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壁上韋偃畫馬歌

《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是詩人杜甫用駿馬比作志士,希望他們能夠拯救國家於危亡之中,寄託了憂國憂民的感情。

題壁上——韋偃畫馬歌

作品原文

題壁上韋偃畫馬歌
韋侯別我有所適⑵,知我憐君畫無敵⑶。
戲拈禿筆掃驊騮⑷,歘見麒麟出東壁⑸。
一匹齕草一匹嘶,坐看千里當霜蹄⑹。
時危安得真致此?與人同生亦同死⑺!

作品注釋

⑴韋偃,唐代畫家,善畫馬。題壁上,唐人好在牆壁上作畫或題詩,這裡的壁,就是草堂的牆壁。
⑵別我,向我告別。有所適,要到其一地方去。安史之亂,造成“天下學士亦奔波”的局面,名畫家也四處漂泊。韋偃離開成都,大概也是為了謀生。
⑶憐,愛。韋偃愜知杜甫愛他的畫,故一來告別,二來作畫留跡。
⑷這句是加一倍寫法。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在韋偃畫千里馬卻只用禿筆。說“戲拈”,寫韋造詣之高。畫來全不費力,只如遊戲。
⑸歘見,即忽見。寫其神速。麒麟,傳說是一種瑞獸,也善走,故以喻良馬。“出”字與《丹青引》“須臾九正真龍出”同妙。以假為真。
⑹坐看,猶眼看。當,對也。這句專寫一首長鳴的那匹馬,大概在這匹馬的面前展開一條長道。句意謂千里之遙,眼看就要消失在它的霜蹄之下。可與“所向無空闊”(《房兵曹胡馬》)一句互參。《莊子·馬蹄篇》:“馬蹄可以踐霜雪。”故謂馬蹄為霜蹄。亦猶松柏耐霜雪,故稱松根為“霜根”。
⑺杜甫總是念念不忘國家的災難,那怕是一些題畫的詩也往往流露出這種愛國精神。因此,浦起龍說:”結聯,見公本色。”

作品簡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韋偃擅長畫馬。仇兆鰲注引朱景玄畫斷》:“韋偃,京兆(長安)人,寓居於蜀。常以越筆點簇鞍馬,千變萬態。……或頭一點,或尾一抹,巧妙離奇,韓乾之匹也。”此詩讚賞韋偃畫藝高卓,同時借物言志,慨嘆時局。

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像杜甫像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