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踏枝·過人家廢園作》

晚清詩人龔自珍所作,這首詞以經過人家的廢園為題,採取象徵寄託的手法,寓情於景,在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上開闢了一個新境界。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鵲踏枝·過人家廢園作

【創作年代】晚清

【作者姓名】龔自珍

【文學體裁】詞

作品原文

鵲踏枝①過人家廢園作漠漠春蕪春不住②,藤刺牽衣,礙卻人行道。偏是無情偏解舞,蒙蒙撲面皆尺絮。繡院深沈誰是主?一朵孤花,牆角明如許!莫怨無人來折枝③,花開不合陽春暮。

作品注釋

①鵲踏枝:即“蝶戀花”。此詞牌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又名“鳳棲梧”等。重頭六十字,仄韻。

②漠漠春蕪:茫茫一片春草。春不住:春去了。

③折枝:杜秋娘《金縷衣》有“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作品鑑賞

經世致用,原是龔自珍青年時期即深懷的抱負,他的外祖父段玉裁也時以“努力為名儒,為名臣,勿願為名士”戒教之。然而時代卻無情地偏偏要陷其於至多只能做“名士”的境地,龔自珍是慨然而憤懣了。對社會人生的感受和認識,首先來自人才選拔的科舉制給予他的刺激。自幼即博通多才的龔定庵,嘉慶十五年(1810)應順天鄉試竟只中了個副榜,三年後再試又落榜,嚴峻的現實使敏銳于思的年輕的龔自珍省悟到時世與人才之間無可調和的衝突。早在鴉片戰爭之前即以驚人的洞察力敏感到:由於鴉片的輸入、白銀的外流、吏治腐敗、農村凋敝、農民起義……人們竭力吹噓的“天朝盛世”已一去不復返。他以犀利的紛紛抨擊弊政、倡導改革威信,銀車人收到打擊、迫害,於1839年辭官返家,沿途寫下了有名的《己亥雜詩》。這首詞作於1840年,在時序上與《己亥雜詩》緊接。他的詞與詩一樣,宣洩憂國悼世的心情,抒發“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銷魂味”的情懷。鬱勃激盪而淒絕靈動,在晚近詞壇別樹一幟。

這首詞以經過人家的廢園為題,採取象徵寄託的手法,寓情於景,在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上開闢了一個新境界。起句“漠漠春蕪春不住”,廣漠的園地上一片荒蕪的蕭索,春日的芳華已消逝褪盡的景象,不正是當時“天朝盛世”已春去無蹤的縮影嗎?“藤刺牽衣,礙卻人行道。”而那些“藤蔓”——昏庸的王公大臣及其幫閒文人,卻處處牽制,阻礙著維新改革者的道路。“偏是無情偏解舞”,那些國事蜩螗渾不管的官僚們偏解粉飾太平,酣歌曼舞;那些“藤蔓”隨風搖擺,偏解作阻礙行人的“舞”;那蔓草的群魔亂舞,對改革維新者作張牙舞爪之“舞”。詞人已是悲憤填膺,以縱橫馳騁的筆勢,怒斥群醜了。聯想到詞人辭官離京之前,某權貴使用流言蜚語的陰險手段,對他進行的陷害,真似“蒙蒙撲面皆尺絮”。而詞人此時的情懷,亦如賀鑄《青玉案》詞中所寫“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下半片的“繡院深沈誰是主?一朵孤花,牆角明如許!”與放翁詠梅詞“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意蘊相同。一朵明麗的孤花在荒蕪的廢園中寂寞地開放,無人培護,無人欣賞。突出了它獨立荒園,孤芳高潔的品格。花與詞人的心境融合無間,靈犀相通。結尾“莫怨無人來折枝,花開不合陽春暮”安慰孤花,亦是強作自解。這是時代、社會和志士仁人之間的矛盾。不合時序,只能枉有痴情,在詞人“花開不合陽春暮”的深沉喟嘆中,我們猶聽到他一往情深地吟喔:“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更聽到他激越的呼籲:“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陽春”已暮,必然名花無主。詞人將“明如許”的“孤花”置於“藤刺牽衣”,春草叢蕪,飛絮漫舞的背景前,那種反差是如此鮮明。龔自珍二十二歲時作的《金縷曲》中曾強烈表示不願做雕蟲小技的匠工:“縱使文章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似春水、乾卿何事?”他不是早早願意“怨去吹簫,狂來說劍”,甚而去草野伴青燈,他的使命感,責任心是被現實剝蝕掉的。“無奈蒼狗看雲,紅羊數劫,惘惘休提起!客氣漸多真氣少,汩沒心靈何已?千古聲名,百年擔負,事事違初意”,後來他在《百字令·投袁大琴南》詞中抒述的這番心聲,正印合著“花開不合陽春暮”的這個痛苦的判斷。

龔自珍詞在藝術手段上多用微言大義的議論和象徵寄託之法。這首詞中,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命運共通,象徵比喻色彩強烈。寄託暢朗而不隱晦,是龔詞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學家。字爾玉,又字人,號定庵;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盦,又號羽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出身於世代官宦學者家庭,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學術與文學的教養和薰陶。他小時候就讀書廣泛,關心國事,產生改革變法的思想。他在科舉上不得志,27歲中舉,38歲才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禮部主客主事20餘年,始終是個七品小京官,無法施展抱負。48歲時,他終於對官場厭倦,不抱希望,憤然辭官還鄉,不久與世長辭。他一生創作,詩、詞、文都有建樹,被後世稱為“近代文學開山作家”。著有《龔自珍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