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藝術家畫像》

《青年藝術家畫像》

《青年藝術家畫像》是《尤利西斯》的作者喬伊斯的自傳體小說,1904年開始執筆,最早的書名叫“史蒂芬英雄”。全書共分五章,主要敘述主角史蒂芬·迪達勒斯由童年、少年、青少年乃至於青年時期的各階段成長,走向成熟,包含他被毒打、嫖妓(一說喬伊斯因嫖妓而患有梅毒)、與一位少女的邂逅,最後這位青年看清都柏林社會、宗教、文化不可能容忍他這樣的藝術家,終於不顧一切遠走高飛。喬伊斯接下來的巨著如《尤利西斯》與《芬尼根守靈夜》都是本書的續篇。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封面封面

《青年藝術家畫像》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大師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運用“意識流”手法寫成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早最成功的意識流小說之一。

《青年藝術家畫像》具有強烈的自傳色彩,主要描寫都柏林青年史蒂芬是如何試圖擺脫妨礙他的發展的各種影響——家庭束縛、宗教傳統和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去追求藝術與美的真諦的痛苦過程,實際上就是青年喬伊斯從覺醒走向成熟的心路歷程的寫照。喬伊斯接下來的巨著如《尤利西斯》與《芬尼根的守靈》都可視為《青年藝術家畫像》的續篇。

《青年藝術家畫像》收入精美的原版插圖三十幅,極具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詹姆斯·喬伊斯(JamesJoyce,1882—1941),愛爾蘭作家、詩人。1882年2月2日出生於都柏林,1941年1月13日卒於瑞士蘇黎世。他是意識流文學的開山鼻祖,其長篇小說《尤利西斯》成為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他一生顛沛流離,輾轉於的里雅斯特、羅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語和為報刊撰稿餬口,又飽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幾乎完全失明。但他對文學矢志不渝,勤奮寫作,終成一代巨匠。《都柏林人》是詹姆斯·喬伊斯久負盛名的短篇小說集,稱得上20世紀整個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說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於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層人民生活的橫斷面,一個片刻一群人,十五個故事匯集起來,宛若一幢印象主義的繪畫,筆觸簡練,錯落成篇,浮現出蒼涼世態,遙遠、清冷,然而精緻,是上上之品。

寫作背景

愛爾蘭著名作家詹姆斯·喬伊斯1904年在都柏林開始創作長篇小說《青年藝術家畫像》,1914年完稿於義大利的里雅斯特,歷時10年。他於1904年1月7日,在他母親逝世之後4個月起意寫一個自我畫像。在都柏林剛籌建的雜誌《達那》編輯們的慫恿之下,他在妹妹梅布爾的筆記本里急就了一篇敘述性的散文,題為《藝術家畫像》。在這篇散文作品中,喬伊斯採用了他原先寫成的所謂的“穎悟性速寫”(epiphany),大致勾勒了一個故事,並聲言要在散文中用“流動的現在時”表述過去,以充分體現“情感的跌宕”。

他將書稿寄給《達那》雜誌,遭拒絕。不久,他便開始重寫一部自然主義的長篇小說,題為《史蒂芬英雄》。喬伊斯是在1904年2月2日22歲生日那天開始寫作《史蒂芬英雄》的。他想以此向《達那》雜誌編輯們表明,“在描寫我自己的作品中,我有一個比他們漫無目的的討論更有興趣的題材”。他對弟弟斯坦尼斯拉斯·喬伊斯說,這部小說將是自傳性的,諷喻性的。在小說中,喬伊斯描寫了許多熟識的朋友和天主教耶穌會修士。書名《斷蒂芬英雄》本身就含有諷刺的意義。1904年4月,他完成了11章,一年多以後,他寫到_25章時(差不多是他計畫創作的一半),感到文思枯竭,轉而寫作《都柏林人》和準備《室內音樂》的出版事宜。現在在哈佛大學圖書館保存的手稿始於16章中間部分而在第26章中間部分戛然中止。在《史蒂芬英雄》中,喬伊斯對他的技巧“穎悟陛速寫”作了一個界定,認為它是一種“無論是在語言或是在手勢的粗俗陛中還是在心靈本身一個值得銘記的閃念中突發性的精神的表現”。文藝評論家西奧多·斯潘塞認為,與其說喬伊斯的穎悟性的速寫,是戲劇性的,還不如說是抒情性的,這與作品主人公關於文學形式的觀點是一致的。哈佛大學教授哈利·萊文認為,喬伊斯運用令人頭暈目眩的轉換場景和思維的流動的手法實質上是試圖創造一種宗教式啟示的替代物。

1904年,喬伊斯出國遠遊巴黎、蘇黎世和的里雅斯特等地。在這期間,他將《史蒂芬英雄》改寫為《青年藝術家畫像》,在《青年藝術家畫像》中保留了許多前者的人物和事件。《青年藝術家畫像》自1914年2月至1915年9月在倫敦《利己主義者》雜誌上連載,1916年在紐約首次出版。

作品評價

法國思想家德希達曾說:“沒有喬伊斯,就沒有解構。”可見,喬伊斯的文學著作為解構主義理論的提出創造了靈感。拿自傳體《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為例,每一次閱讀都會產生出新的意義,即對史蒂芬認識的變化,從鄙視、憎恨、同情到懾服,這一系列的變化讓文本的意義不可窮竭,成為一“開放的文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