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約略應飛白玉盤》

《鷓鴣天·約略應飛白玉盤》這首《鷓鴣天》屬於婉約流派,抒發了作者對月懷人的深厚感情,大約作於南渡途中寓居嵩山之時。此詞情意纏綿,想像豐富,空靈蘊藉,兼有婉麗與豪爽之氣,是值得反覆玩味的一闋佳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鷓鴣天·約略應飛白玉盤

【創作年代】宋朝 

【作者姓名】趙子發 

【文學體裁】

詞牌概況

鷓鴣天是詞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雙調五十五字,前後闋各三平韻,一韻到底。上闋第三四句、下闋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對仗。另外,鴣天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呂宮、北曲大石調都有。字句格律都與詞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於套曲。南曲列為“引子”,多用於傳奇劇的結尾處。

作品原文

鷓鴣天·約略應飛白玉盤約略應飛白玉盤,明樓漸放滿輪寒。天垂萬丈清光外,人在三秋爽氣間。聞葉吹,想風鬟,浮空仿佛女乘鸞。此時不合人間有,盡入嵩山靜夜看。[2]

作品注釋

(1)白玉盤:月亮的別稱。如李白《古朗月行》中:“呼作白玉盤。大明夜已殘。”

(2)三秋:秋季。也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如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作品賞析

這首《鷓鴣天》屬於婉約流派,抒發了作者對月懷人的深厚感情,大約作於南渡途中寓居嵩山之時。

詞的上片寫明月,下片寫懷人。月是古代詩詞中常見的題材,善於寫月的詩人詞客不少。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作者寫月卻不落前人窠臼,既不徑寫皓月當空,也不探問幾時有月,起筆便另覓蹊徑,不同凡響。“約略應飛白玉盤”,詞人從所在的高樓感到微弱的光照,便產生了猜想:“大概是一輪明月在冉冉上升了,“約略”,不定之詞,“應”是猜測語氣。“白玉盤”,月的代稱。“飛”,升騰之狀。李白詩:“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飛白玉盤”即取此義。這裡是從詞人所處環境的感覺說起,自然婉轉地引出今夜一輪好明月來。果然,“明樓漸放滿輪寒”。不僅是皓月當空,把樓台照耀得明澈透亮,而且是月光似水,使詞人感受到涼夜的寒氣。這裡的“滿輪”是承上句“白玉盤”而言,仍指月亮。“明樓”、“放寒”是詞人的觀感。“明”在這裡作動詞,有使之明的意思。即照亮了高樓。“放寒”散發著寒氣。這裡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一個“漸”字用得很微妙,既形容月亮慢慢地升起,高樓慢慢地明亮,又表明時間緩緩地推移,夜寒緩緩地降臨。同時也和“飛”字相照應。“飛”勢甚速,為意想之念,“漸”極徐緩,乃眼見之狀。這一急一遲、一虛一實、一暫一久之間,蘊含著多少意境,造成了何種氣氛,真是空靈婉麗,引人入勝。接著詞人和盤托出自己的觀感,把讀者也帶入了光明透澈、美麗清虛的人間天上。

“天垂萬丈清光外,人在三秋爽氣間,”這兩句對仗工穩,遣詞精當,形象鮮明,意態飄逸,更是得力之筆。萬丈清光垂天而下、三秋爽氣襲人而生,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含蘊有致。一個“垂”字更是妙趣橫生。不僅照應上句的“飛”“漸”二字,從另一個角度描寫月亮放出的光華,而且賦無形的月光以鮮明的形象。“清”“爽”二字也是意味深長,清涼爽快,一掃上句“寒”意,令人精神為之一振。在這深山、秋夜、月明、氣爽、人倚樓的情景之下,一種思鄉懷人的念頭自然隱隱透出。

“聞葉吹,想風鬟,浮空仿佛女乘鸞。”詞人倚樓望月,忽聽秋風吹動樹葉,瑟瑟蕭蕭、有如鳴笛,從而想到所念戀的意中人也似乎乘坐著鸞鳥飄飄然臨空排風而下。“風鬟”,蓬鬆的髮髻,借代婦女。蘇軾《洞庭春色賦》:“攜佳人而往游,勒霧鬢與風鬟。”范成大《新作景亭程詠之提刑賦詩次其韻》:“花邊霧鬢風鬟滿,酒畔雲衣月扇香。”都用以狀寫美女。“乘鸞”常用於仙人。如江淹《擬班捷好》:“紈扇如明月,出自機中素。畫作秦王女,乘鸞向煙霧。”《異聞錄》記載:“開元中,明皇與申天師游月中,見素娥十餘人,鵠衣,乘白鸞,笑舞於廣庭大樹下。”仙女從月中出來是神話,但詞人卻感到此時此情此景在此地出現,所以說“此時不合人間有,盡入嵩山靜夜看。”嵩山點明地點,靜夜標出時間,並照應開端而總結全文。乘鸞馭鶴本是一種道家意識,趙子發在《桃源懷故人》中也有“舞夜鸞車鶴馭,散入千蓮步”的句子,詞人一方面在追求一種恬適自然、和平淡泊的理想境界,一方面念舊之情甚殷,每入夜則意馳神往而不可自遏。此詞情意纏綿,想像豐富,空靈蘊藉,兼有婉麗與豪爽之氣,是值得反覆玩味的一闋佳作。

作者簡況

趙子發,為宋太祖趙匡胤次子燕王德昭之五世孫,與子淔子崧子櫟子砥子晝子潚同代,官至保義郎。《宋史》無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