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諜影重重II》

《諜影重重II》

經歷第一集中的腥風血雨之後,伯恩(馬特-達蒙飾)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他就是CIA特工大衛-韋伯,現在他和自己的女友化名隱身在一個偏僻遙遠的海濱小鎮,享受著兩人世界的甜蜜和寧靜。雖然伯恩不願意回視過去,但“過去”卻一直都在追隨著他,他們不會讓他們這樣的寧靜下去,依靠職業養成的靈敏嗅覺,伯恩發現秘密組織的殺手已經潛入小鎮,為了保護女友瑪麗-克魯茲(弗蘭卡-波騰特飾),他沒有選擇,必須戰鬥。

基本信息

簡介

《諜影重重2》《諜影重重2》

一起國際政治刺殺事件讓CIA重新審視已經失蹤的伯恩的檔案,一名中國政府要員(據說是中國副總理級別人物)被職業殺手刺殺,刺殺者留下的證據顯示他的名字叫“傑森-伯恩”,這是大衛-韋伯從前在中央情報局的化名。於是大衛-韋伯不僅僅要防備秘密組織暗地裡的追殺,還要避開時刻尋找他的CIA特工。在上一集中和伯恩並肩作戰的尼科萊特(茱莉婭-斯蒂爾斯飾)信任伯恩,但她發現自己也身陷困境,CIA的高層上司懷疑她與伯恩合謀,並且認定伯恩現在已經成為了他們的頭號敵人。事態似乎變得越發失去控制,四面楚歌的“伯恩”現在只有單槍匹馬地去找出那個冒充自己的人,洗刷自己和尼科萊特的清白……
伯恩重新回到了的諜影重重的世界裡。中央情報局找上了他,雖然這些CIA知道Bourne其實是無辜的,但是仍然要求Bourne為他們找到真正的兇手。Bourne值得重新回到以前的間諜生涯里,面對來自各方面的敵人和朋友:中央情報局,CIA之中的叛徒,還有其他一心想要了解Bourne過去的人,還有來自各方的不知道究竟是敵人還是盟友的組織……
動作作為必不可少的元素仍然將是該片的重頭戲,從預告片裡我們就可以看出激烈的對抗和巧妙的時間追捕都將左右影片情節的發展。“我們努力讓動作和角色結合起來,讓觀眾相信這是一些普通人——被外因逼迫而陷入如此複雜非同一般的處境。”馬特·達蒙補充道。
所以劇組要花大力氣重新修改劇本並且試圖用全新元素吸引更多的觀眾。“如果不能使續集更酷,我們寧願停手。”劇作基羅瑞表示。

