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

《階級》

《階級》,作者是埃里克·歐林·賴特,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於2006年3月1日 出版,本書將剝削概念恢復為階級分析的核心,在某種程度上它既容納了中間階級的經驗複雜性,也涵蓋了國家社會主義階級結構的存在性。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6年3月1日)
叢書名:當代英美馬克思主義研究譯叢
平裝:358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7040183781
條形碼:9787040183788
商品尺寸:21x14.6x1.3cm
商品重量:381g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ASIN:B00114JC0S

內容簡介

在這一開創性的新著中,埃里克·歐林·賴特對馬克思的社會階級概念提出了一個完整的重建。《階級》為階級的抽象結構概念和對特定歷史環境中階級角色的描述之間的斷裂搭起了一座橋樑。它將剝削概念恢復為階級分析的核心,在某種程度上它既容納了中間階級的經驗複雜性,也涵蓋了國家社會主義階級結構的存在性。論證有力,邏輯簡潔,文筆清晰,這些優點使得《階級》成為當代社會學的一個意義重大的文獻。

編輯推薦

《階級》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簡介

作者:(美)埃里克·歐林·賴特譯者:劉磊呂梁山
埃里克·歐林·賴特(ErikOlinWright),1947年出生於加利福尼亞的伯克利。1968年畢業並獲得社會研究的學士學位之後,他在牛津大學兩年,主要跟隨克里斯多福-希爾研究歷史,1970年返回美國後的一年裡,他參加了伯克利的一神論神學研究會,期間還在聖昆廷監獄做過實習牧師。1971年,他進入加州大學研究生院研究社會學,直到1976年春完成他的博士論文《階級結構和收入不平等》。作為《階級、危機和國家》(新左派圖書公司,1980)的作者,他目前是麥迪遜市威斯康星大學社會學教授。

目錄

前言
1提出問題:階級分析的議程
馬克思的遺產
當代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的議程
第一篇概念議題
2一個概念的變遷—矛盾的階級定位
概念構建的邏輯
構建矛盾定位概念的分析步驟
經驗背景
理論約束
備選方案
建立一個新概念
概念構建的問題
3階級分析的一般框架
羅默對階級與剝削的闡述
走向階級分析的一般框架
再次提出未解決的問題
4一般框架的內在含義和細節闡述
備選階級理論
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
歷史理論
合法性與動機
階級結構和國家的形式
階級結構和階級構成
階級聯盟
階級結構中的婦女
結論
第二篇經驗調查
5相互競爭的階級定義的經驗判別
經驗研究的策略
判別的可操作化
重新對假說進行公式化闡述
統計過程的說明
經驗結果
結論
6當代資本主義階級結構—瑞典和美國的比較
階級分布
對階級結構中差別的解釋
階級和家庭
階級結構和收入
7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意識
什麼是階級意識?
因果邏輯
可操作化
統計過程的說明
經驗結果
結論
結論
以剝削為核心的階級概念
當代資本主義的階級結構
階級結構與政治
政治含義
附錄I變革概念的實際策略
附錄Ⅱ變數構建
附錄Ⅲ所用表格的完全數據
參考文獻
索引
人名索引
譯後記

序言

20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變化,這就是其研究的主要地域開始由西歐大陸向英美轉移。這表現在,出現於20-30年代、興盛於50-60年代的植根於西歐大陸的“西方馬克思主義”開始走向衰落,而在英美這兩個馬克思主義研究多年受壓制從而少有作為的國家,卻開始不斷湧現新的頗具影響的馬克思主義流派或理論,並逐漸取代西歐大陸而成為當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中心地域。對於這一變化,西方學者極為敏感,早在1983年,英國新左派代表人物佩里。安德森就指出:“在過去工。年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地理位置已經從根本上轉移了。今天,學術成果的重心似乎落在說英語的地區,而不是像戰爭期間和戰後的情形那樣,分別落在說德語或拉丁語民族的歐洲。”

文摘

歷史唯物主義的這種概念重建的方式,無疑將受到許多馬克思主義者的反對,這是因為它違反了許多傳統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尤其是有三個傳統論點將受到挑戰。第一,認為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直接的和固有的未來,這一觀點遭到質疑。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包括對兩種剝削資產的平等化-生產資料和組織資產,並不存在這兩者同時發生的邏輯必然性。這樣,資本主義至少內在的存在兩種未來-國家集權主義和社會主義,因此資本主義的命運要比通常所承認的那樣更不確定。”第二,資本主義未來的這種相對開放性表明,無產階級不再被假定為資本主義中革命任務的唯一承擔者。我們在第三章對“中間階級”的探討中曾談到,其他階級具有在這一角色中替代工人階級的潛力。第三,作為一種具有其自身獨特剝削形式的社會形態的社會主義,對其特徵所做的描述,違背了傳統馬克思主義把社會主義僅僅看作是向共產主義轉變的過渡時期的觀點。在傳統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社會主義就其本質來講絕對不是一種生產方式。當然,馬克思承認階級在社會主義社會將依然存在,但階級的存在基本上被看作是資本主義的殘餘,而不是基於社會主義本身的內在關係。也許有人會問:對歷史發展階段的這種重建是否削弱了傳統馬克思主義歷史思想所具有的進步性質?我認為不會。歷史階段的宇列以剝削形式的依次消亡為標誌。在這個意義上,資本主義相對於封建主義是進步的,國家集權主義相對於資本主義是進步的,社會主義相對於國家集權主義是進步的。資本主義可能不再被認為是人類發展道路中最後一個對抗的社會形式,但對歷史道路的進步陸卻依然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