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

《佛學常見辭彙》指心意專一而不散亂。念佛人念到沒有了見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亂”;若念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時,叫做“理一心不亂”。三經宗旨一致根據善導大師的解釋,《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念佛完全一致,都是持名,都很容易,都是以阿彌陀佛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作為核心。”我們雖然有妄念,但是我們在妄念當中所發出的念佛聲,“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的心雖然是妄念,像污泥一樣的染污,但是,所稱出來的這一句名號,它卻像清淨的蓮花一樣不染污泥,微妙香潔。

​一心不亂

佛學詞典中的各家解釋《佛學常見辭彙》

指心意專一而不散亂。念佛人念到沒有了見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亂”;若念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時,叫做“理一心不亂”。

《佛光大辭典》

梵語aviks!ipta-citta。

1.專注一事,使心不散亂、動搖之謂。華嚴經卷三十九(大一○·八四二上):“汝等應離諸疑垢,一心不亂而諦聽。”

2.修念佛法門之際,以至誠之信心持誦彌陀名號,令心不散亂。即捨棄我體,而與“南無阿彌陀佛”之稱念合為一,稱為一心不亂。阿彌陀經(大一二·三四七中):“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中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心而不散亂也。阿彌陀經曰:“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慈恩之阿彌陀經疏曰:“一心不亂者,專注無散也。”

怎樣才是“一心不亂”

兩種解釋

接下來,《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四個字,是第二關,往往讓我們很多淨土的修學者望而生畏,望而卻步,“哎呀!一心不亂,做不到啊!”甚至最終放棄淨土法門。雖然說念佛是多善根,但如果說必須達到禪定一心的功夫才能往生的話,那么,這樣的多善根還是不容易。“一心不亂”,有兩種解釋。依聖道門的解釋,就很難了。禪定的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你夢都夢不著。事一心不亂是阿羅漢的境界,理一心不亂是登地菩薩的境界,我們做不到啊!淨土宗的解釋“一心不亂”就是“專心念佛不雜亂”。“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行雜修。這樣的解釋就是“易行”,很容易做得到。

淨土門別有規矩為什麼出現這兩種不同的解釋呢?那是因為立場、觀念不一樣。按聖道門的觀念,“如果不能夠降伏煩惱,進而斷除煩惱,要出離生死輪迴是不可能的”。以這樣的觀點,對“一心不亂”的解釋,必然會說“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清淨,降伏煩惱”等等。如果這樣的話,淨土法門就不是“易行道”,也就不能叫做“特別法門”,跟一般法門就沒有區別了。印光大師說:這是以通途的教理、一般的自力修行、以戒定慧的修行方法來衡量淨土法門,這個叫“以橫超法做豎出之用”,淨土法門本來是以佛的願力橫超三界,結果變成自力修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像聖道法門修行一樣,這個就大錯特錯了,這是受一般自力修行法門觀念的影響。來到淨土法門之內,應該放下原來修行的觀念,按照淨土門的規矩,按照淨土宗祖師的傳承來解釋、來理解才正確。

1.由道理推論

凡夫一定做得到

本來《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特別為我們凡夫所講的,是易行安樂之法。既然是為我們這樣的眾生所講,就一定是我們能夠做得到的。如果“一心不亂”是那么艱難、那么高深的功夫境界,五濁惡世的凡夫都做不到,那么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法門就沒有意義,所謂“三根普被,利鈍鹹收”就成了一句空話。龍樹菩薩《易行品》說:念佛法門是易行的法門、安樂的法門、必定的法門。我們很多人念佛,念得很苦,念得很不容易,覺得往生不定,沒有把握,這就不是念佛法門的特色。

有的蓮友跟我講:“師父,我經常參加打佛七。”我問:“好啊,參加過幾次?”“我全國各地參加十幾次了,就是想得到一心不亂。”“哎呀,難得啊!怎么樣?”“沒有得到啊!”“沒有得到?總得到了一點點吧?”“一點點也沒得到!”“一點也沒得到?那旁人呢?”“我在私下悄悄問了很多人,一個都沒得到。老張你得到一心不亂了嗎?沒有。老李?沒有。”他到處參加打佛七,四川有打,就跑四川;福建有打,就跑福建。全國走遍了,他所訪問的人,沒有一個人得到一心不亂。釋迦牟尼佛講法,契理契機,他為五濁惡世眾生所講的法門,居然全國走遍了,沒一個人做得到,這個就是不契機啦!不是佛說法不契機,是有人把“一心不亂”給解釋錯誤了、偏了,我們聽了就覺得難了、做不到了。