幕後製作

關於續集的構思

伯恩系列電影的劇本改編自著名作家羅伯特•勒德姆(RobertLudlum) 發表於1980年的同名國際暢銷間諜系列小說。續集故事架構取材自勒德姆的第二篇續集小說《TheBournesupremacy》。影片第一部的編劇托尼•吉爾羅伊繼續為續集編寫劇本。由於《諜影重重》第一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全球票房1億2千萬美元)於是環球電影公司決定開拍續集,這個由馬特•達蒙飾演的飽受失憶症之苦的CIA特工“繼續”他的逃亡之旅。續集不再由導演過第一部的美國新生代導演道格•里曼(DougLiman)繼續執導,重任則落在了英國導演保羅•格林哥拉斯的肩上。續集導演保羅•格林哥拉斯恰恰是一位擅長把握紀實風格的導演,他的成名作《血腥星期天》早已成為業內行家探討和研究的典範。並憑藉該片一舉拿下當年的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並在世界影壇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製片人福蘭克•馬歇爾曾回憶道:“我們製作了一部很棒的間諜影片,充滿驚悚、懸疑,而且打破常規。選擇馬特作為主演是具有挑戰性的,但最後他證明了這是個絕佳的選擇,詮釋了一個反傳統的銀幕動作英雄。我們都迫不及待想繼續合作下一部影片了。”
儘管首集上映後馬特•達蒙的表演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但他自己很清楚,當初他並不是這部影片的首選演員。“我必須突破以往的形象,因為我看起來太年輕,不像個冷酷的殺手,這是一個有所突破的好機會。開拍前我接受了嚴格的訓練,以便讓我的表演更有說服力”,馬特對當年付出的努力依然歷歷在目。
《諜影重重2》原著、羅伯特•勒德姆的同名小說出版於1986年,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逗留25周之久,其中有8周高居榜首。其實最初,主創人員並沒想將《諜影重重》拍成系列片,但第一部實在太成功了,續集勢在必行,於是,製片人和原編劇托尼•吉爾羅伊補充了第一部影片裡的故事,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時又煞費苦心的努力有所新意,馬歇爾說:“很簡單,我們要讓伯恩重新回到衝突中去,卻不滿足於標準的復仇故事,復仇是一部分,但還有更多等待我們去挖掘。”
“我們並不想拍攝一部續集,”馬歇爾說,
“第一部勝在情節發展的意想不到,所以你的目標如果是拍攝續集,你就會輸於意料之中。”馬特•達蒙說:“我們堅持著這種想法,就是動作源於故事,並為人物發展服務。我們希望影片故事能將動作同人物和他們的境遇融為一體,於是你可能會相信是普通人被逼上了絕境,與以往動作片慣例有所不同,我認為這是伯恩後續故事中的引人之處。”
馬歇爾非常贊同這種不能為了動作而動作的想法,既然伯恩和瑪麗已經安全居住在希臘的海邊漁村,那就需要一個讓兩人重陷囹圄的合情合理的理由,而且不能局限於常規的復仇主題。
從一開始起,伯恩的故事對電影人而言就存在某些挑戰。勒德姆暢銷原著的故事背景是在冷戰時期,而且隱現著臭名昭著的國際恐怖分子卡洛斯。但據勒德姆的好友兼經紀人亨利•莫里森說,冷戰的背景對勒德姆來說並不重要,他所要講述的是跨國公司和政府開始控制和限制人們的生活,以及由此帶來的遭遇。《諜影重重》的成功足以證明勒德姆小說中人物的經久不衰和電影人呈現出新穎風格動作片中另類動作英雄的出色能力,伯恩成功的完成了從冷戰時期到21世紀的跨越,黑白分明的善惡人物已經不復存在。
和第一部一樣,本片仍然以勒德姆的小說故事作為跳板。“在第二本書中,瑪麗被人綁架,並成為勒索伯恩的籌碼,”製片人馬歇爾說,“在第一部電影中,伯恩曾說,如果他們再接近他,他就不會放過他們。”編劇托尼•吉爾羅伊正是從以上兩點切入,逐漸編織出影片故事。
馬特•達蒙回憶說:“《諜影重重》問世時我就說過,續集拍攝的可能微乎其微,因為沒有勝算在握,誰也不會貿然行事。”
製片人保羅•桑德伯格(PaulSandberg)說:“確實,吉爾羅伊改變了原著的故事情節,我們保留了人物、處境和故事的感覺,我們必須改寫故事,因為從原著出版以來,世界已經經歷了巨大的變遷。”
編劇吉爾羅伊回憶道:“我給馬特寫了一封長信,向他說明不能把續集拍成復仇電影的原因。因為伯恩是個刺客,他並不清白,他的雙手曾經沾滿鮮血。所以復仇的主題並不確切,而且他還沒從創傷中康復,他只會說,‘我知道我是誰,知道我都幹了些什麼,我不想再幹了。’可是,這就夠了嗎?”最終,在完成的影片故事中,多出一層救贖內涵。
馬歇爾曾總結說:“這兩部電影的最大區別在於,第一部描寫的是伯恩逃避的過程,而本片中伯恩有了目標。”
在完善劇本的同時,主創人員開始尋求適合執導本片的導演。製片人馬歇爾說:“托尼掛電話給我,讓我觀看一部名為《血腥星期天》的電影,他說影片真實得讓人感到如同身臨其境。”保羅•格林格拉斯直接犀利的影像風格恰好適合本片,用製片人派屈克•克羅利(PatrickCrowley)的話說,格林格拉斯的攝影機就像現場的旁觀者。
格林格拉斯非常喜歡《諜影重重》,他認為影片將獨立製作與好萊塢主流電影的特點集於一身。而作為來自歐洲的“局外人”,從如何指導拍攝到如何調動演員,格林格拉斯顯然帶來了不同尋常的新鮮氣息。新聞記者出身的格林格拉斯說:“我想在生活中冒點險,而我拍攝的那些電影的類型都很相似。有時候你會想進行完全不同的嘗試,啟用全新的演員、全新的技術,這樣你會學到很多東西。”在格林格拉斯看來,續集的延續讓伯恩認知到自己身上的某些東西,他知道自己是個殺手,做了一些壞事,他要為這些行為買單,他有兩種選擇,復仇和贖罪。出於復仇的目的,他開始了驚險之旅,但隨著事態發展,他發現只有救贖才能讓自己倖存下來。
格林格拉斯飛往布拉格同馬特•達蒙會面,他認為由馬特來扮演伯恩再合適不過,因為每個人都知道馬特扮演的角色都是好人,馬特的身上會投射出善良的光芒,所以如果讓他來扮演具有著黑色背景並且無所不能的殺手,那么這個角色一定會很有戲。

