲饗神。後來龍母宮遭到毀壞,孔老道也不知去向。 1956年一畝泉村從滿城縣劃歸保定郊區。68年一畝泉水突然乾涸,沉睡兩千多年的滿城陵山漢墓被意外發現。民間傳言“一畝泉”為漢墓的風水所在,昔日風生水起,該墓故能經久隱匿;如今水落石出(風水已破),自然重見天日。因此當地有“一畝泉水乾,陵山漢墓現”的說法。自此以後,祈雨活動隨之消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