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誠毅文化叢書—夢裡水鄉》

《集誠毅文化叢書—夢裡水鄉》

《集誠毅文化叢書》是由林志遠先生主編的文學叢書集,該集共分為《夢裡水鄉》、《以愛之名》、《說書評戲》、《月港集》四冊。《夢裡水鄉》是由郭凱先生所著的文學散文集,該文集分為“上編人情世態”、“下編亂點雜談”,是作者對野蠻的逃避,對文明的追求。該叢書集於2013年5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圖書導讀

讀郭凱的散文隨筆,你會有一種冬夜爐邊閒話、夏日豆棚啜苕那樣輕鬆、隨意的感覺。
首先是因為他的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沒有閱讀時間的壓力。在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當下,人們已經無法沉下心來捧讀大部頭的作品。於是,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文壇上出現了“散文熱”的現象,“報紙副刊散文”的興起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熱衷於報紙副刊散文,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篇幅短小,可以忙裡偷閒,見縫插針,“弱水三乾,只取一瓢飲”。於是,長期擔任報紙副刊編輯的郭凱,自然會傾向於選擇散文隨筆,除了個把寫人物的篇什外,他的文章多在千字以下,往往只截取生活中富有特徵意義的一個片斷、一個鏡頭、一幅剪影,以此剖析和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讓人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受到情感的薰陶、知識的拓展、觀點的啟迪和感官的愉悅。
其次是因為他的作品取材自由,手法自由,沒有閱讀障礙。散文隨筆本就是自由的寫作。顧名思義,散文,乃散淡之文;隨筆則是隨便用筆。魯迅曾經說過:“散文是大可隨便的。”但這個隨便不是沒有靈魂的浪子隨處遊走,而是傳統文論常說的“形散神不散”。所謂“形散”,指的是取材自由、手法自由,在不經意間抒寫著一己零星雜碎的人生經歷與感悟。
郭凱作品所採用的素材都來自於並滲透、彌散於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之中。白領、藍領、打工仔、小販、教師、明星、故鄉、童年、婚姻、家庭、職場、交通,乃至於社區物業等等,總之,社會芸芸眾生,人生方方面面,都在他的筆下駐留。他放任身心,在現實生活的長河暢遊,從中撿取那些最具色彩的浪花和采貝。
他的筆法也多樣,時而白描,時而寫意,時而唯美,時而樸實,時而端莊,時而詼諧,時而犀利,時而陰柔。
《鴿子》是一篇詩化的散文,作者用具有象徵意義的水仙花、鴿子、金魚等等意象,象徵孩子們被現代的教育制度所扼殺的自由天性。一個宏大的主題,在觸摸得到的生活小事表現中得到闡述,讓人回味無窮。
《兒子想長明星相》中,作者用妙趣橫生的父子對話,表現出一種調侃生活的功力,不管是實錄還是虛構,都是對生活的一種發現。
從《看戲》、《飄逝的鐘聲》、《狼奶》信手拈來的鄉風民俗描寫,和妙趣橫生的方言俚語的運用,我們不難看出他深透的生活體驗、敏銳的觀察眼光和堅實的文字功底。
其三是因為他的作品具有親和力,閱讀時沒有精神壓力。所謂親和力首先表現在以情動人。散文之美,既在技巧,更在直達人心深處的情感。郭凱的作品不僅貼近生活,貼近現實,而且更貼近兒心。他用文學的方式尋找那些寄放在親情、鄉情、友情、愛情細微處的靈魂,表現其豐富性和深刻性,真實性和鮮活性。親和力還表現在他的質樸,不事雕琢。他的筆觸指向,不是那些大而泛的話語集合,而是不經意間的細語流露。林興宅教授認為郭凱的作品中具有“原生態的美”,指出:“這種美有點土氣,但令人感到親切,因為沒有機心,沒有匠氣,舞一種本色的美。”這種本色的美是從心靈流出來的東西,所以最終能夠流進讀者的心靈。
在回憶家鄉、回憶童年的散文《夢裡水鄉》中,作者採用白描的手法,以細膩的筆墨,勾畫了一幅由橋、河、江、岸、田、船和魚等意象組成的閩南水鄉的風情畫,再現了故鄉的自然之美、民情之美、民俗之美,寄託了他對自然、對生命的高度的關懷和敬仰,對和諧社會與和美自然的無限嚮往與期待。文字不著華麗,不求張揚,質樸、純真、淡定,有一種篤實、穩重之美。這是一種不事雕琢,發自內心的對故鄉的熱愛、眷念與感恩的真情流露。作者樸素的、發自本能的思鄉情愫,卻使得故鄉靈動起來。
有些作品則是用采誇張變形的寫意手法。和一般人寫朋友、寫同事不一樣,作者在《詩人林甲》《北馬劉暢》等作品中,不是正兒八經地展示主人公的優點、事跡,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抓住主人公的性格特徵,以椰揄的筆調寫他的糗事,似貶實褒,詼諧幽默,寥寥數語,幾個細節,就讓人物活靈活現,惟妙惟肖,非常傳神,令人讀來覺得輕鬆,而且印象深刻。
隨筆之美,既在學識,更在思想。郭凱不像時下一些人那樣,或者板起面孔說教,或者故弄玄虛地掉書袋,而是行文率性、鬆弛,不晦澀,用輕鬆甚至是調侃的筆調,儘量地縮短與讀者的心理距離,從而營造一種閒適對話的親近感。他總是借用一個小小的由頭,從容地說出自己對文學、人生和諸多社會現象的理解,個人的心靈感悟和哲思的闡釋較為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在本書所選的隨筆中,《寂寞誰能安》當屬上乘之作。作者沒有人云亦云,觀點獨特,舉例恰到好處,結尾戛然而止,筆法純熟老到。在這些作品的字裡行間,你會讀到一種特立獨行的精神與趣味,即便在那些談及大排檔、寵物、流行歌曲、防盜門乃至六合彩等等俗常的議論中,你也可以看到隱藏在隨意與散淡的外表下,那種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的傲骨與情趣。
新時期以來,散文隨筆衝出了先前那種“偽聖化”的牢籠,回到了人間,回到了人們所喜愛的由朱自清、魯迅、林語堂等大師們營造的那種自由、隨意、率性的格調之中,這是一種令人振奮的現象。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有時自由會因失去文化景深而流於膚淺,有時隨意會因缺乏藝術構思而跌入庸常,有時率性會因不善把控而少了一詠三嘆的韻味……當我滿懷欣喜地寫完本書的讀後感,正要擱筆時,忽然有些許擔憂襲上心頭,於是趕緊將它補寫在文章之後,提醒郭凱,也提醒我自己。
2012年9月10日於心遠齋

作者簡介

郭凱,本名郭砍和;生於福建龍海,種過田,教過書,坐過機關,呆過報社。現居廈門。

基本信息

作者:郭凱
文叢主編:林志遠
出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責任編輯:雨涵
裝幀設計:***
印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本:889×1194mm1/32
字數:159千字
印張:7.0625
版次:2013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26.00元

出版社簡介

中國文化出版社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文化、藝術、教育、衛生、經濟管理類圖書和書畫、攝影作品集以及各類學術專著。該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於上海的中華文化書局,1938年遷入香港,1955年更名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為中國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版了上萬種圖書,業務範圍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中國文化出版社已成為一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機構。業務包括圖書編輯出版、書刊代理發行、文化學術交流等。附屬機構包括作家委員會、《水墨味》雜誌社、《藝術典藏》編輯部、《中華翰墨》編輯部等。總社地址:中國·香港九龍彌敦道208-212號四海大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