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主父宦不達》

《詠史·主父宦不達》一詩敘述主父偃、朱買臣、陳平和司馬相如四人的坎坷遭遇,描述了古往今來有多少奇才被埋沒。

作品信息

【名稱】《詠史·主父宦不達
【年代】西晉
【作者】左思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詠史
主父宦不達,骨肉還相薄①。
買臣困采樵,伉儷不安宅②。
陳平無產業,歸來翳負郭③。
長卿還成都,壁立何寥廓④。
四賢豈不偉,遺烈篇籍⑤。
當其未遇時,憂在填溝壑⑥。
英雄有屯邅⑦,由來自古昔。
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⑧。

作品注釋

①主父:複姓,這裡指主父偃,西漢時縱橫家。宦不達:仕途坎坷。據《史記·主父偃傳》記載,主父偃曾遊學四十餘年,也沒有做官的機會,以至窮困於燕、趙。骨肉:指父母兄弟。薄:輕鄙。骨肉相薄:據《史記·主父偃傳》記載,主父偃沒有能做官,他父母不把他當兒子看待,兄弟也鄙棄他。這兩句是說主父偃由於未做高官,而受父母兄弟的輕蔑。 
②買臣:即朱買臣,漢武帝時人。樵:柴。伉儷(kànglì抗立):配偶,夫妻。據《漢書·朱買臣傳》記載,朱買臣未做官時,家裡很窮,以打柴維持生計,但好讀書,一邊擔柴,一邊誦書,他的妻子引以為恥,遂改嫁而去。這兩句是說朱買臣窮困之時,他的妻子也要離開他。 
③陳平:漢高祖的功臣。據《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他少年時家裡很窮,喜好讀書,住的地方是背著城郭的偏僻小巷,用席做門。翳:蔽。負:背。郭:外城。翳負郭:以背靠城郭的破房子蔽身。 
④長卿:即司馬相如,字長卿,成都人。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司馬相如游臨鄧(今四川鄧崍縣),在富人卓王孫家喝酒,卓氏女文君見了,心悅而好之,夜間私奔相如。相如和她同歸成都,家中空無所有。壁立:即家裡只有四壁。寥廓:空洞。 
⑤四賢:指以上列舉的四人。遺烈:遺業。光篇籍:光照史冊。這兩句是說他們四個人的業績流傳後世,光照史冊,豈不偉大! 
⑥未遇時:窮困的時期。溝壑:溪谷。憂填溝壑:有身死溝壑的憂慮。這兩句是說當他們窮困的時期,卻有餓死填溝壑的可能。 
⑦屯邅(zhún zhān):處境艱難;屯,通“迍”。這句和下句是說英雄的處境艱難,不是今天才有,而是自古就如此。 
⑧草澤:猶草野,指窮鄉僻巷。這句和上句是說哪個時代沒有奇才?不過是被遺棄在草野中罷了。

作品鑑賞

這首詩慨嘆主父偃、朱買臣、陳平和司馬相如四人的坎坷遭遇,說明古往今來有多少奇才被埋沒。從字面看來,都是詠史,其實是左思藉以抒發自己心中的憤慨和不平。
“主父宦不達”二句,是說主父偃仕途坎坷,他的父母兄弟都看不起他。據《史記·主父偃傳》記載,主父偃曾遊學四十餘年,沒有做官的機會,過著窮困的生活。因為主父偃沒有做官,他父母不認他為兒子,兄弟不收留他,朋友也鄙棄他。“買臣困采樵”二句,是說朱買臣以打柴為生時,連妻子都離開了他。據《漢書·朱買臣傳》記載,朱買臣未做官時,家裡很窮,以打柴維持生計。但好讀書,一邊挑柴,一邊誦書,他的妻子引以為恥,就改嫁別人了。“陳平無產業”二句,是說陳平家無產業,住的是背靠城牆的破房子。據《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陳平少年時,家裡很窮,喜好讀書,住在偏僻小巷那背靠城牆的破房子裡,用破席當門。“長卿還成都”二句,是說司馬相如(字長卿)返回成都,家徒四壁。據《漢書·司馬相如傳》記載,司馬相如游臨邛(今四川邛崍),在富人卓王孫家飲酒,卓女文君見了,心裡很喜愛他,就在夜裡私奔相如處,與相如返回成都,相如家一無所有。從以上八句看,左思確實是詠史,所詠事跡,核之史籍,皆有根據。以排比句出之,表現得鮮明突出。
應該指出,詩人所歌詠的只是主父偃等四人沒有做官時的窮困生活。似乎有意避開他們做官以後的經歷。其實,這四位古人,後來都官運亨通。主父偃,後為中大夫。朱買臣,後任會稽太守。陳平,後為漢惠帝、呂后、漢文帝丞相,封曲逆侯。司馬相如,在漢景帝時為武騎常侍,漢武帝時為郎,後為孝文園令。他們都成了著名的歷史人物。“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篇籍。”這四位歷史名人,功業光照史冊,聲名傳於後世,不謂不偉大。可是在他們未做官時,皆窮困而不得志。這裡,應該注意的是,左思並不想表現他們做官以後“春風得意”的生活,所以只是輕輕一筆帶過,而著重表現他們“當其未遇時,憂在填溝壑”的困阨,即他們未做官時,窮困潦倒,葬身溝壑的憂慮,藉以抒發自己被遺棄的憤慨。同時,從詩中還可以看出,左思隱以英雄自任,他舉出主父偃等人先窮困後得志,似乎也隱寓著他總有一天會青雲直上,如願以償的想法。但是,現實給他的回答是失望,所以,他發出深沉的感慨:“英雄有屯邅,由來自古昔。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這是說,英雄的處境多艱,自古以來就是如此。但如主父偃等人苦盡甘來,都有得志之時,令人遺憾的是,沒有一個時代沒有奇才被遺棄在草野之中。這裡道出了自古以來的事實,也寄寓了詩人懷才不遇的不平。劉良說左思“自傷沉淪,於此見志”(六臣注《文選》卷二十一),確實如此。

作者簡介

左思,西晉文學家。字太沖。臨淄(今山東淄博)人。生卒年不詳。他家世業儒學。少時曾學書法鼓琴,皆不成,後來由於父親的激勵,乃發憤勤學。左思貌醜口訥,不好交遊,但辭藻壯麗,曾用一年時間寫成《齊都賦》(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見《水經注》及《太平御覽》)。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前後,因其妹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曾任秘書郎。元康(291-299)年間,左思參與當時文人集團“二十四友”之游,並為賈謐講《漢書》。元康末年,賈謐被誅,左思退居宜春里,專意典籍。後齊王召為記室督,他辭疾不就。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數年後病逝。左思作品舊傳有集5卷,今存者僅賦兩篇,詩14首。《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錄於嚴可均所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逯欽立所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