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哲學批判》

《黑格爾哲學批判》

《黑格爾哲學批判》是19世紀德國 唯物主義哲學家L.費爾巴哈的一篇著名哲學論文。一向被看作是費爾巴哈同黑格爾唯心主義最後決裂及其世界觀由唯心主義轉變到唯物主義的標誌。

基本信息

《黑格爾哲學批判》

正文

19世紀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L.費爾巴哈的一篇著名哲學論文。最初發表在1839年8月和9月的《哈雷年鑑》上,1846年作者把它收入《費爾巴哈全集》第2卷。中譯本有柳若水譯、1935年上海辛墾書店出版,王太慶萬頤庵合譯、1958年三聯書店出版兩個譯本。
在《黑格爾哲學批判》中,費爾巴哈第一次公開旗幟鮮明地批判G.W.F.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
費爾巴哈指出,黑格爾的"門徒們"證明黑格爾哲學是 "哲學理念的絕對現實性" 的企圖,是違反理性和不可能實現的。個人是有限的,只有整個人類才能認識自然。說哲學在一個哲學家那裡得到完滿的實現,人類在個體當中得到完滿無遺的實現,不過是絕對的奇蹟。而奇蹟無非是用超自然的方法來實現人的願望。實際上黑格爾哲學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中產生的,它理所當然地隨著時代的前進而成為過去的、另一個時代的哲學。它既不是絕對的現實性,也不可能永遠占據統治地位。
費爾巴哈認為,哲學是關於真實自然的科學。哲學應當從現實的存在開始。因為感性事物的實在性,是一個可以用我們的鮮血來蓋圖章擔保的真理。而黑格爾卻利用語言表達一般的特性,通過語言的把戲,否定感性事物的實在性,以存在的概念或抽象的存在作為哲學的開端,並以之為基礎建立起龐大的、嚴密而完整的哲學體系,成為德國思辨哲學發展的頂峰。但是,作為黑格爾哲學出發點的存在是不真實的、想像出來的存在,是空的思維,是無。從思維派生存在,從無創造世界,也就是把荒誕不經的東西當作可能的和可信的東西。黑格爾同I.康德J.G.費希特F.W.J.謝林一樣,都把第一性的東西、自然的根據和原因拋在一邊,而把仔細看來是極度可疑的東西、第二性的東西當作第一性的東西。雖然黑格爾把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思維和存在的同一當作自己哲學的基礎,但唯心主義的解決方式,使它在黑格爾那裡成了一個既不產生效果,又是一個有害的原則。
費爾巴哈在這篇論文中還提出:人是自然的產物;回到自然,過順應自然的生活是人的幸福所在;哲學的最高原則是人的本質。這就為人本學的繼續闡發奠立了基礎。
黑格爾哲學批判》一向被看作是費爾巴哈同黑格爾唯心主義最後決裂及其世界觀由唯心主義轉變到唯物主義的標誌。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