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 網路與GPRS(移動通信前沿技術叢書)》

GSM網的手機 專用信道的管理 SIM卡的數據結構

GSM 網路與GPRS(移動通信前沿技術叢書) 特色及評論

本書譯自法國HERMES科學出版社“Réseaux GSM”一書的第五版。本書系統描述了GSM 900和 DCS 1800 移動通信網,介紹了國際上移動通信的最新成果及其在實際中的套用。全書共分15章,包括網路結構、信令網、無線傳播與界面、網路及無線資源管理、網路接入協定、數據服務、通用分組無線服務GPRS和新型標準空中接口EDGE。本書適合從事移動通信工程設計的技術人員、網路運行維護人員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閱讀。

GSM 網路與GPRS(移動通信前沿技術叢書) 本書目錄

第1章 概論
1.1 無線移動系統及“蜂窩”概念
1.1.1 移動台和無線基站
1.1.2 無線界面
1.1.3 漫遊與切換
1.1.4 蜂窩系統和“無繩”系統
1.1.5 蜂窩系統的發展
1.2 PLMN或移動專用網
1.3 GSM的標準化
1.3.1 GSM規範的沿革
1.3.2 ETSI組織
1.4 世界GSM規範
1.5 GSM的主要特徵
1.5.1 網路的制定
1.5.2 制定無線界面
1.5.3 GSM 900和DCS 1800
1.5.4 一個完整的系統
第2章 業務
2.1 PLMN的定義
2.2 GSM網的手機
2.3 業務等級
2.4 承載業務
2.4.1 引言
2.4.2 業務表
2.4.3 移動終端上的通道界面
2.5 遠程業務
2.5.1 電話
2.5.2 短訊息
2.5.3 傳真
2.6 附加業務
2.7 GSM的主要安全功能
2.8 商品化
2.8.1 商業服務公司(SCS)
2.8.2 費率表
第3章 結構
3.1 綜述
3.2 符合規範的網路結構
3.3 無線子系統的設備構成
3.3.1 BTS的功能
3.3.2 BSC的功能
3.4 網路子系統的設備設定
3.4.1 HLR的功能
3.4.2 MSC和VLR的功能
3.5 運行維護子系統
3.5.1 網路管理
3.5.2 網管TMN的結構
3.5.3 設備識別暫存器EIR的功能
3.5.4 鑒權中心AUC的功能
3.5.5 OMC和nmc
3.6 接口介紹
3.7 無線系統的層結構
3.8 固定子系統的分層結構
3.9 移動台
第4章 固定網和信令
4.1 對RTC的認識
4.1.1 分局網路與傳輸網
4.1.2 呼叫簡化流程
4.1.3 國際電話網
4.2 信令與信令網
4.2.1 信令網的單元
4.2.2 功能模式
4.2.3 信令網的定址
4.2.4 法國7號信令網(SS7)的結構
4.3 SS7在電話中的套用
4.3.1 訊息傳輸子系統MTP
4.3.2 套用子系統
4.4 未聯向已建電路的7號信令SS7
4.4.1 信令聯接控制子系統SCCP
4.4.2 事務處理能力套用子系統TCAP
4.5 PLMN的NSS功能結構
4.5.1 PLMN/RTC間的互聯
4.5.2 MAP協定的一般介紹
4.6 小結
第5章 漫遊、安全和呼叫管理
5.1 引入編碼技術
5.1.1 IMSI國際移動用戶身份
5.1.2 TMSI臨時移動用戶身份
5.1.3 MSISDN移動用戶國際號
5.1.4 MSRN移動台漫遊號碼
5.1.5 在GSM中使用不同的用戶身份的實例
5.1.6 IMEI國際移動設備身份
5.2 用戶鑒權和編碼
5.2.1 用戶身份的保密性
5.2.2 用戶鑒權和編碼的主要原則
5.2.3 用戶鑒權
5.2.4 無線信道上傳送數據的保密
5.2.5 網路中的安全數據管理
5.2.6 其他安全機制
5.3 漫遊的管理
5.3.1 一般介紹
5.3.2 GSM 漫遊的管理
5.3.3 漫遊的結論
5.4 呼叫管理
5.4.1 參與呼叫控制的主要部分
5.4.2 呼出(主叫)
