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

《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

《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是2008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該書作者是石守謙。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8年7月1日)
外文書名:StyleinTransformation--StudiesontheHistoryofChinesePainting
叢書名:北京大學藝術史叢書
平裝:355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301138694
條形碼:9787301138694
商品尺寸:25.6x18x2.2cm
商品重量:662g
ASIN:B001FSJGY2

內容簡介

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以十篇論文探討了中國傳統繪畫發展歷程中重要轉變之原因。作者一方面從傳統的研究成果及材料中汲取精華,另一方面又能不囿於成規,充分挖掘了畫家與文化環境的互動關係,並將其作為改變各階段畫風的重要因素。

編輯推薦

《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具有以下特點:
1.就目前而言,台灣在中國藝術史的研究方面要強於大陸。而該書則是台灣藝術史研究中的開創性著作。2.由於作者充分實踐了繪畫和文化環境的互動研究,所以書中不止展現了繪畫風格的演變,還展開了文化史的瑰麗畫卷,涉及了韓乾、馬麟、趙孟頫、文徵明、沈周、石濤等文化巨匠的起落遭遇;3.書中所配200多幅插圖很多為台北故宮、日本和美國的私人收藏,平時難得一見,可以大饗眼福。
作者簡介
石守謙,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藝術史組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及考古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所長、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現為“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石守謙的研究以文化史角度對畫史風格轉變提供了新的理解。其研究領域包括畫史風格與文化環境間的關係、區域發展、中日交流與雅俗問題等。相關文章發表在“中研院”歷史所網站。

目錄

簡體字版序/1
自序/3
第一篇文化史範疇中的畫史之變/1
第二篇盛唐白畫之成立與筆描能力之擴展/17
第三篇“斡惟畫肉不畫骨”別解/51
——兼論“感神通靈”觀在中國畫史上的沒落
第四篇南宋的兩種規鑒畫/85
第五篇有關唐棣(1287-1355)及元代李郭風格發展之若干問題/129
第六篇浙派畫風與貴族品味/177
第七篇《雨余春樹》與明代中期蘇州之送別圖/225
第八篇嘉靖新政與文徵明畫風之轉變/257
第九篇失意文士的避居山水/297
——論16世紀山水畫中的文派風格
第十篇石濤、王原祁合作蘭竹圖的問題/335

序言

《風格與世變》的初版距今已有十二個年頭。在這十二年里,許多人與事都經歷了可觀的變遷,但我個人的學術興趣大體維持末變,一直在設法以自己認為最適當的方式去說明中國古代繪畫的歷史發展。本書所收的十篇論文,可說是我自一九八四年踏入研究生涯後第一個階段的成果,記錄著那十二年中個人在面對這個課題的一段心路歷程。在這個記錄里,有我對某些畫史段落的認知,也有一些個人對文化與歷史的感觸。過了十二年再來看這些文字,雖然有些地方難稱完美,但總的說來,尚覺仍可坦然面對讀者。

文摘

五北籍權宦對李郭風格之支持
唐棣的以畫藝人仕固然與其繪畫之內涵有關,但也得有統治階級的支持為前提。李郭山水風格既在元代之初、中期有復盛的現象,而且畫家如曹知白、朱德潤、柯九思、李士行等人皆與唐棣類似,有一段或長或短的仕宦經歷,本身也算列名士大夫之間,與我們所說元代的統治階級有一定的關係。李郭風格之發展到底如何與此種關係產生相互的作用,便值得研究。尤其是當考慮到元代統治階級成員間的異質性因為有著非漢族統治的政治現實而特別顯著之時,當時文化活動中究竟由何種人物來扮演主導性的角色,而這些人物與當時李郭風格的山水畫發展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就更值得研究者來予以探討。
在整個元代來說,蒙古與色目貴族及官僚在政治上的勢力當然遠非出身漢族者可比,但在文化之領域中,由於其與漢族文化之淵源不深,基本上介入的程度不高,並沒有造成絕對性的支配力。我們可以說至少到14世紀中期以前的元代文化活動,基本上還是一個以漢族士大夫再加上漢化程度較深的非漢族貴族官僚為主導的漢式景象。但是,如果光就李郭風格之發展來考慮,這批文化人物在其環境中對該現象之推動上又有主從之分,而其分界之依據也即為政治上相當明顯的南北籍貫之別。南北人之別在中國史上並非新鮮的現象,而且其勢力孰強孰弱,也有不一定之狀況,但在元代時因北方先人蒙古版圖,南北雙方因“歸順”之時間有別,所受蒙古人之信任及待遇亦有所不同,許多外族人士則早設籍北方,因此北籍官僚士大夫所擁有之力量,就非南籍人士可比。如此現象在文化事務的推展上就起了相當值得注意的作用,這在李郭風格山水的發展尤其如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