關於拍攝地

在拍攝前的籌備過程中,除了不斷完善的劇本和演員陣容之外,物色和準備拍攝地也是重中之重。伯恩逗留的地點包括巴黎、蘇伊士和義大利,不過雖然出現在影片中的都是世界名城,但主創人員有意避開世人皆知的地標式景觀,而是將不顯眼的一面呈現在觀眾眼前,由此讓第一部的現實主義得以延續。
編劇吉爾羅伊在歐洲逗留了很長時間,他希望劇組能很熟練的利用這些拍攝地。製片人馬歇爾指出,通過這些歐洲的拍攝地還可以向勒德姆小說中的冷戰背景致以小小的敬意,因為我們有機會在書中所寫的冷戰中心、間諜城市和歐洲中心取景。
柏林在片中占著很大比重,甚至一些莫斯科的場景也在此拍攝。製片人克羅利說:“柏林和莫斯科都是冷戰時期的前沿,所以這兩個城市既令人激動又讓人感到危險和不可預知。”在本片中,柏林和莫斯科所呈現出的色調也與眾不同。導演格林格拉斯說:“從炎熱而多彩的印度來到顏色單調的莫斯科冬季是一次很有趣的旅程,有更孤獨和更危險的任務在等著伯恩,同時這還是一次心靈之旅。柏林是多風的城市,到處都是空地,而到了莫斯科,伯恩顯得更孤立了。”也就是說,伯恩所經歷的身體旅行,在影射著相應的內心旅行,地域從繁茂的熱帶來到冰冷、強硬的寒帶,顏色也由飽和最終變為幾近黑白。
伴隨著1989年柏林圍牆被推倒及隨後的德國統一,柏林再次成為動盪的歐洲中心,它的新舊、東西並存也讓柏林成為了本片最理想的拍攝地。製片方以巴伯爾斯堡電影製片廠(BabelsbergStudio)為中心,該製片廠是二戰前全世界最大的電影製片廠,歷史比好萊塢更悠久,弗里茨•朗的《大都會》和約瑟夫•馮•斯坦伯格的《藍天使》都曾在此製作。劇組拍遍了整個柏林及周圍郊區,原來的東德地區也作為莫斯科的街道出現在片中,其中伯恩在弗里德里希大橋上逃脫的場景就是在原東德地區的米特區拍攝的,來到莫斯科之後,劇組主要拍攝了多條主要街道和市郊的部分建築,而且避開了任何易於辨認的旅遊景點和標誌。
影片的外景是按倒序拍攝的,於是最後一站便是印度的果阿。馬歇爾回憶說:“70年代初我就想去那裡,那是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旅遊熱點,托尼研究了一下,發現現在仍有很多歐洲人到那旅遊。我們計畫在印度拍攝兩周,而我們的準備工作卻長達6個月。”果阿位於印度西南部沿海,是風景宜人的旅遊聖地。劇組將總部設在果阿北部的新凱林海灘(SinquerimBeach),並在果阿首府帕納吉(Panjim)展開拍攝,伯恩駕著吉普車穿行在狹窄的街道中躲避追蹤的場景就是在此拍攝,而伯恩和瑪麗的吉普車從橋上墜入河中的場景可謂讓當地人大跌眼鏡。隨後劇組又向南前往帕羅林海灘(PalolemBeach),去拍攝伯恩和瑪麗在海邊的藏身之處和伯恩接瑪麗逃跑時的小餐館。
製片人克羅利說:“在世界上可以藏身的地方,你必須能和當地融為一體,我們曾經談到中國和其他地方,但最終之所以選定了果阿,是因為當地有很多年輕遊客,於是伯恩和瑪麗的出現並不打眼。”但是,由於果阿遠離印度的電影中心寶萊塢,所以拍攝條件並不理想,在拍攝外景時經常有不請自來的圍觀者,這其中還包括各種家畜,為延展景深造成了不便。特技組導演丹•布拉德利(DanBradley)回憶說:“這是我第一次看見一群牛衝破了隔離帶,我們不得不停止拍攝直到它們從橋上慢悠悠的走過,放牛人和警察都無法阻攔它們。”

