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之研究》

《體育之研究》

毛澤東於1917年4月在《新青年》第三卷2號上,發表了以“二十八畫生”署名的著名的體育論文《體育之研究》,這是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份體育文化珍寶,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毛澤東公開發表的最早的文章。

《體育之研究》

正文

毛澤東1917年 4月發表在《新青年》雜誌3卷2號上的一篇珍貴的體育論文,當時作者署名為“二十八畫生”。這篇文章產生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之中。作者針對當時中國民族體質衰弱和提倡體育者多不知“體育之真義”的狀況,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和自然科學的觀點,對有關體育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作了精闢的分析和研究。全文除前言外,分為 8節:“釋體育”、“體育在吾人之位置”、“前此體育之弊及吾人自處之道”、“體育之效”、"不好運動之原因"、“運動之方法貴少”、“運動應注意之項”、“運動一得之商榷”。
該文正確地闡明了體育與智育、德育的辯證關係。指出知識誠然可貴,“人之所以異於動物者此耳”;道德也固然可貴,“所以立群道平人已者此耳”;但身體也很重要:它猶如“載知識之車”、“寓道德之舍”,“無體是無德智也”。文中強調少年兒童應特別“注意於身體之發育”,學校“宜三育並重”。作者對於偏於德、智而忽視體育的種種現象進行了批評。
《體育之研究》指出,體育的根本目的在於"營生"與“衛國”。體育對人的直接作用是“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使身心全面發展。文章處處以發展變化的觀點立論,提出人體強弱可因一定條件而轉化、“身心可以並完”等正確論斷,並指出身體、知識、感情、意志諸方面的辯證關係。
這篇文章總結了民眾體育鍛鍊的經驗。作者根據體育的特點,強調人們參加體育運動的自覺性;指出體育鍛鍊“不重言談,重在實行”;鍛鍊的方法不必貪多,以免“務廣而荒”。此外,還特別指出在鍛鍊過程中宜注意 3點:“有恆一也,注全力二也,蠻拙三也。”這三者,實為從事體育鍛鍊的可貴精神和基本原則。
《體育之研究》還針對人們參加體育運動的若干思想障礙,深刻地闡明了身體與精神的關係、體強與體弱的關係、客觀條件與主觀努力的關係、鍛鍊與養護的關係,具有多方面的指導意義。
本文在論證體育基本規律的過程中,引用了中外古今典籍和人物的豐富事例。僅從《論語》、《禮記》、《中庸》、 《孟子》、《史記》及韓(愈)文中,就引用典故成語等近20條;涉及中國古代人物16人,近代人物3人,外國古今人物 6人。作者對於中國古代的和外國的東西既不是全盤否定,也不是全盤肯定;而是“去其糟粕,存其精華”,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體育之研究》不僅是一篇優秀的體育論著,也是一篇傑出的哲學論著。1958年人民體育出版社《新體育》雜誌曾按《新青年》刊登的原件翻印出版過《體育之研究》,作者署名仍為“二十八畫生”。1979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再版時,將作者署名改為毛澤東。

配圖

《體育之研究》《體育之研究》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