搭橋喻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容易在哪裡呢?就容易在有阿彌陀佛的大誓願力可以依憑。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正是這一條“念佛往生願”的願力。所以念佛一定是容易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如果《阿彌陀經》里“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定要解釋為如何深入禪定不起妄念的話,那也就自然不容易。各位,阿彌陀佛為我們設定的往生方法,是難的好呢,還是容易的好,你們說?(眾答)容易的好!那肯定是容易的好啦!容易我們才能做得到,才會有安樂;如果難的話,我們做不到,就苦惱了。阿彌陀佛了解我們的心思,他是同體大悲,以我們的苦惱為苦惱,以我們的安樂為安樂。經中說“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他不會因為眾生罪業重,又很懈怠,就要故意弄一個艱難的方法來治治他,讓他修得死去活來,然後才度他。反而會事先了解我們的狀況,預先為我們準備,說:“五濁惡世眾生,愚痴無明,罪惡深重,懈怠放逸,完全不能修行,我要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很容易地把你們度起來。”宇宙法界之內最簡單、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得生西方極樂世界。比如說,這裡有一條河,很寬。河東窮,河西富。河東的人想到河西去,但沒有橋,水又急,下水過河的人個個都被淹死。有一個人發了慈悲心,建一座大橋,方便人員車輛暢通無阻。他既然是從慈悲心出發,所以考慮的都很周全,任何老人、小孩,甚至殘疾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上橋,任何車輛都可以很自然地開上橋,很順利地過去。不可能在橋頭弄得很難上來,更不可能在橋中間又設一道高牆,攔腰隔斷。六字名號就是從娑婆世界到達極樂世界的橋樑。阿彌陀佛就是建橋的人,釋迦牟尼佛就是站在橋頭喊我們上來的人。我們只要空著手走過來,順腳步就踏得上去,很簡單、很容易。不管什麼人,只要他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願意往生,就會很方便、很容易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有人把“一心不亂”解釋得很難,說:“雖然念佛,如果不達到禪定摒除妄念就不能往生。”那等於是在這座大橋當中攔腰又起了一道好幾丈的高牆,把所有的人啊、車啊,通通擋住了。釋迦牟尼佛說念佛要“一心不亂”,難道是在名號大橋當中又攔一道牆嗎?不可能!對不對?釋迦牟尼佛說念佛要“一心不亂”,是要保護我們,怕我們念念又不念了,念念又是雜行雜修了。所以“一心不亂”等於是名號大橋兩邊的保護欄桿,保護我們不要掉下去,等於是說:“你要走好啊!留心啊,不要亂了腳步啊!不要離了這座橋啊!”所以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囑咐我們說:“你念佛要專心啊!不要雜啊,不要亂了主張,丟了念佛唯一一道又去修其他行不通的道啊!”

2.三經對照以明

下面我們就引用有關的經證,來說明“一心不亂”的真意。

(1)《阿彌陀經》

先看《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先說:“執持名號”,然後說“一心不亂”,意思就是說,執持名號,應當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才是執持名號。

險道火把喻

“執持”兩個字都有提手旁,“執”就是抓住不放鬆,“持”就是相續不間斷。比如在黑暗中走險路,拿一支火把照明,四周一片漆黑,只能靠這支火把,必然我們會小心翼翼,一心一意地把這支火把拿好,直到目的地,不可能馬馬虎虎,也不可能半路上就隨隨便便把它扔了。我們這一路拿著火把,就是一心不亂。為什麼?只有這一支火把,我們的生命安全全部靠它,必然是一心一意,再不可能三心二意,所以是“一心”。也不可能半路上放棄,隨便亂抓一件別的什麼物品,所以是“不亂”。要是二心了,亂了,隨時就要掉到懸崖深坑,所以不敢二心,不敢亂。“執持名號”,也是這樣。名號就是這支火把,信心就是手。善導大師《觀經疏》說:“常以淨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輝”。彌陀名號就是智慧火炬,要通過三界六道的黑暗險道,我們只有完全靠定這一句光明名號,從生到死,一路執持,絲毫也不敢舍了去學與我們根機不相應的法門。這樣才是執持名號,這樣就是一心不亂。反過來講,心不執持,心有旁騖,三心二意,就不是一心。念不相續,念有間斷,念佛不專,念念佛,又放一放學學別的,就亂了,就不是不亂了。

不動亂、不雜亂

亂有兩種:一是動亂,一是雜亂。“一心不亂”,就是一心靠倒名號,專修念佛,不動亂、不雜亂。什麼叫“不動亂”呢?聽到人家說“哎呀!某某人哪!你念佛沒達到功夫成片,沒有清淨心,你還有煩惱,你還有罪過,你這樣怎么能往生呢?”雖然聽到這樣講,心不動搖,心不慌亂,不會因為他這樣說就覺得“完了,往生不了啦!”因為我們明了阿彌陀佛有這樣的威神功德,有這樣的弘誓願力,念佛決定往生。可一般人聽到這個話,就動搖了,就說:“是啊!”心就亂了,就不是一心了。什麼叫“不雜亂”呢?心不動亂,行就一定不雜亂,既然內心很穩定的話,我們就會老老實實地專念這句名號。外相雜亂的人,內心一定是動亂的,他念一句名號,覺得有所不足,別人一說,“對啊!是啊!不行啊,那你看看怎么辦?”“怎么辦?先跟我去誦《地藏經》消業。”“好好好,你教我。”然後就誦《地藏經》。誦《地藏經》好不好?當然好!然後誦《金剛經》開智慧,好不好?也好,都很好。好來好去,最後往生怎么樣?他自己就沒有底,動亂,雜亂。我們專修念佛的人只有一條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個心,這個就是“一心不亂”。