5.4.3 通信結束
5.4.4 呼入(被叫)
5.4.5 國際電話的特殊情況
5.4.6 傳送雙音多頻DTMF
5.5 附加業務管理
5.5.1 一般原則
5.5.2 雙重呼叫
5.5.3 呼叫返回
5.5.4 其他附加服務
5.6 小結
第6章 工程及蜂窩制概念
6.1 移動無線鏈路的一般方框圖
6.1.1 簡述
6.1.2 接收機靈敏度
6.1.3 饋線電纜和合路器引入的衰減
6.2 天線的基本參數
6.2.1 發射天線
6.2.2 接收天線
6.2.3 自由空間傳播
6.3 傳播模型
6.3.1 三階模型
6.3.2 宏蜂窩模型
6.3.3 微蜂窩模型
6.3.4 建築物內部的電波傳播
6.3.5 傳播規則分析
6.4 覆蓋預測和鏈路平衡
6.4.1 電場和功率間關係的回顧
6.4.2 覆蓋門限的確定
6.4.3 鏈路平衡
6.4.4 鏈路平衡表
6.4.5 分集技術的套用
6.5 資源復用
6.5.1 傳統的六邊形小區模型
6.5.2 典型模型的研究
6.5.3 小區規劃的實際情況
6.6 影響容量的因素
6.6.1 跳頻
6.6.2 功率控制
6.6.3 間斷髮送
6.7 結論
第7章 無線傳播
7.1 無線資源的分配和多通道
7.1.1 頻分多址FDMA
7.1.2 時分多址TDMA
7.1.3 跳頻
7.1.4 多路復用技術的比較
7.2 雙工
7.2.1 頻段隔離
7.2.2 雙工物理信道
7.2.3 載頻編號
7.2.4 路徑時延的補償
7.2.5 名詞“通道”的不同含義
7.3 信號流程
7.3.1 語音
7.3.2 打包的話音傳輸
7.3.3 信號和數據服務
7.3.4 在傳送鏈路中所考慮的數據單元
7.4 話音編碼
7.4.1 一般原理
7.4.2 話音全速率編碼器
7.4.3 其他編碼
7.4.4 數碼話音信號的保護(全速率)
7.5 誤差控制
7.5.1 CRC糾錯
7.5.2 卷積編碼
7.5.3 GSM中所採用的編碼
7.5.4 Viterbi糾錯解碼
7.6 互動
7.6.1 一般原理
7.6.2 全速率的話音互動
7.6.3 對於數據和信令的互動
7.7 包的格式
7.7.1 序列
7.7.2 優先權標記
7.7.3 編碼
7.8 調製
7.8.1 數碼調製上的呼叫
7.8.2 GMSK調製
7.8.3 解調和均衡
7.9 特性
7.9.1 基本參數
7.9.2 ��C/I��值的分布(色散)
7.9.3 相關參數
7.9.4 接收機特性要求
7.10 結論
第8章 無線界面:邏輯信道
8.1 無線界面之結構
8.1.1 構成電路的界面
8.1.2 無線界面和分層模型
8.2 邏輯控制通道
8.2.1 邏輯信道上的物理信道
8.2.2 從多幀結構至超級幀結構的時域結構
8.2.3 邏輯信道的分類
8.3 專用信道
8.3.1 列舉與用途
8.3.2 TCH��SACCH多路復用
8.3.3 FACCH信道的建立
8.3.4 SDCCH��SACCH多路復用
8.4 信標頻道
8.4.1 信標頻道的概念
8.4.2 頻率校正信道FCCH
8.4.3 同步信道SCH
8.4.4 廣播控制信道BCCH
8.5 公共控制信道
8.5.1 隨機信道接入RACH
8.5.2 準予接續信道AGCH
8.5.3 尋呼信道PCH
8.5.4 小區廣播信道CBCH
8.5.5 公共控制信道CCCH多路復用的形式
8.6 觀測
8.6.1 TDMA幀內的觀測
8.6.2 在26和51多幀結構上觀測
8.7 邏輯信道:綜合
第9章 網路接入協定框架
9.1 數位化接入電話網RNIS
9.1.1 概述
9.1.2 數據鏈路層
9.1.3 網路層
9.2 GSM協定集介紹
9.3 移動台的層結構
9.3.1 無線界面上的數據鏈路層
9.3.2 無線界面的第3層
9.4 Abis接口
9.4.1 物理層
9.4.2 數據鏈路層
9.4.3 網路層
9.5 用於信令的A接口描述
9.5.1 BSSMAP協定
9.5.2 DTAP協定
9.5.3 BSSMAP��DTAP的鑑別