特技及其他

為了更好的完成影片中的動作場面,特技組導演丹•布拉德利在柏林城外辦起了訓練營,旨在提高演員的駕駛和動作技巧。布拉德利的特技團隊打造的逼真效果得益於GoMobile系統的套用。GoMobile是高速、低重心、可更換底盤的特技駕駛攝影機平台,由GoStunts公司製造。GoMobile可以與轎車、卡車、飛機甚至馬匹相匹配,高度、寬度和長度都可調整,從而彌補了傳統方法難以應付高速拍攝的缺憾。GoMobile有自己的動力系統,由特技駕駛員操縱,駕駛艙也是可移動的,從而得以讓各種攝影機分布在四周,以各種角度取景,從而準確而真實的捕捉到在急轉、加速和急停時演員在車內的反應和動作,而車輛的速度和動作都由特技駕駛員來控制。
馬特•達蒙謙虛的說:“我雖然親自完成了很多特技表演,但其實那些並不是特技,丹和他的團隊讓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所以安全程度是難以置信的。我身上穿著很多尺度索,輕鬆自如得就像在遊樂園裡一樣。”布拉德利反駁說:“其實馬特的素質是驚人的,他有很多水下、跳躍和駕駛動作。我在第一天對他說,我希望你能學會感知車輛行駛狀態的改變。他在幾個小時的時間裡就掌握了這些,到了最後那天,他可以像特技人員一樣駕車,完成了原地360度鏇轉。水下和下墜場景的危險係數都很高,他願意親自完成,這些足以證明一位出色演員的專業素養和勇氣。”
經歷了幾個月的個人和格鬥訓練之後,馬特•達蒙、卡爾•厄本和其他演員開始接受特殊的武器訓練課程,以讓他們能更好的演繹各自刺客和特工的身份。在所有角色中,對伯恩的專業要求是最高的,達蒙必須在舉手投足、舉槍射擊之間顯現出老辣的風範,為此他得到了洛杉磯警局S.W.A.T.專家的真傳。同時,卡爾•厄本的訓練是在柏林進行的,他要學會使用多種兵器,如.38特種轉輪手槍、9mm伯萊塔手槍和.308步槍等等。