(2)異譯本《阿彌陀經》

再看《阿彌陀經》異譯本,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將《阿彌陀經》中“執持名號”與“一心不亂”八個字合在一起,譯作四個字——“繫念不亂”,繫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亂,這就很明白、很容易。這也證明我們前面說的“執持名號”與“一心不亂”本來就是一體,分不開,是一個意思,專持名號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才是執持名號。

(3)《無量壽經》

彌陀親定標準

問大家一個問題,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這個娑婆世界,是哪一位告訴我們的?知道嗎?(眾答)釋迦牟尼佛!哎,講對了!除了佛,沒有人能告訴我們。再問第二個問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念佛往生,和阿彌陀佛自己所設定的念佛往生,會不會不一樣?(眾答)不會!不會不一樣!阿彌陀佛說“你只要這樣念佛就能來往生”,釋迦牟尼佛說“你必須那樣念佛才能去往生”,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佛佛道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念佛,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所設定的念佛,一定是一樣的,決定不會不一樣。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條大願,叫做“念佛往生願”,這條願規定了我們應該怎樣念佛往生,是阿彌陀佛親自定的標準。釋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諸佛也好,諸大菩薩也好,只要宣說念佛往生西方淨土,決定不可能離開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

往生的本源

《阿彌陀經》當中所講的念佛往生,當然是源自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凡是釋迦牟尼佛在一代佛法當中說到極樂世界的莊嚴,說到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等等,都不可能離開《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尤其是淨土正依三經,更是一味的經典,是一個味道、一個性質。像《阿彌陀經》當中的“臨命終時,佛與聖眾,現在其前”,這一段經文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九願的內容,“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對不對?因為有這第十九願,在《阿彌陀經》當中就說臨終來迎。還有,《阿彌陀經》說:“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這就源於四十八願當中的第一願:無三惡道願,以及第十六願:國無惡名願。四十八願當中的第一願說:“我成佛的時候,我的國土如果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我不成佛!”所以在《阿彌陀經》裡面就說“國無三惡道”。第十六願說:“我成佛時,國土純善,連不善之名都不會聽到。”所以《阿彌陀經》說“: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總之,對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景象的描述,都和四十八願密切相關。只要是講到念佛往生的地方,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的內容。善導大師解釋《阿彌陀經》的宗旨說:“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就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的內容。所以,我們學淨土宗,我們學念佛,不能離開阿彌陀佛的誓願,道理很顯然。

推銷商喻

比如一件產品,有生產廠家,有推銷商。推銷商推銷的產品,就是生產廠家所生產的,不可能說推銷商推銷的產品,跟生產廠家的不一樣。如果不一樣,就是推銷商做了假,搞假冒偽劣產品坑害消費者。這是個比喻。阿彌陀佛,是生產廠家;釋迦牟尼佛、六方恆河沙諸佛,都是推銷商。推銷什麼?推銷六字名號。他們所講的念佛方法,不可能離開阿彌陀佛本人所發的第十八願,決定是一源一味,毫不摻假的。所以,善導大師解釋《觀經》、解釋《阿彌陀經》,都是站在阿彌陀佛念佛往生本願的立場。作為一個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我們也時刻緊緊地以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為標準,探求我們的往生之道。

第十八願文

第十八願說眾生只要“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必得往生。“十念”,善導大師解釋為“十聲”,是口稱名號,持名念佛《。阿彌陀經》也說“執持名號”,《觀經》也說“持無量壽佛名”,這些都是一致的。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里說持名要“一心不亂”,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說稱名要“至心、信樂、欲生”。兩個一對比,就知道“一心”就是“至心、信樂、欲生”的心,是信願之心,並不是要怎樣禪定的心,所以善導大師有時說“一心信樂”,有時說“一心愿生”。也就是說,你一心一意信順阿彌陀佛的救度,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懷疑,不退轉,這樣就是“一心不亂”。這也一點都不難。三輩往生文《無量壽經》下卷“三輩往生文”上輩、中輩、下輩都說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善導大師解釋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可知“一向專念”是釋迦牟尼佛勸導一切眾生念佛的總綱領、總要求,不管你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要“一向專念”。《阿彌陀經》所對的根機不可能超出三輩之外,那么“一心不亂”,也就是“一向專念”。一心向著阿彌陀佛,不向余佛余菩薩,所以“一向”就是“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不雜余行余法門,所以“專念”就是“不亂”,不雜亂。“一向專念”就是“一心不亂”!這也絲毫不難。

