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溪在信州城南其水西流七百里入江》

《貴溪在信州城南其水西流七百里入江》是宋代詩人晁補之的作品之一。

作者

晁補之

詩詞正文

玉山東去不通州,萬壑千岩隘上游。
應會逐臣西望意,故教溪水只西流。

作品賞析

貴溪是信江的一段,它由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饒)城南向西流約七百里入贛江。詩人寫這首詩時,已被貶為監信州酒稅。

由於被指編修《神宗實錄》失實,詩人的仕途便一步步地走著下坡路,先是降通判應天府(治所在今河南商丘縣南)、亳州(治所在今安徽毫縣),繼又貶監處州(治所在今浙江麗水西)酒稅,如今又貶在此地信州。其時是1097年(紹聖四年),詩人四十四歲。內心正鬱結著滿腔憂思的詩人,這一日在信州城南看到貴溪水西流的景象,觸景傷情,憂從中來,便揮筆寫就了這首情愫悒鬱的小詩。

前兩句寫溪水泉源的形勢,為後面“溪水西流”蓄勢。玉山,一名“懷玉山”,是信江的源頭。“東去不通州”,並不是玉山以東再無宋朝的州郡建置,而是因為萬壑千岩阻隔在東面的緣故,玉山便與與鄰州不相通了。流水照例向東,但此時萬壑千岩既然阻遏(隘,“阻遏”之意)在在居東的上游地區,那么水流就無法向東,便順勢西下,令詩人看到了這溪水西流的罕見景致。

後兩句便寫“溪水西流”所引動的詩人的愁緒。“西望”之地,是指北宋都城汴京,在信州的西北方。漫步在信州城南,看到這溪水西流的景象,詩人感慨萬端。雖然,他本已深知,這是“萬壑千岩隘上游”之故,屬於自然界的客觀現象,然而在這裡,他卻偏要將它納入自己的主觀意象之中,認為正是那造物主,也理解到了他這個朝廷逐臣每每西望京師之意,故教那溪水西流。如此一來,詩人便將自己心裡想說卻不便說、不願說的,諸如對朝廷的怨艾之情、對自己的自悲自憐之感,等等,一切盡皆含蘊在這眼前“溪水西流”的不言之中,而箇中意味,則聽憑讀者自己去細細咀嚼了。

巧的是,詩人的老師蘇軾,在他貶謫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期間,也曾看到過溪水西流的景象。那是蘇軾游蘄水(今湖北浠水)清泉寺時,看見臨寺的一條“蘭溪”,其水向西而流,便填《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小令一首,其末兩句抒發感受說:“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意謂流水應向東,此水卻西流,可見事物有著種種不同的發展變化。既然如此,那么他這個朝廷罪臣,就不要徒然自傷白髮,悲嘆衰老了。表現出一種對人生抱著樂觀態度的積極思想。比起蘇軾,晁補之此詩的思想情調,就顯得過於低沉。不過,此詩由景物著筆,以景傳情,委婉深曲,耐人尋味,在藝術上倒是頗值得稱道的。

作者簡介

晁補之(1053-1110),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元豐年間(1078-1085)進士。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兼國史編修等職。十七歲時至杭州,著有《錢塘七述》,為蘇軾所稱道。與黃庭堅張耒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散文流暢,亦工詩詞。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