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

《醫理》

《醫理》是新安醫家余國佩所著的學術思想成就。《醫理》最顯著的特點是首創以燥濕為綱,統領病因、診斷、治法、方藥。《醫理》全書共1卷,21小節,分別為:六氣獨重燥濕論、濕氣論、治濕法、燥氣論(附治法)、風無定體論、暑病論、寒與燥同治論、五行異體同源論、內傷大要論、察脈神氣論、外科燥濕分治論、醫心論、元會大運論、醫法順時論、藥性隨運變更論、地天泰論、醫主意論、望聞問切論、行氣活血求本論、調經寶生論、石膏論附。

基本信息

簡介

新安醫家余國佩所著《醫理》的學術思想成就。《醫理》最顯著的特點是首創以燥濕為綱,統領病因、診斷、治法、方藥。提出需隨時了解大運之變更、六氣之綱領和致病因素,以此改變成方的配伍,發明前人所未備,應付疾病無窮之變化。醫法立論易簡而理賅,內傷從性命源頭立論,外感獨重燥濕為綱,察脈診斷須去繁從約等,所提多為發古人所未及。

作者簡介

余國佩,字振行,清代婺源縣沱川人,國學生。據光緒八年《婺源縣誌》卷三十五《人物·義行》載:“余國佩……為人溫恭沈靜,中年棄儒習醫,悟《參同契》而得醫家三昧,名噪於時。……自製余氏普濟丸、辟痧丹、倉公散,……事載《蘭召外史》。……著有《痘疹辨證》二卷、《燥濕論》一卷、《醫案類編》四卷、《吳余合參》四卷、《金石醫原》四卷。尚有《醫理》一卷,有抄本流傳。”《醫理》為余國佩於鹹豐元年(1851年)著,現存有蔣希原於宣統二年(1910年)的精抄本,藏於安徽中醫學院,是國內尚未刊印之珍本。

內容簡介

《醫理》全書共1卷,21小節,分別為:六氣獨重燥濕論、濕氣論、治濕法、燥氣論(附治法)、風無定體論、暑病論、寒與燥同治論、五行異體同源論、內傷大要論、察脈神氣論、外科燥濕分治論、醫心論、元會大運論、醫法順時論、藥性隨運變更論、地天泰論、醫主意論、望聞問切論、行氣活血求本論、調經寶生論、石膏論附。其自序稱:“醫書著述,代不乏人,皆取已效成方,依傍古法,詳加注釋,遂致醫書汗牛充棟,使後學者莫得其指歸。"批評了一些醫家編寫醫書時只是收集資料,以注釋前人文獻為主,個人見解少,往往“尋流忘源,門類越多,歧途越甚,以至後學唯於趨向。”而余國佩先生著《醫理》力避繁冗,全書字數不過22500餘字,卻涉及病因病機、望聞問切、治療大法、藥物性味、專科疾病等,基本概括了理法方藥的全部內容,並結合臨床實踐,予以精闢論證,使後人讀此書能“明其理而後能知治病之法,並可悟卻病之方”。現將其主要學術思想論述於下。

研究領域

在病因病機方面,

作者倡六氣獨重燥濕論,認為雖有六氣之名,不外燥濕之氣所化。如自然界“一歲之中偏乾偏水,禾稼必傷,而成歉年,未見多寒多暑而損歲也。”“燥濕之氣,可寒可熱,醫者再能因燥濕之偏分其寒熱之變,一任病情萬狀,總以燥濕為把柄,治之自無貽誤。”不僅外感如此,內傷亦然,作者認為血虛生內燥,氣虛生內濕,燥則外燥湊之,濕則外濕湊之。察脈診斷余氏以剛柔二字辨燥濕,剛脈按之堅硬彈指、尖滯括手之象,乃陰虛燥病之脈;柔脈按之如綿絲濕泥軟柔之象,屬氣虛濕病之脈。在剛柔二脈為大要的基礎上,又用沉浮緩數大小六者察病之表里虛實進退,神氣之有無,驗其生死,一改前人論脈“分別繁雜,以致後人無所指歸,徒興望洋之嘆”的局面。

在治法上

作者認為藥物體質亦有潤燥之分,以治燥濕之病。如二冬、二地、沙參、玉竹、當歸、枸杞、柏子仁、知母、龜板、鱉甲、阿膠等皆燥證之藥。外感燥邪,石膏為清燥神品;食物中又以白蜜、梨汁、蔗漿、豬肉、鴨湯、海參、人乳之類為體潤助液、補水潤燥之品;治氣分濕盛用半夏、厚朴、蒼朮、陳皮、白蔻、藿香、杏仁、滑石、通草、蔞皮、蘆根、苡仁、細辛之類;表邪未清,羌活、防己、桂枝、茵陳、葛根、秦艽之類亦可佐之。