(4)《觀經》

再看《觀經》。《觀經》雖然說了定善十三觀、散善三福業,但是在最後“流通分”釋迦牟尼佛付囑阿難,卻不付囑十三定觀,也不付囑散善三福,而是順著《觀經》開顯的次序,付囑最後一觀、最後一品,也就是下下品的稱名念佛,說“阿難!汝好持無量壽佛名”。下下品的持名念佛是怎樣的持名呢?經文說:“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和《阿彌陀經》“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和《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都是同一個涵義。因為同是淨土三經,同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同是說的持念彌陀佛名,同是源於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互相之間不可能不一致。相互對照的話,《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十念”的“念”,《觀經》下下品“稱南無阿彌陀佛”的“稱”,《阿彌陀經》“執持名號”的“執持”,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方式,口稱佛名。所謂持名念佛,不是實相、觀想、觀像、參究等等念。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觀經》下下品“至心”,《阿彌陀經》“一心”,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心理,也就是信願之心,不是禪定、清淨、除妄等等心。下下品的眾生,臨命終時,地獄相都現前了,他哪裡還有什麼禪定心、清淨心等等,他就是一心求救,一心投靠,就是一個仰救的心。第十八願“乃至”,《觀經》下下品“令聲不絕”,《阿彌陀經》“不亂”,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相狀,也就是專一不雜,相續不斷。善導大師解釋“令聲不絕”為“聲聲相續”。同時,“乃至十念”“具足十念”“若一日……若七日”,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時節,也就是一輩子念佛,並不限在十念、一天、七天,只不過因為眾生遇到念佛的時間不一樣,壽命長短不一樣,所以表達不一樣。善導大師就總的解釋為“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這樣三部經所說的念佛時節,雖有長短不一,但通通涵蓋在內了,實質所指都一樣,都是一輩子的念佛。所謂:“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這樣,比較《阿彌陀經》與《觀經》,“執持名號”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就是“至心不絕”,就是一心歸投阿彌陀佛的救度,相續稱念彌陀名號,不間雜。也很容易,不難。下下品的眾生雖然臨終死苦來逼,心中恐慌萬狀,絲毫也沒有禪定,但他念佛一心不亂,為什麼?求救啊!求人救命的心就是一心,哪有二心!一心望人來救,絲毫也不會雜有其他個人想法。“是不是不用人家來救,我自己救自己?對方能不能救得了我?救不了我怎么辦?是不是我自己另外再想辦法?”這些想法都不會有的,自然就是一心不亂。下下品臨終苦逼的眾生都做得到,還有誰做不到?真有做不到的,不是功夫不夠做不到,下下品有什麼功夫?是求救的心沒有,不歸命、不老實、驕慢,這樣就是二心,就雜亂,就達不到一心不亂。所以善導大師教導我們要“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我們能這樣深信,我們就是下下品的眾生。

3.祖師的解釋

(1)善導大師《法事贊》

對於“一心不亂”,善導大師也有他的解釋。善導大師在《法事贊》里用“專復專”三個字來解釋“一心不亂”,說:

教念彌陀專復專。前面我們也學習過了。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怎么念?教你“一日七日,一心不亂”。那么“一心不亂”,善導大師就解釋為“專復專”,教我們專復專地念佛,專,還要再專。心專、行專,內專、外專,人前專、人後專,現在專、將來專。總之,一個“專”字。“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不雜修雜行其他的法門,所以,很簡單,“一心不亂”就是“專”。

(2)善導大師《觀經疏》一

《觀經四帖疏·玄義分》(《善導大師全集》第48頁):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迎接往生。

這一段善導大師的解釋,很明顯地看出來,“一心不亂”就是“一心愿生”,你一心一意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就是“一心不亂”。在“執持名號”前,善導大師加了“即應”二個字,是顯示釋迦牟尼佛教勸我們的意思,所謂“教念彌陀專復專”的“教”。

(3)善導大師《觀經疏》二

《觀經疏·散善義》(《善導大師全集》第250頁):

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善導大師把經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合在一起解釋為“一心專念”。難不難呢?(眾答)不難。“一心專念”,一點不難嘛!除非你不願意念這句名號。當然,也可以說不難,也可以說很難。有很多人,他就是不能夠專念。這個難,不是難在法門難,而是難在我們自己不願意接受。專念一句名號有什麼難?你從早到晚就這六個字;如果讓你一定要去背誦《法華經》《華嚴經》,那個難。但是六個字,再怎么難,你都會背,只要專就好了,一心專念。

(4)善導大師《觀念法門》

《觀念法門》(《善導大師全集》第355頁):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佛名。其人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前面一樣,善導大師同樣用“一心專念”來解釋持名“一心不亂”,也是一個“專”。(5)善導大師《往生禮讚》

《往生禮讚》(《善導大師全集》第539頁):

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

善導大師在經文“一心不亂”中間,加了兩個字——“稱佛”,“一心稱佛不亂”,這樣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意義非常明顯。一心做什麼?一心稱佛。稱佛怎么樣?稱佛不亂。就是:一心一意稱念佛的名號,不雜亂。這不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嗎?哪裡有那么艱深複雜呢!