精彩花絮

•影片絕大部分在柏林拍攝完成,因為柏林曾是冷戰時期的熱點地區。此外,劇組還曾在印度和莫斯科取景。
•針對主要演員的動作和駕駛訓練在柏林郊區進行。
•在進行追車場景的拍攝時,劇組組動用了“GO-Mobile”特技駕駛攝影機,它可以高速移動,重心超低,並且隨心所欲的根據移動工具而改變底盤大小,從幾十個攝像角度來拍攝車體和移動中的劇烈變化。
•在俄羅斯追車的場景中,伯恩駕駛的是伏爾加3110。
•為營造出粗糙、紀錄片式的影像風格,導演在大多情況下都用手持攝影機拍攝,並將色彩柔化,不惜任何代價拒絕電腦的介入,其中所有特技鏡頭均為真實拍攝。
•與007不同,伯恩使用的所有裝置都真實存在,而且普通人都能買到。
•在正式上映的幾周前,影片結局還在進行修改。
•影片採用倒序拍攝,即片頭最後拍攝,而結尾則最先拍攝。
•片中伯恩曾將報紙卷當作武器,這正來源於一種古老的菲律賓武術,伸手可及的日常用品都可以被變成武器。
•伯恩在房頂掩護帕梅拉所用的狙擊步槍為Waltherwa2000

穿幫鏡頭

•在莫斯科的追車場景中,警車撞在伯恩駕駛的車的左側,並且車窗被撞碎,而隨後的鏡頭中車窗卻完好無損。
•在莫斯科的隧道中,計程車被賓士SUV從側面撞擊,後保險槓脫落,尾箱被撞開,而隨後切入的畫面中後保險槓和尾箱都完好如初。
•當伯恩從橋上跳到船上,左腿受傷,而隨後的鏡頭中瘸的卻是右腿。
•一些莫斯科場景明顯拍攝於柏林,因為出現了德語廣告和路牌。
•伯恩在莫斯科中槍之後的瞬間,外衣左肩上明顯有個槍眼,但隨後的鏡頭裡面伯恩的外衣卻是完整的,沒有槍眼
•在海濱小鎮的追車場景中,穿過一片草叢之前,越野車已經由瑪麗駕駛,但是在進入草叢的前後一段時間(幾秒鐘的時間),有一個鏡頭,是伯恩在駕車(注意他的背影)。

配樂賞析

現實生活中的特工是什麼樣子?開著名貴的跑車,身邊的女性換的跟高科技產品一樣勤?那是007;總是在合適的時候碰巧出現在最火爆的場面中,然後被圍觀者碰巧從最合適的角度看到最帥的側臉或POSE?那是碟中諜或極限特工等等。觀眾有時會嘆到為什麼不能有某國的特工在現實中搞點勁爆,好讓老百姓看一次現場直播,知道原來世界真的有特工這種東西存在。而現在,為了還原特工的本質,讓觀眾了解到一個特工不靠“只怕想不到”的高科技,是怎么存活下來的,兩位導演DougLiman與PaulGreengrass站了出來,搞了一次顛覆——《諜影重重》三部曲。二位大膽地放棄了以往美女、科幻式科技這些動作片看點,挑戰其難點與盲點——寫實。總之,可以肯定的是,JasonBourne重新定義了特工。
《諜》三部曲總投資2.45億美元,全球總計9億票房,第四部正在籌拍中,《諜影重重》的名字也出現在了各大媒體上,出現在了奧斯卡獲獎名單中,出現在了成都市2009年一診語文試題中。這么成功絕對離不開配樂的功勞——JohnPowell,來自英國,是好萊塢一位出色的配樂人,主要作品包括Shrek(怪物史萊克)、X-Men3(x戰警3)以及最近的Bolt(閃電狗)等。他在《諜影重重》中完美地將管弦樂與電子音樂結合起來。極大程度地將影片特色凸顯,成為該片不得不看的一個亮點。尤其是第二部的原聲配樂,更是讓我百聽不厭,Bourne成了我心目中的特工典型,而該配樂則成了動作片音樂的典範。我先給個總評:鏇律穩厚,節奏鮮明,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平靜時不讓人感到沉悶,行到高潮時自然而然,毫不做作。
可以說,JohnPowell的配樂幫助奠定了伯恩的“霸權”。
原聲專輯共收錄13首配樂片段。這裡取部分作賞析。

