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心事

一生心事

本書是資深畫家、金陵文人張震先生多年來文化藝術散文的集萃,並精選24幅張震先生經典文人畫作。

書中多是“小文”“小畫”,然而少少兮,亦可抵多多兮。就像一首詠雪詩,別人是“一片一片又一片”,他是“飛到蘆叢看不見”。《一生心事》也是這樣的水氣氤氳,文氣洒然,他一生的心事,亦是文士的衷腸。

編輯推薦

林散之、黃丕謨、亞明、李味青曾對他親授藝格,李白、賀知章、陳子昂是他的精神源泉,他做過汪曾祺的散淡學生,他既學文,也品畫。張震的《一生心事》,充溢著一種濃厚純正的古典文人魅力。

這本書中多是“小文”“小畫”,然而少少兮,亦可抵多多兮。

別人在做加法,而張震在做減法,就像一首詠雪詩,別人是“一片一片又一片”,他是“飛到蘆叢看不見”。別人畫畫是事業,參展、得獲、得大獎……他則是自娛,是寫我心聲、心事、心愿。畫成一個,他會反覆思考,能不能再抽掉幾根線?能不能以最少的語言來表達?八大山人畫一條魚,沒畫水,卻滿紙是水。《一生心事》也是這樣的水氣氤氳,文氣洒然,他一生的心事,亦是文士的衷腸。

內容簡介

一生心事 一生心事

印章、信箋、中國字、文房器玩、歲朝清供、鬥草、市招,你可了解這些中國傳統文化?

關良、金農、黃慎、石濤、林逋、汪士慎,你可懂得這些著名書畫家的作品和人生掌故?

蘇東坡的茶、柳敬亭的說書,布袋和尚的偈語,皇族畫家溥伒的神秘命運,你可否引而一嘆?

蘇曼殊的情、豐子愷的心、齊白石的詩、汪曾祺的畫,你可否已經領略箇中妙趣?

本書是資深畫家、金陵文人張震先生多年來文化藝術散文的集萃,並精選24幅張震先生經典文人畫作。全書選編得當,內容豐富,風雅掌故,詩書畫之品賞,盡在其中。

作者簡介

張震,獨立文人畫畫家、知名作家、文藝評論家,從藝三十多年,發表各類文藝作品千餘篇,榮獲省和國家級獎文學獎、藝術獎十餘次,著有詩集、散文集、國畫集等多部。近年來風格獨特的畫作及文化散文在網路和社會中引起廣泛關注,總閱讀量超過一億次,成為新媒體領域著名的文人畫家和優秀作家。現居南京。

目錄

一生心事 一生心事

靜夜小語(自序)001

輯一 雅音流韻

洗澡003

中 國 字010

大美時代020

說說隱士028

東坡與茶037

說俠042

題都城南莊046

變味的李白詩051

李白與賀知章057

汪倫與《贈汪倫》062

讀詩兩記067

讀書偶得073

解讀《登幽州台歌》078

輯二 煙霞幽事

雅債085

孤吟唯有白雲知090

文章何處哭秋風095

石濤大士百頁羅漢圖冊099

只有秋聲最好聽102

黃慎的三個秘密105

一生心事為花忙107

溥伒之死109

讓思想笑出聲音111

林散之漫記114

汪曾祺的畫118

關良的戲畫122

沽酒入蘆花142

故人好似庭中樹146

輯三 疏雨繁花

後退原來是向前151

林逋小記153

柳敬亭156

踏過櫻花第幾橋160

月份牌里的民國美女165

齊白石的詩169

寫出人間第一花172

佳果名花伴歲寒175

最難風雨故人來177

印章雜說180

箋183

畫家賣畫187

文房器玩191

鬥草195

市招198

精彩書摘

箋,對於習慣坐在電腦前的人而言,這個字有點陌生了,現代人有了“QQ”,有了微信,還要箋幹嗎? 箋,說白了就是信紙,只不過這種紙用宣紙製成。從種類分,可分素箋和花箋,素箋即是單箋,如白色、黃色、粉紅以及八行格、十行格。而花箋,又叫彩箋精箋,就是用淡墨或淡彩在箋上畫上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等乾透後再用重墨書寫。這種箋從古到今都十分受歡迎,捧在手裡,手上就像捧著一塊秀麗的絹一樣,既是很好的文玩,又是一件精緻的藝術品。夜靜人定,坐在圈椅里,在柔和的燈下細細展讀,真可謂占盡古雅和靜雅。