一個字——專我們看上面善導大師對“一心不亂”的解釋,都非常簡單,毫不複雜,任何人都看得懂,做得到,沒有一處說到要怎樣的禪定息心、不起妄念,處處都說得很懇切:“你要一心專念,專啊!專啊!”總之,善導大師解釋“一心不亂”就是突出一個“專”字。“專”就是“一心”,“專”就是“不亂”,這個就符合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里所說的“一向專念”。

西方淨土不嫌亂不僅如此,善導大師還特別說明,釋迦牟尼佛之所以在《阿彌陀經》里特別指示西方極樂世界,勸我們往生,就是因為極樂世界不嫌“凡夫亂想”,在《法事贊》(《善導大師全集》第420頁)里說:

一切佛土皆嚴淨,凡夫亂想恐難生;如來別指西方國,從是超過十萬億。一切諸佛國土都非常莊嚴清淨,但凡夫亂想紛飛,不能往生。要想往生諸佛國土,必須澄心凝慮,悟入聖者之境,這對於末法五濁惡世凡夫來說,不可能做到。所以釋迦牟尼佛才特別指示十萬億國土之外的西方極樂世界,勸我們往生,正是因為極樂世界不嫌凡夫亂想,不要求息心除妄,只要專稱彌陀名號就可以了。善導大師不愧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的解釋,我們能安心!其他的,千解萬釋,越說越複雜,越說越玄妙高深,既不符合彌陀本願,也不符合我們的根機,搞到最後,往生無分。

三經宗旨一致根據善導大師的解釋,《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念佛完全一致,都是持名,都很容易,都是以阿彌陀佛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作為核心。不然的話,我們會覺得:“哎?《無量壽經》裡邊講往生很容易;《觀經》裡邊講得就很難,要觀想;而《阿彌陀經》講得也難,要達到禪定息妄……”這樣,就不一致了。善導大師解釋這三部經的思想,完全一致。“一心不亂”也就是《無量壽經》裡邊所說的“一向專念”。

施麵包給餓人喻

善導大師的解釋,能讓我們安心。念佛安心就對了。還有很多人念佛不安心,我們也有很長的時間不安心:“念佛真的能往生嗎?萬一不能往生怎么辦?那豈不是糟糕啦?”能安心,不容易。請問我們是靠什麼安心呢?我們安心,要有個安心的東西,我們自己給自己是安不了心的。比如說這個人餓得要死了,如果你不給他一顆蘋果,不給他一塊麵包,不給他吃的,他能安心嗎?空說:“哎,某某人,你要安心哪!你肯定不會死!”但是你就是不給他麵包吃,他不會安心;要他安心很簡單,你把麵包給他,他就安心了。從“擔心”走向“安心”,有兩種。有人想靠自己的功夫,說:“等我念到功夫成片,夢寐一如的時候,我就安心了。”這樣只能越來越擔心,因為我們做不到。一開始還以為差不多能達到,好,努力了三年,三年之後更加擔心,“哎呀!三年還沒有達到啊!”又經過三年,到最後就放棄了。當初是擔心,現在反而成為害怕的心。那么,怎么樣才能安心呢?是阿彌陀佛的誓願讓我們安心的。阿彌陀佛給我們保證說:“某某人,你只要念我的名號,你放心大膽,臨命終時我來迎接你,決定往生我的淨土。”我們還要問:“萬一不能往生呢?”“萬一不能往生,我負責!”“你怎么負責?”“你不往生,我誓不成佛。我以成佛的功德來負你往生的責任,我負得起你這個責任。”各位!只有阿彌陀佛才能負得起我們這個責任。我們如果不能往生,他全權負責,別的,都負不起這個責任,我們自己也負不起,我們不能往生還是不能往生。所以,往生這件事情是由阿彌陀佛所操辦的。

(6)源信大師安心法語

一般的人,雖然念佛,但總是擔心說:“有妄想,有妄念,心不清淨,這樣怎么能往生呢?”我們來看下面這一段源信大師念佛法語: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來迎。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厭妄念多,應嘆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法語很好懂,我想這樣念誦下來,可能有的人已經知道它的意思了,很好懂,很讓我們安心。“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說明我們凡夫的狀況,我們是什麼樣的眾生呢?不管是經文,還是祖師的解釋,“凡夫”前面往往會加一些修飾語,“罪業”的凡夫、“輪迴”的凡夫、“妄念”的凡夫、“亂想”的凡夫、“不淨”的凡夫——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凡夫就是以妄念為本質,為體性;“妄念之外,別無心也”,除了妄念之外,沒有心了;所以“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從一生下來直到死,你不能離開妄念,你就是妄念的凡夫。離開妄念就是聖人了,肯定不是凡夫了。