01- Goa

果阿(Goa)是印度的一個城市,在第一部中與敵人周鏇之後,Bourne與Marie一起逃到了這裡躲避追捕。《Goa》是整部電影的開場曲,樂曲以簡約、短暫、遼遠、神秘的漸強管弦樂開頭,直接使觀眾一開始就處於那種充滿懸疑的氣氛中,緊扣影片主題。並且樂曲開頭的幾下鼓聲,更讓觀眾繃緊腦中的弦,等待接下來的爆發。
之後經過一段配合劇情的溫和的過渡後,《Goa》進入高潮——此時影片畫面中是由兩位剪輯師共同完成的交替出現的兩個場景:一邊是Bourne在沙灘上全速奔跑,鍛鍊他特工的體格,一邊是Marie在二人入住的旅館中翻看Bourne在尋找記憶過程中所做的一本筆記——配樂中以小提琴奏出主鏇律,並配以吉他明快的協奏,體現風波暫停時Bourne的輕鬆,而打擊樂則作為之後的線索,一直穿插在背景中,鼓聲猶如Bourne奔跑時的腳步,激烈而有力。這與畫面中他奔跑的那段場景共同暗示了即使他能有片刻安寧,也得做好隨時起跑的準備,繼續躲避追捕、尋找記憶。同時剪輯的另一場景,Bourne的筆記,也向沒看過第一部的人提示了故事情節。
樂曲結尾時,先是管弦樂的主鏇律逐漸淡化,打擊樂逐漸突出,將電影基調進一步顯現,即一種強節奏、不容停歇的基調。在漸變到只剩始終貫穿的擊鼓後,樂曲以片刻陡然增強的鼓聲收尾,而此時畫面中Bourne恰巧結束了他的鍛鍊,留下觀眾對那段場景回味無窮。

06-To The Roof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是JohnPowell完美結合管弦樂與電子音樂最突出的體現。Bourne知道女探員Pamelalandy正在柏林尋捕他後,便反客為主,反過來成功地跟蹤了她。
這首以電子音樂開頭,營造出一種平穩深沉而充滿懸念的氛圍,非常契合畫面中Bourne暗中調查Landy行蹤所做的行動(打電話給柏林各大旅館直接問有沒有Landy這位客人)及其中所體現的特工的神秘氣質。當他查到是那所旅館後,遊戲從開始進入了第二階段,Bourne由被動向主動轉換,此時配樂中電子合成的鼓聲在Bourne放下電話後猝然響起,短而急促,並有節奏地在高潮前的一段中襯托主鏇律,觀眾此時已開始準備分泌腎上腺素了。同時管弦樂也奏響了它的過場。緊接著又是一段配合劇情的不失激情的自然過渡與鋪墊,然後高潮降臨。
Bourne用了一個聰明的小把戲發現並盯上了Landy,當她渾然不知地坐上汽車前往探員們的據點時,Bourne就在她後面的一輛計程車上進行他的跟蹤。Bourne此時已占上風。
這段音樂是這首樂曲的高潮,由管弦樂來完成:突然揚起又傾瀉而下的提琴聲再次奏響主鏇律,渾厚,實現了氛圍的轉變,此後又堪稱真正高低起伏,管弦樂的主鏇律並沒有在一次高潮後就衰竭下來,反而用鏇律的激化與協奏的切換,營造了一陣又一陣的高潮,每一次都有新鮮的刺激感,每一次都將觀眾或聽眾的情緒推向更高,產生一種完美的波折,讓觀眾早已積蓄好的腎上腺素立刻釋放。畫面中Landy到達辦公據點後正向探員們分配追查Bourne的各點任務,卻絲毫沒有察覺Bourne已在對面的樓頂上架著狙擊槍用望遠鏡觀察著他們。
之後音樂稍靜,配合劇情:Landy接到了Bourne的電話,後者提出了與一位探員(即NickyParsons)見面的要求後,掛了電話。緊接著Landy十分驚訝地察覺了Bourne剛才就在某處注意著自己的一舉一動,倍感慌張,樂曲便以一陣重鼓收尾,而觀眾則可以大呼過癮了。