箋,最早始於唐代女校書薛濤氏,她僑寓成都百花潭,親手製作深紅小彩箋,用以錄寫詩篇,當時世人稱薛濤箋,非常出名,求者甚眾。薛濤氏之前,肯定也有彩箋精箋,只是失了記載,不入史了。所以,這項發明就被後人註冊在薛濤的頭上。

宋、元、明、清,箋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書牘載體,是文人書信往來,詩詞唱和的重要工具。據鄧之誠《骨董瑣記》記載:宋代大畫家劉松年就喜歡自製雪松箋,經常用這種箋給朋友寫信。元代的曹知白、王冕,清代的金農、汪士慎,以及晚清的吳南愚,皆是此行早期的聖手,尤其是吳南愚繪製的艷景箋,更是讓人爭相睹閱。他將秦淮河畔的幾位名艷,董小宛、馬湘蘭、李香君、顧橫波、柳如是、陳圓圓、卞玉京繪成仕女箋,或執拂,或展卷;或拈花,或憑几,並每人題詩一首,這種艷景箋美得不忍心往上寫字。這種箋收集起來,幽雅之極,類似收藏者收藏上海畫家劉旦宅那套被製成電話磁卡的金陵十二釵。元春觀燈、寶黛戲囊、寶釵掣籤、湘雲拾麟、妙玉品雪、鳳姐逞威、探春結社、李紈掌壇、惜春構圖、迎春讀經、巧姐夜織、可卿展衾,聽聽這組名字都讓人醉心。

民國以後,制箋最早從翻譯《茶花女》的林琴南始,他手繪山水箋譜,通過水印技術由十竹齋、榮寶齋批量發行。稍後,魯迅與西諦(鄭振鐸)聯手,收羅各地有名箋譜藏本進行翻印,一時間他倆的合作占據了箋的消費市場,也使他倆在這個領域成了一代的帶頭人。整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中國制箋業的最輝煌時期,在那個時期出現了一大批繪製箋譜的大家,他們的箋譜被刻製成木版,一直延用至今。像齊白石的花鳥人物,陳師曾的花卉蔬菜,溥心畲的瓦當題記,張大千的靈芝蘭草,都是上乘精湛之作,至今無人可以同他們比肩。

相對於某某閣、某某齋、某某堂的印刷品而言,我更喜歡原箋,喜歡友人手繪草蟲、蘭葉、瓦盆、茶器的清供底紋,再用濃墨書以魏晉風味的行楷,從遠方寄幾句問候語來。我寫作累時,經常在書房裡展玩,拿顏之推的話講,這叫“尺牘疏書,千裡面目”。隔千里萬里也能聽到朋友的關懷。一燈細煮情如酒,化作紅箋小字詩。雅展友人的彩箋,一如和友人握手,一如與友人相擁,詩、書、畫、印、情,滿屋子都是友人的氣息。每讀友人彩箋,我常常會憶起白居易和元稹之交: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這種想念,這種牽掛,可以天荒地老。

箋是最小的文學形式,幾十個字,不到百字,便可以將人情冷暖,陳情抒懷隱含其中,史料記載:李商隱的《雨夜寄北》,最早就是以箋的形式,到達閱讀者的手中。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在箋上作書,與作家著書全然不同,作家著書眼球越多越好,而箋上書是給特定對象閱讀,是春見山容,夏見山氣,秋見山情,冬見山骨的文字,很少有“飾”的成份。箋上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相對而言它比公開的著作更真實,也更具個性。漁樵閒話是史詩,凡人亦有非常言,這裡面有天下計。

我非常喜歡制箋,也喜歡箋上作書,若干年來堅持雁音傳書,若干年來不棄此道。我畫畫裁下來的紙,都會把它收集好,空閒之時會以淡彩或硃砂作小品畫或清供圖,繪製好放入夾中,待需時檢出,以小楷書之,敘事陳情,草草耳耳,既樸素清雅,又不失古意。元旦時我會取出水仙靈芝,春節時我會取出童嬰爆竹;盛夏時我手繪紅蓮佛手,深秋時我手繪枇杷草蟲。為人祝壽當畫紅碩壽桃,友人遠行當贈香爐梅瓶。 這些年來,我制箋、書箋、寄箋無數,遺憾的是大多屬單飛雁,好一點的能收到一頁鋼筆字,次一點的就是一條簡訊,先是一通表揚,然後是加感嘆號的兩個字——謝謝!我很少能收到別人寄贈的精箋和瑤草。時代變了,大量的新思想新內容進入了我們的頭腦,現在人太忙了,還有幾人貪戀松下悟道,雨中吟詩?箋不知不覺也成了傳統的東西,陳舊矣?我似孔乙己,沒辦法,始終對“回”字的四種寫法感興趣。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