9.6 話音碼變換
9.7 綜合
第10章 無線資源的管理過程
10.1 移動台的守候狀態
10.1.1 小區選擇過程
10.1.2 小區鎖定
10.1.3 小區重選過程
10.1.4 選擇/重選標準(準則)的說明
10.2 無線鏈路的物理管理
10.2.1 功率控制
10.2.2 斷續發射DTX
10.3 專用信道的管理
10.3.1 專用信道的調撥
10.3.2 專用信道的釋放
10.3.3 編碼的啟動
10.3.4 從信令信道到話務信道的轉化
10.4 切換
10.4.1 定義
10.4.2 切換的執行
10.4.3 MSC申請的切換
10.5 結論
第11章 數據服務的成果
11.1 電路型數據傳輸
11.1.1 基本知識
11.1.2 數據呼叫的建立
11.1.3 在固定網中的數據傳送
11.1.4 透明模式的速率適配
11.1.5 非透明模型
11.1.6 RLP協定
11.1.7 數據服務的發展
11.2 短訊息服務
11.2.1 實施單元
11.2.2 層結構
11.2.3 傳送過程
11.2.4 無線界面的傳送
第12章 SIM卡
12.1 一般性能
12.1.1 幅面
12.1.2 安全特性
12.2 卡的壽命周期
12.2.1 SIM卡的分配
12.2.2 SIM卡的個性化
12.2.3 SIM卡的後個性化
12.3 內部結構
12.3.1 SIM卡數據的一般構成
12.3.2 SIM卡的數據結構
12.3.3 在SIM卡中存儲的信息表
12.4 界面
12.4.1 電接口
12.4.2 交流協定
12.4.3 命令集
12.4.4 會話舉例
12.5 預激活的SIM卡
12.5.1 預激活命令交換的一般原則
12.5.2 向SIM卡轉移短訊息
12.5.3 用卡傳送預激活命令
12.6 結論
第13章 GSM網路的擴容
13.1 基本容量的增長
13.1.1 分式復用制
13.1.2 跳頻
13.2 蜂窩小區的密度
13.2.1 小區分裂
13.2.2 微蜂窩的開發和多層網路
13.3 多頻段網路
13.4 自適應天線
13.5 結論
第14章 GPRS
14.1 引言
14.2 主要服務
14.2.1 服務類型
14.2.2 服務質量
14.2.3 提高速率的技術
14.3 一般結構
14.3.1 實體與接口
14.3.2 數據傳送的一般原理
14.3.3 層結構
14.4 漫遊管理
14.4.1 移動台狀態
14.4.2 臨時身份
14.4.3 聯網
14.4.4 斷開GPRS
14.5 會議管理
14.5.1 PDP格式的基本知識
14.5.2 移動台對PDP格式的激活
14.5.3 網路對PDP格式的激活
14.5.4 PDP格式的去激活
14.5.5 帶激活格式的漫遊區變化
14.6 用戶數據的交換
14.6.1 打包層
14.6.2 SNDCP
14.6.3 LLC層
14.6.4 向GPRS用戶傳送
14.6.5 通過GPRS用戶的傳送
14.7 無線界面上傳送的一般形式
14.7.1 物理信道
14.7.2 數據編碼
14.7.3 包邏輯信道
14.8 RCL和MAC層
14.8.1 數據流概念
14.8.2 實體RLC的功能
14.8.3 已建立的數據流的接入規則
14.8.4 上行數據流的建立
14.8.5 下行數據流的建立
14.8.6 信道釋放
14.8.7 物理參數的管理
14.9 多時隙終端
14.10 結論
第15章 EDGE原理
15.1 物理層的變化
15.1.1 調製方式
15.1.2 包結構
15.2 高速率電路(ecsd
15.3 EGPRS的包模型
15.3.1 調製方式和編碼的圖示說明
15.3.2 鏈路匹配原理
15.3.3 RLC層的變換
15.3.4 混合協定
15.4 密集EDGE
15.5 EDGE phase 2
15.6 小結
附錄1 英漢和法漢縮略語及術語
附錄2 GSM建議表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