03-Funeral pyre,07-New Memories,12-atonement

這是專輯中三支比較溫和的曲子,是配樂的風格補全,正如Marie是Bourne的人格補全。
《FuneralPyre》是Bourne在祭奠在印度被誤殺的Marie時的配樂。專輯中大部分配樂是配合劇情來進行高潮起伏的,而這支卻配合Bourne的感情變化製造出了一種情緒起伏。開始是略帶悲傷的管弦樂,而後鼓聲漸強,直至蓋過前者,主人公的感情——從哀傷到憤怒,明白他無法躲避自己的過去,無論怎樣都要面對敵人,否則他們會先擊倒自己。這裡的鼓聲不同於《Goa》的鼓聲,節奏更穩,《Goa》的是疾速的奔跑,這裡的則是堅定的行進。
《NewMemories》中小號奏響了Bourne終於尋回記憶時的無奈,他認識到了自己以前所犯下的罪過——即服從組織,不問緣由,接受任務,執行刺殺。配樂體現出了這種尋得答案同時尋得痛苦的感情,而小號孤獨的聲音也正契合了Bourne孤獨的處境。
比起前兩者,《Atonement》的管弦樂明顯更渾厚,這是Bourne完成了救贖(Atonement)後的一種解脫感。他找到了被他刺殺的Nesky夫婦的遺女並用自己的方式道了歉。管弦樂在渾厚的鏇律中升溫,並點綴了鋼琴寥落的琴聲,觀眾此刻能看到的是一個撇開了打打殺殺,更具人性的特工形象。結尾時鏇律陡升,又略顯倉促地收場,表明了Bourne的現實——他這么做,只為了自己救贖自己,而不是尋得別人寬容,因為他知道,他的身份、職業是難以得到人們寬容的。所以配樂並沒有在完成救贖的感情體現後在添加一些抒情式的悲愁鏇律,對於Bourne來說,這沒必要了。
至於其他幾首,第2、4、5、8、9、10首皆是JohnPowell完美結合管弦樂與電子音樂的體現,第11首《BimBamSmash》——飛車大戰的配樂——剛開始的那段,完全放開了管弦樂的束縛,用激烈的電子音樂直接衝擊觀眾的耳膜,讓觀眾大大地過了把癮。片尾曲《ExtremeWays》也是《諜》系列的片尾曲,其不羈的風格讓觀眾在影片最後感受到了那份獨特的特工氣質,含有一種對命運的無奈,一種對現實的嘲諷。
總之,本片的配樂相當成功。每部007的開場montage基本都包含幾個相同的元素:死亡、美色和該片主題,其片首曲一貫以不和諧著稱,其他的動作片像《極限特工》又用濫了搖滾和電子音樂,反倒提不起觀眾興趣。不過,個人意見,JohnPowell在《諜影重重III:伯恩的最後通牒(TheBourneultimatum)》中似乎表現平平,除了借用的上一部的配樂,其餘片段音樂手法略顯笨拙。這么做大概是為了突出影片音響效果吧——畢竟這一部在第80屆奧斯卡上獲得了三項技術大獎: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這對於一部與藝術類獎項無關的商業片,無疑是最好的嘉獎。
並且強烈期待第四部(TheBourneLegacy)的到來。

場景分析

一、起因:1、FBI的一次行動中兩人被殺,證據指向Bourne;
2、隱居的Bourne及女友Mary暴露,Mayr被殺手所殺。
二、柏林突圍:1、Bourne找到前“踏腳石”計畫的某殺手,兩人之間一場生死搏鬥;
2、聯繫上CIA,要求與圓臉盤MM(前“踏腳石”計畫接頭人)會面,並利用人群突圍;
3、首次任務的記憶碎片重現,追隨記憶至某Hotel,回憶起任務過程,然後由火車站突圍;
三、莫斯科突圍:1、到莫斯科尋找Neskigirl(首次任務中受害人女兒),被追擊,中了殺手一槍;
2、與警察和殺手飆車,甩掉警察,把殺手車撞向建築物後突圍;
3、找到Neskigirl,向她說明一切後離開。

