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由Routledge(英國) 出版於1941年,是精神分析和社會理論家艾瑞克·弗洛姆的著作中較為出名的一本。在本書中弗洛姆主要探索了在歷史進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變化的關係。

作品介紹

1941年出版。作者在書中從人的心理、社會因素和人性結構三者相互影響的總體探討了自由對現代人的意義。
..

書中作者是這樣認為的,人類在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體系中實現個性化,社會歷史條件及其環境決定了人的性格結構和特點。一方面,由於人的個性化日益加強,獲得越來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則由於人們之間的關係日益殘酷和敵對,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獨和不安,人們由於忍受不了這種隨自由而來的孤獨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來逃避這種社會的自由。作者指出,對孤獨的克制,對世界的憎恨和使個性喪失都是消極的逃避方式結果是失去個人的自我。他認為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發的愛和工作,從而使個性得以完善的發展。弗羅姆的人性論觀點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自由的虛假,而他提出人人相愛和沉溺於工作的方式以拯救人性的自由在,也只能是一種烏托邦的幻想。

作者簡介

埃里希·弗羅姆1900年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曾在法蘭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和社會研究所工作,並成為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代表。1933年赴美講學,開設私人診所。在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等學術機構講學,並先後執教於墨西哥國立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等高校。1974年移居瑞士,繼續從事研究和著述。1980年卒於瑞士洛迦。弗羅姆是精神分析學家,又是哲學家,是當代西方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權威,影響廣大而深遠。繼弗洛伊德的“無意識”,榮格的“集體無意識”之後,弗羅姆提出的“社會無意識”,成為了無意識理論發展史上樹立的第三個里程碑。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學說無論在人格理論、夢的分析、精神治療以及倫理學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他融合當代西方哲學、社會學、人類學、史學和宗教等多種學科的思想成果,來探索人性和靈魂的奧秘,在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中可謂獨樹一幟。弗洛姆的研究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他認為人是各自所在的產物,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人變得越來越自我疏離,這種孤立感導致人們潛意識下渴望與他人結合、聯繫。弗洛姆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文筆,創造了大量學術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

中心概念

弗洛姆的自由概念
弗洛姆區分了“自由自”(消極自由)和“自由往”(積極自由)。前者指從諸如由其他人或機構加在個人身上的社會習俗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就是在薩特的存在主義中被典型體現的一種自由,而且在歷史上是常常被捍衛的,但是在弗洛姆看來,這個自由本身帶有毀滅力量除非有一個創造性因素與之相伴,“自由往”是運用自由自發地將完整的個性運用到創造性活動當中。他指出,這必然指向一種真正與他人的連結,超乎常規社會互動中的表面聯結。“...在自發的自我實現中,人重新把自己和世界聯結...”在從令人窒息的權威/價值體系獲得解放的過程中,弗洛姆說,我們常常會感到空虛和焦慮(他將此比作從嬰兒到兒童的成長曆程),這些感受不會消失除非我們使用我們的“自由往”並發展出新的形式取代舊的秩序。但是,常見的實踐“自由往”或者真實性的替代方式,是對一個取代舊的秩序的獨裁系統臣服,這個系統有著別樣的外在表現但卻對個人有著相同的功效:用開出如何思考如何行動的處方來驅除不確定性。他將此歸為歷史的辨證過程,原有的境況是命題,從中解放是反命題。達到合題只能是用什麼取代了原來的秩序並提供人們新的安全感。弗洛姆沒有提到新的系統是否有必要是進步的。

歷史進程中的自由逃避自由

由於“自由自”-其本身不是一種我們很享受的經驗,弗洛姆提出,很多人不是去成功地利用它,而寧願通過發展某些想法和做法來提供某些形式的安全,企圖把它的消極作用最小化。這些包括以下:
1,獨裁:弗洛姆將獨裁者的個性描繪成包含了施虐和受虐因素的。這個獨裁者希望通過竟標給這個世界一種秩序來贏得對他人的控制,他也希望將控制交給某些更高的力量,這個力量可能會偽裝成一個人或者是一個抽象的想法。
2,破壞:雖然這看起來有點象施虐,弗洛姆指出,施虐者希望能贏得對某物的控制,而破壞個性希望摧毀他不能控制的某物。
3,服從:當人們潛意識將他們的社會裡的常規信念和思想內化成他們自身的經驗時,就是這個過程。這樣就使他們避免真正的自由思考,因為會產生焦慮。

20世紀的自由

弗洛姆分析了納粹意識形態的特點並且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的心理體系已經轉變為對依靠新秩序來重樹國家自豪感的渴望,並且表現為了納粹主義。弗洛姆翻譯的《我的奮鬥》也體現了希特勒有獨裁主義的性格特點,這種性格不僅促使他想以更高權威(即天然的統治者民族這一觀念)的名義來統治德國,還讓他看到了那些沒有安全感的、需要一些自豪與肯定的工人階級的美好前景。弗洛姆暗示,當一個國家正在經歷著消極自由時,很可能就會屈服於獨裁主義政權,但他卻明確提出了迄今為止文化演變的結果是不能被抹殺的,並且納粹主義並沒有給世界建立真正的統一。最後,弗洛姆調查研究了民主與自由。他提倡現代民主與工業化國家,但他仍然強調了如果僅有這些社會提供的外部自由而沒有同等的心理自由是不完善的。弗洛姆表明雖然我們已經不再受顯而易見的獨裁主義的影響,但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為仍然受著所謂的“常識、專家意見、廣告”這些因素的制約。一個人真正的自由就是完全不受約束地自我表達和自主地開展行動,並且要對個人真實的情感進行真實的反應。他的存在論中明確地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活的過程”。但弗洛姆的反對者們懷疑到,如果真像弗洛姆宣稱的保持真實的人性就是在與那些和我們共享一個世界的人保持真正的聯繫的話,我們的世界將是一團糟。

本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自由——一個心理學問題?
【第二章】 個人的出現及自由的模稜兩可
【第三章】 宗教改革時代的自由
【第四章】 現代人自由的兩個方面
【第五章】 逃避機制
【第六章】 納粹主義心理學
【第七章】 自由與民主
【附錄】 性格與社會進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