外科、婦科等專科疾病

余國佩提出也可以從燥濕分治。如對外科的分類,認為燥從天降,見症多在臍以上;濕由地升,見症多在臍以下。濕症多壅腫易腐爛,多濁膿穢水;燥症多附骨堅硬不變,難成膿,易成疽,潰後膿少,肌肉堅硬。如誤認為燥症為陰疽,為寒,投以辛熱剛藥,傷生者叱叱。作者曾以潤劑治發背,乾枯無膿平塌者有良效。婦科月經不調,屬濕熱混於營分者,補氣之劑再佐以苦辛,酌其寒熱而治之;屬燥者,育陰必佐石膏,多進方愈。癥瘕形成,則養營佐以鹹寒之品以軟之、辛潤之品以開之,或兼濕者,再用苦辛以宣之。至於胎前產後諸症,總以燥濕二字分治可盡之。總之,以燥濕為綱的思想始終貫穿於全書。
一般認為燥濕論出自石壽棠《醫原》,但石氏《醫原》成書於鹹豐十一年,即公元1861年,比余國佩《醫理》晚10年。至於石氏有否受余氏影響,抑或所見略同,殊途同歸,有待進一步考證。

作者體會

書中所載藥物功用多為作者親自套用後的體會,非一味附和前人之說。如在“藥性隨運變更論”里,作者提出運氣對藥味的影響,藥味隨運氣而有所改變,是為前人未提之看法。他認為“萬物俱從氤氳之氣化生,氤氳之氣既隨天時遷改,萬物亦不得不隨之而變易。今當大運燥火司天主事,物亦從之而變。燥屬金其味辛,火象焦其味苦,故今之藥味多變苦辛。”如露水古稱甘露,今則兼苦而微辛。如原本味甘淡的金釵石斛,今隨運變苦,出自四川者,味稍變苦,而出於廣西、雲南者,其苦味尤甚。這是因為四川居中華之西南,廣西、雲南又在西南的邊遠,西屬金,主燥味辛,南屬火,味苦,所以金釵石斛隨運、隨出產地方位不同而變為苦辛。又如,木通《本草綱目》稱味甘淡,而今苦勝黃連,等等,余氏認為均是受天時遷改而使藥味改變。
治療中,余氏善用石膏,認為石膏體潤清熱,為燥火的對之藥,清熱則能誅金益氣,肺清則腎得金蔭。不僅內科用之,外科疾病亦常有套用,如發背、對口頸核、乳癰、疔瘡等。因“肺主皮毛,燥邪外染,致令氣血凝滯,化熱作瘡,用石膏解去其燥,氣血流通,諸瘡自愈。”對前人的方劑,余氏必親自體驗,屢驗不爽者,方記錄在冊,並自擬一些經臨床檢驗療效確切的方劑,如解燥湯(南沙參、桔梗、瓜蔞皮、知母、薄荷、甜杏仁、甘草、牛蒡子、韭白,梨皮、甘蔗皮為引),石膏清燥救肺湯(石膏、南沙參、知母、麥冬、瓜蔞皮、韭白、細辛、芥子,如舌苔黃膩夾有濕熱者,可少添薑汁炒黃連)等。

研究成果

內傷之病心字為要
《醫理》一書中,余氏認為內傷之病,雖有種種名目,但以精、氣、神三字即可括之。如“仍覺多事,以心字盡之可矣。”“內傷之因,但認心字為要。”這種以“心字為要”的觀點具有濃郁的道家色彩,與現今精神情志致病亦相吻合。現代醫學對致病因素的認識,已逐漸由早期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繁榮,競爭的激烈,人們承受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如不能合理調適,可造成臟腑氣血失調致病。對於此類疾病治療重在調整精神狀態,保持恬淡虛無的心情,控制過多的欲望,而非藥物所能勝任。正如《醫理》中所說:“以區區草木而療心病宜乎無效,古人有以心醫心法極妙。但將妄念之心漸漸磨去,道心自明,道心既可漸明,時時保守不昧,與形軀常常混合,浩然之氣日集日生,真氣漸旺,則向來積病自消。”從當今的臨床實踐看,內傷之病,心字為要的防病治病觀,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醫理》一書中反覆強調“醫家必須返博為約,既得綱領,胸中自有成見”。提醒後學者:在參考古方的前提下,發明前人所未備,不一味抄錄古人之方,須隨時了解大運之變更、六氣之綱領和致病因素,以此改變成方的配伍,應付疾病無窮之變化。《醫理》之醫法立論簡而理賅,內傷從性命源頭立論,外感獨重燥濕為綱。察脈診斷須去繁從約,以剛柔二脈辨其燥濕,以圓遏兩字察探病情之進退,以浮沉緩數大小六脈察病機之轉變,以神氣之有無驗其死生等,所提多為發古人所未及。整部書立意新穎,編排有序,醫法嚴謹,簡而理賅,論證精詳,條辨清晰,對啟迪後世,指導臨床均有裨益,是一部好書。

《珍本醫籍叢刊》書目

《珍本醫籍叢刊》為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本叢刊包括從經典理論、臨證診療,到中藥、方劑、氣功、養生等各個方面的古籍,並對這些古籍版本的原文,進行了標點和簡單的校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