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世無百年人》

初唐王梵志的五言古詩,《詩·世無百年人》。

作品信息

【名稱】《詩·世無百年人
【年代】初唐
【作者】王梵志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世無百年人,強作千年調
打鐵作門限,鬼見拍手笑。

作品鑑賞

王梵志詩多無題,這首詩的內容是肯定生命的短暫,死亡的必然。既可以解釋為否定長生的觀念,即對世事加以譏笑,又很具“黑色幽默”特色,即面對死亡不可避免的事實,詩人無可奈何地自我解嘲。
王梵志還有一首與此詩內容相關的詩:“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輕鬆幽默,生動詼諧。與之相比,這首詩(“世無百年人”)的幽默感似乎少了些,而冷嘲熱諷卻激烈了許多。“世無百年人”,意思是:凡人,皆不可能長生不老。這其實是每個正常人都知道的,但是偏偏有許多人不願正視這一點,而是在活的時候,廣置田產或遍求仙丹,作著妄圖長生不死的幻想,此即“強作千年調”。據傳王羲之的後人陳僧智永善書,名重一時,求書者多至踏穿門檻(“門限”),於是不得不裹以鐵葉,取其經久耐磨。詩中就用“打鐵作門限”這一故事,形象表現凡人是怎樣追求器用的堅牢,作好長遠打算的。在詩人看來這無非是作無用功,故可使“鬼見拍手笑”。說見笑於鬼,是因為鬼是過來“人”,應該看得最為透徹,所以才忍俊不禁。鬼笑至於“拍手”,是梵志語言生動恢諧的表現。
宋代范成大曾把這首詩與王梵志的另一首詩“城外土饅頭”的詩意鑄為一聯:“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重九日行營壽藏之地》)十分精警,《紅樓夢》中妙玉就很喜歡這兩句詩,而“鐵檻寺”、“饅頭庵”的來歷也在於此。

作者簡介

王梵志
(590-660)唐代詩人。衛州黎陽(今河南濬縣)人。《桂苑叢談》和《太平廣記》卷八十二《王梵志》都說他生於隋代,為黎陽城東人王德祖從枯樹中發現收養的,“七歲能語”,“作詩諷人,甚有義旨”。敦煌寫本《王道祭楊筠文》又說他是“通玄學士”。約可考知他的創作活動主要在初唐。王梵志的詩歌以說理為主,重視懲惡勸善的社會功能。某些詩篇具有諷刺世態人情的積極意義,如:“造作莊田猶未已,堂上哭聲身已死。哭人儘是分錢人,口哭原來心裡喜。”詩的風格淺顯平易而時帶詼趣,往往寓生活哲理於嘲戲諧謔之中,寄嘻笑怒罵於瑣事常談之內,開創了以俗語俚詞入詩的通俗詩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