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驅》

《載驅》

本首詩選自《詩經·國風·齊風》。諷刺文姜與齊襄公淫亂,招搖過市,肆無忌憚。

出處

先秦 詩經

原詩

載驅薄薄,簟茀[1]朱鞹[2]。魯道有盪,齊子發夕。

馬車馬車

四驪濟濟,垂轡沵沵[3]。魯道有盪,齊子豈弟。
汶水湯湯,行人彭彭。魯道有盪,齊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4],魯道有盪,齊子游敖。

注釋

1、薄薄:馬蹄聲。《毛傳》:“薄薄,疾驅聲也。”此詩諷刺文姜返齊與襄公亂倫之事。2、蕈茀(店扶diàn fú):竹蓆。《毛傳》:“蕈,方文席也。車之蔽曰茀。” 3、鞹(闊kuò):去毛的獸皮。《集傳》:“鞹,獸皮之去毛者,蓋車革質而朱漆也。” 4、發夕:朝發夕宿。於省吾《詩經新證》:“齊子發夕,言齊子旦夕於魯道之上,意謂顯而易見也。” 5、:黑色馬。濟濟:整齊貌。6、沵沵(米mǐ):輕柔貌。7、豈弟:同“愷悌(kǎi tì)”,和易近人。此處意為恬然無羞恥之色。《集傳》:“豈弟,樂易也。言無忌憚羞愧之意也。” 8、汶水:源出山東萊蕪縣,經泰安,汶上入濟水(今入運河)。9、湯湯(商shāng):水大貌。10、行人:文姜的侍從。彭彭:盛多貌。11、翱翔:鳥迴旋地飛,比喻人自由自在地走。12、儦儦(標biāo):眾多貌。

譯文

車子奔馳響不斷,紅革飾車花竹簾。
魯國道路多平坦,齊女啟程天明前。
四匹黑馬多健壯,韁繩垂下軟又光。
魯國道路多平坦,齊女啟程喜洋洋。
汶水奔流浩蕩盪,行人熙熙往來忙。
魯國道路多平坦,齊女一路好遊逛。
汶水奔流浪滔滔,行人熙熙多如潮。
魯國道路多平坦,齊女一路好逍遙。

賞析

這也是一首譏刺齊襄公與文姜淫亂的詩。《毛詩序》說,齊襄公“無禮義,故盛其車服,疾驅於通道大都,與文姜淫,播其惡於萬民焉”。從詩意看,我們以為譏刺的對象似乎是文姜更為確切。方玉潤《詩經原始》說:“此詩以專刺文姜為主,不必牽涉襄公,而襄公之惡自不可掩。夫人之疾驅夕發以如齊者,果誰為乎?為襄公也。夫人為襄公而如齊,則刺夫人即以刺襄公,又何必如舊說‘公盛車服與文姜播淫於萬民’而後謂之刺乎?”講得很有道理。據《春秋》記載,文姜在魯莊公二年(前692)、四年(前690)、五年(前689)、七年(前687)都曾與齊襄公相會,說明文姜在其夫魯桓公死後仍不顧其子魯莊公的顏面而與齊襄公保持不正當的關係,魯莊公競也無能加以制止,因此人們此詩加以譏刺。
本詩最引人注意的是用了許多二字字音相同的聯綿形容詞,如第一章用“薄薄”來描述在大路上疾馳的豪華馬車,字裡行間透露出那高踞在車廂里的主人公是那樣地趾高氣揚卻又急切無恥。再加上第二章以“濟濟”形容四匹純黑的駿馬高大雄壯,以“濔濔”描寫上下有節律地晃動著的柔韌韁繩,更襯托出乘車者的身份非同一般。三四兩章用河水的“湯湯”、“滔滔”與行人的“彭彭”、“儦儦”相呼應,借水之滔滔不絕說明大路上行人的熙熙攘攘,往來不斷,他們都對文姜的馬車駐足而觀,側目而視,從而反襯出文姜的膽大妄為,目中無人。這一系列的聯綿詞在烘托詩中人與物的形、神、聲方面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另外,多用聯綿詞,對加強詩歌的音樂性、節奏感也有幫助,可起到便於人們反覆詠嘆吟誦的功能。
從詩的技巧上看,陳震《讀詩識小錄》的評析很有見地,他說:“(全詩)只就車說,只就人看車說,只就車中人說,露一‘發’字,而不說破發向何處,但以‘魯道’、‘齊子’四字,在暗中埋針伏線,亦所謂《春秋》之法,微而顯也。”因此雖然此詩純用賦體而沒有比興成分,卻仍是婉而多諷,韻味濃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