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

《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是沈佺期和杜審言之詩。杜審言,字必簡,初唐詩人,杜甫的祖父,因曾任膳部員外郎故又稱杜員外兩人都於公元705年(神龍元年)流放嶺南。審言先起程過大庾嶺去峰州(今越南境內),佺期隨後也過大庾嶺去驩州(今廣西崇左縣)。佺期《初達驩州》詩中說:“流子一十八,命予偏不偶。詩人從北方的宮廷走向南荒的流放生活,心與境都起了重大的變化,因此寫出了這真摯動人氣韻流暢的詩篇。觸景生情而作“遙同過嶺”的和詩。這首詩寫得情景交融,哀而不怨,流利曉暢,是初唐七律的佳制。

作品信息

【名稱】《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
【年代】初唐
【作者】沈佺期
【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
天長地闊嶺頭分,去國離家見白雲。
洛浦風光何所似,崇山瘴癘不堪聞。
南浮漲海人何處,北望衡陽雁幾群。
兩地江山萬餘里,何時重謁聖明君。

作品鑑賞

《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是沈佺期和杜審言之詩。杜審言,字必簡,初唐詩人,杜甫的祖父,因曾任膳部員外郎故又稱杜員外兩人都於公元705年(神龍元年)流放嶺南。審言先起程過大庾嶺去峰州(今越南境內),佺期隨後也過大庾嶺去驩州(今廣西崇左縣)。佺期《初達驩州》詩中說:“流子一十八,命予偏不偶。配遠天遂窮,到遲日最後。”由此可推知佺期在未過嶺之前已收到了審言的“過嶺”詩。當自己來到大庾嶺時,觸景生情而作“遙同過嶺”的和詩。這首詩寫得情景交融,哀而不怨,流利曉暢,是初唐七律的佳制。
首聯即切題“過嶺”。“天長地闊嶺頭分,去國離家見白雲”,是描寫過大庾嶺的情景。詩人離開京城長安,長途跋涉,好不容易才來到大庾嶺上,頓感天長地闊,宇宙之閎渾無窮。然而這腳下的山嶺卻是個分界線,過了嶺就是“蠻荒”之地風土人情大不一樣了。此時詩人不免產生“去國離家”將為“異域之人”的感嘆,覺得自己如同那天空飄浮不定的雲朵,不知去往哪裡。“見雲白”,是詩人對嶺南的第一個印象和感受。我國古代詩歌中“白雲”和“遊子”有某種聯繫,如“浮雲遊子意”等。詩人利用這傳統的表現手法,以自然澹遠之景表現遊子濃郁的深情。
頷聯寫景,以對比的鏡頭,淋漓盡致地抒發思國懷鄉的感情。詩人回憶自己家鄉美麗的風光,想像崇山可怕的濕熱蒸郁之氣,兩相對比,倍覺悽苦。
頷聯承“去國離家”,上句抒寫對京洛風光的眷戀,下句言置身大庾嶺頭時百感交集的情懷。“洛浦”,即洛水之濱,這裡指唐東都洛陽。風光,即風物。武則天執政時期,詩人經常侍奉武后及其臣僚們於洛陽。作為唐王朝的東都,洛陽的風物之盛,自然是詩人親歷目睹過的。如今,詩人站在大庾嶺上,行將踏上瘴氣氵瀰漫的南國之地,不免產生生死難卜,今非昔比的感慨和帳惘。
頸聯轉為懷友,“南浮漲海人何處,北望衡陽雁幾群”,上句中的人指杜審言,意思是說:南海風高浪急,你可平安地渡過去了嗎?是否已到達了峰州呢!下句“北望”似說自己,又似與朋友談心;看那鴻雁到了衡陽就不用再向南飛了,待春暖花開就可返回故里。言外之意是:我們還不如雁,只能繼續行役向南,歸期無望。“幾群”含意豐富,耐人尋味:那鴻雁且能“大小相從”,有群伴兒。而你我則分飛天涯,孤苦伶仃,要是我倆能像雁兒一樣作伴就好了。這句詩抒發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進一步表達對杜審言的深刻思念。
尾聯回應首聯,婉轉地表達了盼赦的願望。“兩地江山萬餘里,何時重謁聖明君”,是寫京都長安與嶺南流放地之間雖然山重水複相距萬里,但隔山隔水,隔不住思念君王的心。詩人所日夜盼望的是再拜見賢明君王的那一天。這聯詩的遣詞煉意很精妙,既表達了思念君王之赤誠,又沒有諂媚阿諛之意味。將此聯與前幾聯合讀,同情之心便油然而生。沈佺期的七律,素來被認為高華典重,但此詩卻不同於那些應制之作。它體現出了“樸厚自是初唐風氣”。(《載酒園詩話又編》)《圍爐詩話》亦評說道:“詩乃心聲,心由境起,境不一則心亦不一,言心之詞,豈能盡出於高華典重哉!”詩人從北方的宮廷走向南荒的流放生活,心與境都起了重大的變化,因此寫出了這真摯動人氣韻流暢的詩篇。

作者簡介

沈佺期 (656?—714 )唐代詩人。字雲卿,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縣)人。高宗上元進士,為協律郎,後歷任通事舍人、給事中、考功郎。流放歸,為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士,後升任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是繼“初唐四傑”之後的著名詩人,高宗和武后時期的宮廷詩人,以寫應制詩而聞名。但這些應制詩多為歌頌皇帝點綴昇平之作。與宋之問齊名,號稱“沈宋”,被譽為律詩的奠基人之一。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沈佺期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