泥塑與木炭喻

好比一個泥巴做的塑像,它是泥巴做的,泥巴就是它的本體,你怎么樣去洗它,能洗乾淨嗎?龍王廟裡用泥巴做的龍,上面有灰塵,你想把它洗乾淨,無論你怎樣洗,洗到最裡面的龍筋,還是泥——它就是泥土做成的。所以,不論怎么樣,它還是脫離不了泥土。我們凡夫就是妄想所組成的,妄念是我們的本體,我們不管怎么樣也離不了它。有時候會出現假相,感覺清淨一點,但那是粗的妄念少了一些,微細的妄念還是很多。如果有這個覺照,我們就會發現,它總是存在著的。又好比一塊木炭(城裡現在見木炭的機會可能不太多,農村還有很多人靠木炭來取暖),它怎么都是黑的,你再洗也洗不乾淨,你不可能洗出一塊白的木炭,你怎么洗下去,它還是黑的,你拿它來畫,還是一條黑線。我們的妄想心就像木炭一樣,我們再怎么樣都是黑暗、無明、造罪的眾生。對這一點,我們要有深切的認識,不要在那裡做無用功。“你看,我大概這樣修修,到時候可能會好一些,那個時候再說……”如果以淨土法門來講,不要抱這樣的期望,是要認識到我們是一個造罪、必然墮落的凡夫,唯有仰靠彌陀的願力。

自知病重喻

所以,善導大師就強調兩種深信:第一點是相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沒有辦法出離,只有死路一條。在這個前提下,你才能完全信靠阿彌陀佛的誓願。你如果不相信自己是這樣造罪、墮落、沒有出離之緣的凡夫,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就沒有力量。就好像一個病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病重將死,他對醫生講的話就不會重視,就會飄飄渺渺,“哎呀,我很健康啊!好像不錯……”他一旦知道自己大命將終,人家說:“這是神醫,可以救你的命。”那醫生鼻子哼一下他都會仔細聽,“哎!剛才說的是哪一味藥?”其實醫生是打了個噴嚏,他都要仔細聽了。我們如果悠悠散散的,覺得說“我靠自己大概也可以解脫生死輪迴”,很高慢的心,這樣,對這個法門就不會尊重,就容易忽略過去。《無量壽經》說:“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所以,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

通身放下印光大師有兩句話,他說:通身放下,徹底靠倒。

通身放下,就是要老實,要認識到自己是個造罪的凡夫。這樣,就會把自己那個高慢的心完全放下,“通身”,我們的身體完全放下——不光指身體,還指我們的心。你“通身放下”才能“徹底靠倒”。大家晚上都要睡覺,那每天晚上睡覺,我們怎么樣?就“通身放下,徹底靠倒”。你不可能身子半放半不放,半靠半不靠,那樣怎么睡?那樣子很累啊,堅持不到兩分鐘就不行了。“通身放下”,放在哪裡呢?放在阿彌陀佛的誓願里,唯有阿彌陀佛的誓願可以依靠,可以保證。阿彌陀佛以他的大悲願力說:“十方的眾生,我來救度你——你的罪業,由我承擔;你沒有功德,我為你成就;你要墮落,我來濟拔你;你不能往生,我來迎接你,你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妄念翻成覺心

既然我們體認到自己是這樣的凡夫,我們就以妄念凡夫的身份來念阿彌陀佛。“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來迎”,知道我們是這樣的一個造罪的凡夫、妄想紛飛的凡夫、時刻不間斷妄念的凡夫,你只要念佛,臨終阿彌陀佛就會來迎接。“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哎!阿彌陀佛來迎接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坐上了阿彌陀佛的蓮花台,這個時候,剎那之間,善導大師說:“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一坐上蓮花台,當下即得無生法忍,當下朗然大覺,所有的妄念當下粉碎,成為朗朗的正覺之心。以我們凡夫,哪裡有覺心?是被阿彌陀佛所接引:“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蓮花不染污泥喻

下面幾句話尤其讓我們覺得安慰、感動:“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我們雖然有妄念,但是我們在妄念當中所發出的念佛聲,“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的心雖然是妄念,像污泥一樣的染污,但是,所稱出來的這一句名號,它卻像清淨的蓮花一樣不染污泥,微妙香潔。這一點大家有感受嗎?我們的心是骯髒的、是染污的、是妄念的,可是,這句名號不被我們的妄念所染污,所以,淨土宗就叫“蓮宗”。蓮花的特點就是“出污泥而不染”,從哪個地方出污泥呢?從我們的心哪!我們的心像污泥一樣骯髒,有貪瞋痴的煩惱——誰沒有貪瞋痴的煩惱呢?沒有的,就是阿羅漢了。我們這樣貪瞋痴煩惱的心,反而成為念佛的動力。我們為什麼念佛?因為有罪業,我們要求解脫,所以要仰靠彌陀的誓願、稱念彌陀的名號。就好像蓮花池中的污泥,它反而成為蓮花的養分。這樣,一支清新的蓮花就從污泥當中獨立出來,飄散著微妙的香味。我們的心雖然是染污的,可是我們念的名號是清淨的。六字名號的功德、香味,可以說遍滿法界。所以說“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