影評

諜影重重II與I相比,最明顯的特色就是動作節奏的加快,追逐、逃亡、對峙場面加劇,但影片沒有因為這些更為商業化的特點而失去了影像風格的記錄特色,而是仍然用極為寫實的拍攝手法和快速剪輯的製作手段,將本來就很緊湊的敘事講述的更加緊張刺激。《諜影重重》這兩部影片最讓我欣賞的就是這兩部影片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一部穿著政治影片外衣的商業片通過一種寫實的新聞記錄影片的形式表達出來,當觀眾觀看影片深入其中當時候,不被影片那種真實的感覺吸引住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紀實風格的影迷,如果你喜歡政治影片、黑幫片或者那些有深度的懸疑推理影片的影迷,《諜影重重》I、II都能夠在各方面滿足觀眾都口味。

影片一開始就是伯恩在自由市場買東西時候發現有人跟蹤他,隨後回家開上汽車拽上女友瑪麗開始了再次的逃亡……而此時的追逐者始終沒有真切的露出真相來,就這這次追逐過程中,女友中槍身亡,汽車也因此墜入大橋下面的深水中……伯恩遠遠望見打撈上來的妻子的屍體,眼睛浸滿了悔恨痛苦的淚水……
接下來另一條線索敘述一個關於誤殺黑社會交易的事情,一名國際要員在秘密交易過程中被間諜殺害,而殺害者就是“伯恩”,隨後CIA不斷派出殺手暗殺“伯恩”、伯恩通過機要員尼科萊特,了解了關於“絆腳石”的事實真相,並認識了新任CIA長官。在秘密接受關於:絆腳石“行動過程中危險重重,讓“伯恩”越來越感覺到CIA內部到陰謀,經過與新任CIA女長官到談判配合,三股線索交叉出現在一起,最終,一個因為錯殺反美國家頭目到“絆腳石”計畫曝光天下,而伯恩因為沒有完成這個刺殺任務而暴露身份,不得不腹背受敵,受到美國組織CIA主要頭目和敵對國家警界的追殺,而這個假託“絆腳石”的計畫背後,隱藏的則是CIA高官與俄羅斯販賣軍火的最大陰謀,而伯恩正是他們選擇的最好替罪羊……“我們努力讓動作和角色結合起來,讓觀眾相信這是一些普通人——被外因逼迫而陷入如此複雜非同一般的處境。”主演馬特·達蒙這樣解釋II的特點。
最初我看這兩部影片之後,我為影片那種看似隨意都運動鏡頭也就是類似新聞記錄片攝影都手法震撼了!一部影片能夠兼顧拍攝手法都靈活與精緻簡直難以相信。說拍攝手法都靈活就是說,影片拍攝上看上去信手拈來,充滿隨意都推拉搖移鏡頭看上去是那樣的輕鬆、自由、隨意,似乎就像觀眾的眼睛那樣毫無局限之感,簡直就是遊刃有餘,這在II中表現的更為明顯,因為II的動作場面更加複雜多變,更為視角多變。說影片拍攝的精緻是因為影片鏡頭的選取、剪輯點的選取還有整個節奏的把握都幾乎達到一種考究都程度,多動一點或者少動一點似乎都是多餘動,多一秒鐘或者少一秒鐘似乎也都是多餘動。一部這樣拍攝風格的影片,你不會找到那些刻意的象徵或者藝術化的晦澀鏡頭,因為鏡頭的運動和節奏完全是為著劇情內容服務的。你也不會找到一個似乎為了達到紀錄片風格而採取的毫無理由的模仿運動,找不到半點因為為記錄而記錄的所謂“創新”的記錄鏡頭,運動的隨意完全由著影片節奏的處理和內心節奏的安排而運動,讓人在自由的運動中看到運動鏡頭背後深刻的思想和對思想的表達。

一句話影評

總體一般,動作戲導演套用快進和搖晃的鏡頭來表現,在我看來有點敗筆,給人故意藏拙的感覺,追車場面快速的轉換鏡頭,給人眩而不實的感覺。到是還有些人性思考,但由於主角波恩缺乏更多有爆發力的劇情,所以思想性有點被淹沒的感覺。作為三步曲,缺乏適當的銜接。總之相當湊活,隨便期待下第三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