不要被自己的心騙了

這朵不染污泥的蓮花,這句六字名號,它能救度我們,所以,我們念佛是念佛!我們的眼睛要看著蓮花,我們的鼻子要聞著蓮花的香味。大家來到蓮花池邊,不要把我們的鼻子扎到泥土當中,那樣聞出來的就全是臭味,對不對?我們的鼻子要聞蓮花的香味。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念佛,想到說:“雖然我的心染污、有罪業、不清淨,但是我所念出來的這句名號,它卻像蓮花一樣的香,是名號讓我往生的。”我們幹嘛要考慮自己的心呢?這個心是我們要拋棄的東西,這是我們要扔掉的東西呀!我們不是靠這個生滅虛妄心去往生的,我們不是把這個心拿出來擦乾淨了再來往生,我們是依靠不生不滅、真實不虛的名號。有的人,他的方向、觀念錯誤,他老是把自己妄想的心在那裡修飾雕琢,就好像不是關注這朵蓮花,而是把他的心放在污泥里,然後把這個污泥在那裡洗啊淘啊,在那裡做成一個蓮花的樣子。你就是把污泥做成了一朵蓮花,它也沒有香味。心有兩種,一個是真,一個是妄。妄心用事,驢年馬月也不得解脫。凡夫雖然都有真心佛性,但不到大徹大悟,大悟等佛,真心佛性不能現前。日常用事都是妄心,這一顆妄心,你怎樣地壓制它,你怎樣地凝定它,它仍然不是解脫之因。除非你已經是大徹大悟,消除了一切煩惱,粉碎了真妄差別,徹證妄本來是真,那才是解脫了。不然的話,僅僅是禪定的功夫,或者是一種比較清淨的、輕安的狀態,那個,差得太遠了,與解脫根本毫無關係,不是解脫的因,反而是輪迴的業。能解脫我們的,能讓我們出離生死的,就是我們所念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是兩件事情。污泥裡面出的蓮花,蓮花能救我們;妄想心中出的佛號,佛號能救我們。佛號就是來救這個妄想心的。因此,大家不用擔心,不用害怕。我們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在口口聲聲地吐出蓮花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多么自在啊!你何必管自己那個心呢?所以,在《無量壽經》裡邊,釋迦牟尼佛就用四個字告訴我們念佛的秘訣:一向專念。“一向”,就是唯一向著佛的方向,不向著自己的方向。我們不要顧及我們的心是妄想還是清淨,如果那樣想的話,我們的眼光就不是看著佛了,就又回到我們凡夫這一邊,念我們的心了。大家能夠體會嗎?如果我們不是在念佛,而是在念我們的心,那個怎么能往生呢?我們的心不管是清淨還是染污,我們都不要被它騙了。各位,我們之所以這么長的時間都在輪迴,就是因為被這個心騙了。我們會覺得說:“你看,現在它比較安定啦!這是一個好心,我要你……現在很煩惱啦!動盪啦!這是一個壞心,我不要你!”你這就被它騙了。我們不管它是動盪、妄想、雜念,還是比較安定,這個都是妄念,這個都是煩惱心,都是要拋棄的東西。我們唯一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以全副的身心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切不顧。煩惱來了也不顧,煩惱去了也不顧。

隨風雲彩喻

煩惱對我們來講像什麼?就好像空中隨風而過的一片雲彩,你念佛就念佛,何必管這片雲彩呢?它來了,“哎呀,這塊雲彩是白的,嗯!白雲彩來了,我念佛大概能往生。喔!又來了一朵黑雲彩,嗯!黑雲彩來了,大概不能往生……”錯了!在我們內心裡邊,什麼叫做白雲彩呢?感覺“我念佛念得比較清淨一點”,這是一朵白雲。“我的心不清淨,哎呀!孩子啊、家庭啊!工作、事業……很多事,很煩”,這是一朵黑雲。但是,這些在我們心中了無障礙,來了就來了,去了就去了,跟我們的往生毫無關係呀!你停下了念佛的腳步,你停止了念佛的心,來關注它,錯了!所以,不要管你這個心,你再怎么管它,它都不能替你爭口氣,而且你會被它騙。你越管它,它越得勢,它越是覺得自己了不起,你就越拿它沒辦法;你徹底地看透它,你徹底地拋棄它,你徹底地冷落它,它就乖了,它就聽話了。大家有做奶奶的,小孫子在那裡哭,奶奶去哄他,越哄,他就越哭;越哭,她就越哄;越哄,他就越哭。後來奶奶就沒辦法了,乾脆不管他。哎,哭一會兒他就不哭了。我們的煩惱也是這樣。其實,我們的煩惱是我們自己養大的,我們每個人都養著一個胖胖的煩惱娃娃。我們天天養它,洗啊、摸啊。你拋棄它,不要理它!怎么不理它呢?我們有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叫“一向專念”。“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

念佛放光的故事

在這裡,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很感人。台灣有一位法師,他在美國弘法的時候,就有一位大鼻子的美國人來聽經。聽完經之後,這位美國人就來跟法師說,他是專門學神通的,他也有一定的神通,他看到念佛的人,只要念佛,就能吐出光明,念一聲佛,就吐出一道光。我們知道,唐朝的善導大師念一聲佛就放一道光,想不到我們自己也能放光!不過善導大師是證得三昧的聖者,他念佛放光,所有的人都看得到。而我們念佛放光,有神通的人、靈界的眾生、佛菩薩看得到,我們看不到。放的光怎么樣呢?虔誠心的人念佛,光很大,大到什麼程度?大到好像要把整個地球包起來的感覺。各位,你們想不想抱一抱地球啊?你們想不想放放光啊?那就誠心地念佛,南無阿彌陀佛!沒有誠心的人念佛呢,也放光,但光很小,噗一下、噗一下,像油燈一樣,閃一下就滅掉了。那么,什麼叫有誠心,什麼叫沒誠心呢?誠心,就是信,就是專。你懷疑,雜,這就不夠誠心哪!相信,信順,專修念佛,信順不疑!很專注地念佛,那這樣的光就很大;如果只是結結緣,“別人念,我也念一句,到底有沒有極樂世界也不曉得。能不能往生?哎呀!碰運氣啦!”那這樣就不夠誠心,念佛的光就很小。所以,你想一想,我們雖然是造罪的凡夫,但是我們念一句佛就能出一道光。所以剛才說了,“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念佛的功德無量無邊,任何眾生,你真的願意往生,真的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醫生與病人喻

所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厭妄念多,應嘆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我們剛好倒過來了)。大師了解我們的心,他說:你不要討厭你的妄念多,你討厭也沒有辦法,它從生下來就跟你跟到死,所以你不必討厭它。你應該反過來換一個方向,應該悲嘆我們的信心很淺。因為阿彌陀佛沒有說“你妄念多,我不救你”;恰恰相反,阿彌陀佛說:“你妄念多,我才要救你!”大家能聽懂嗎?我們妄念多,阿彌陀佛才要救我們;我們沒有妄念,就不需要阿彌陀佛來救我們啦!如果我們是阿羅漢,都已經出離生死了。就像醫生,醫生是給病人看病的,不是給健康人看病的。“因為你是病人,我才要給你看病。”阿彌陀佛是大醫王,我們有貪瞋煩惱,我們有妄念,所以阿彌陀佛說:“我要救你,你念我的六字名號吧!”所以,不必討厭我們的妄念很多,應該悲嘆我們的信心很淺。妄念多,並不障礙往生;信心淺,對阿彌陀佛的救度信不過、對稱名往生抱懷疑,就障礙往生。如果到醫院去看病,你不是在那裡抱怨:“你看,我得了這么多病,很討厭”;你應該去找高明的醫生就好了,你的病反正已經得上了,這個時候呢,就要請一位高明的醫生。有的人因為自己內心有妄念、雜想,就懷疑說:“我這樣念佛能不能往生?”這樣對念佛懷疑,對不應當懷疑的事反而懷疑,是應當悲嘆的,因為這樣的人念佛,正好往生!“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那么,就以我們深信不疑的心來常稱南無阿彌陀佛。

——摘錄自《阿彌陀經核心講記》

何謂「一心不亂」?

《阿彌陀經》 裡面所講的「一心不亂」這四個字,語意非常簡單,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做到,「淨土法門」就是龍樹菩薩所解釋的「易行道」,易行這個「易」,就好像一把秤 子,符合「易」就是純正的淨土法門,不符合「易」就不是純正的淨土法門。既然如此,宣講淨土法門、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解釋一定要符合「易」、了 解要符合「易」、實際要符合「易」,如果沒有符合「易」,那他所宣講的就不是純正的淨土法門。《阿彌陀經》是淨土三經之一,「一心不亂」既然出現在經文之中,就不可能不符合易行道的「易」,如果不符合,是因為後來的人解釋錯誤,甚至是後來的人把一心不亂解釋得大錯大誤,在阿彌陀佛的面前蓋一道高牆,使眾生跟阿彌陀佛隔開了很大的距離,那是很可惜的。

《阿彌陀經》中所說的「一心不亂」很簡單,「一」者不二,不二就是專;「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也是專。所以「一心不亂」就是「執持名號要專一不雜」。

善導大師有一首偈語解釋一心不亂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善導大師解釋一心不亂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這是解釋《阿彌陀經》所說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很多人都誤讀,誤解。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依據善導大師的解釋。如果根據善導大師的解釋,“一心不亂”就很容易了解,就是“一心專念”。這樣,每個人都看得懂,也做得到——包括沒有受過教育,不識字、根器遲鈍、智慧低的人,也可以做得到——甚至連鸚鵡、八哥都做得到。

有關“一心不亂”的解釋,有的解釋為斷除無明煩惱的事一心、理一心;有的解釋為清淨心,或進入禪定,具有靜定的功夫;不然也要功夫成片、夢寐一如,這樣才是一心不亂。這樣的解釋完全錯誤,完全不對!這樣的解釋歪曲了釋迦牟尼佛的本意,違背了阿彌陀佛的本懷,也誤導了千千萬萬的念佛人。

善導大師的解釋很簡單,就是“專”、“專念”。

“一心”,“一”者不二,不二就是專,也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也是專,所以善導大師解釋就是“一心專念”,意思就是以每個人的根機來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

眾生的根機各各不同,有出家眾,有在家眾;有根器高,有根器低;有出家時間多、念佛多,有在家而士農工商時間少、念佛少……雖然十方眾生根機千差萬別,都以各自的根機來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條件。若說有條件、有標準的話,就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標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