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賞析

《蜀道難》作者李白,《蜀道難》賞析撰稿:尹東暉,作品簡介:李白自稱“一生好入名山游”,在長期漫遊的生活基礎上,他揮動神奇的文筆,寫下了不少描繪祖國壯麗山川的詩作,抒發著對祖國無比熾熱情感的同時,往往寄託著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切感慨。《蜀道難》就是最為奇麗、最為生動的一篇,是富有高度浪漫主義色彩的千古絕唱。

作者

李白(唐)
李白(701-762)當然是大家公認的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天才詩人之一,大多數人認為他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詞人。他祖籍隴西(今甘肅),一說生於中亞,但少年時即生活在蜀地,壯年漫遊天下,學道學劍,好酒任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離開了,後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 他的詩,想像力“欲上青天攬明月”,氣勢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確無人能及。北宋初年,人們發現《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和《憶秦娥》“秦娥夢斷秦樓月”兩詞,又尊他為詞的始祖。有人懷疑那是後人所託,至今聚訟紛紜。其實,李白的樂府詩,當時已被之管弦,就是詞的濫觴了。至於歷來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這兩首詞,格調高絕,氣象闊大,如果不屬於李白,又算作誰的作品為好呢?

撰稿

尹東暉

原詩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從雌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注釋

《蜀道難》:古樂府曲名,屬《相和歌·瑟調曲》,古代詩人常用來描寫蜀地道路的艱難。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二十一說:《蜀道難》自是古曲,梁、陳作者,止言其險,而不及其他。(李)白則兼采張載《劍閣銘》‘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弗居’等語用之,為恃險割據與羈留在佐逆者著戒。”壯士死:傳說秦惠玉嫁五美女給蜀,蜀國派五位壯士去迎接,返至梓關,遇山崩,五壯士被壓死,五美女上山化為石。

賞析

李白是唐代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一起,被稱為詩壇上的燦爛輝煌的“雙子星座”。李白為人正直,一生蔑視權貴,他曾直言不諱的聲稱“安能摧眉折腰侍權貴,使我不得開新顏。”因此,他雖有超人的才華,但並沒有得到統治階級的重用。他的一生坎坷,然而他對國事卻十分關心,他的作品始終洋溢著濃烈的愛國情懷。作為一個浪漫主義的大詩人,他的詩篇充滿著豐富多彩的想像,以高超的藝術魅力,吸引著讀者。他的大量詩作從唐代流傳到今天,並翻譯到國外,影響之大,可渭家喻戶曉,老少皆知。
李白自稱“一生好入名山游”,在長期漫遊的生活基礎上,他揮動神奇的文筆,寫下了不少描繪祖國壯麗山川的詩作,抒發著對祖國無比熾熱情感的同時,往往寄託著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切感慨。《蜀道難》就是最為奇麗、最為生動的一篇,是富有高度浪漫主義色彩的千古絕唱。
孟棨在《本世詩·高義篇》中說,李白剛從外地來到京師,住在賓館裡。當時很有名的大詩人賀知章去拜訪他,李白把《蜀道難》拿出來給賀看,賀還沒讀完就不斷贊稱,把李白稱為“謫仙”(“讀未盡稱嘆數次,號為謫仙”)。說李白才華卓絕、超群,似人間神仙,而且弄來酒和李白喝了個痛快。這一來李白的名聲就在京城傳開了。我們知道李白出蜀,被召進京是在天寶元年(742年),而賀知章告老還鄉是在天寶三載(745)。這樣看來,《蜀道難》的寫作時間大致在天寶初年。

創作背景

(1)寫於安史之亂時,是為奉勸唐玄宗滯留蜀地而寫的。
(2)是為房琯、杜甫擔憂。因此時房、杜均在劍南節度使嚴武手下辦事,嚴武為人粗暴,是為勸說他們小心從事的。以上兩種說法,都是安史之亂後的事,而《蜀道難》作於天寶初年,故二說不能成立。
(3)有人認為李白在長安期間,曾寫過《劍閣賦》,在題自下自注說“送友人王炎入蜀”,內容與《蜀道難》相似。故可推斷《蜀道難》是為王炎入蜀而作。這幾種說法比較下來,第三種說法比較合理。不管哪種,有一點可以肯定,《蜀道難》是以蜀道難行,危途難行為主題的。它是用樂府舊題,即事成篇,為送友人入蜀而作;它既表現了詩人對友人的關切,又反映了作者對國家形勢和人民命運的憂慮,也抒發了他對人生道路坎坷不平的感慨。
《蜀道難》屬樂府古題,即(相和歌辭·瑟調曲)。在樂府古題樂解裡面有這樣一段話:“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之阻。”銅梁、玉壘都是蜀中山名。李白襲用了這個古題,仍然寫蜀道之艱險。但無論在內容、形式上都有新意。由此可見李白不僅善於吸收,更善於創新,他是在繼承中有革新、有創造的。
三部分:
一、從開頭至“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寫蜀道開闢之難,突出一個“難”字。
二、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寫蜀道行走之難,突出一個“險”字。
三、從“劍閣崢嶸而崔嵬”至結尾,把自然環境與政治形勢結合起來,寫國情的險惡,以引起人們的警惕,突出一個“惡”字。
劃分三段的主要聯繫:
1、內在聯繫:三個部分的自然銜接和描寫蜀道由難而險,由險而惡,勸告友人還家,逐步深化主題。
2、外在聯繫:“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三次詠嘆,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危途難行”是本詩的主題。前兩部分從自然風光落筆,極盡描摹刻畫之能事;第三部分轉入對政治形勢的詠嘆,深化了主題。可看作是作者的精心構思。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詩歌一開頭,就用了驚嘆詞“噫吁嚱”,表示十分驚奇和感嘆。“噫吁嚱”是嘆詞的連用,可讀成“噫,吁嚱”,“吁嚱”就是嗚呼的意思。也有的說“噫”、“吁”,“嚱”是三個獨立嘆詞的連用,突兀而起。“危乎高哉”的“危”和“高”,都是高聳的意思,各帶一個感嘆詞。李白有一首寫峰頂的詩,第一句就是“危嘍高百尺”,“危嘍”即很高的樣子。與“危乎高哉”是同樣意思的重複,也是起強調的作用。“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之”取消句子獨立性成為詞組“蜀道難”。這裡“於”是比的意思。這幾句大致是:喲,啊,高啊實在高啊,蜀道難行,比上青天還難。請看,從一開始就帶上了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開篇即奇,一下子奏出激昂雄渾的基調,強烈的震撼著讀者的心弦。
“蠶叢及龜鳧,開國何茫然!”“蠶叢”與“龜鳧”是傳說中的兩個蜀國的開國國君,“茫然”是茫遠而難以知詳的意思,說他們開創蜀國是多么遙遠的事了。“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爾”作指示代詞,“此”的意思,“爾來”就是自此以來,即蜀開國以來。“四萬八千歲”不是確數,極言時間的久遠。秦國的土地因山川多有險阻,故稱為“秦塞”,“通人煙”即人員往來相通的意思。這兩句說蜀地自古不跟秦地相溝通。“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當”,是遮攔、阻擋,這裡當“面臨”講。“太白”是秦嶺主峰太白山。傳說因它冬夏都有積雪,所以叫太白。太白山在西安的西面,所以叫“西當太白”。諺語云:“武功太白離天三百”,極言其高峻。“鳥道”是人跡難至的險峻的小道,“橫絕”是橫空飛越的意思,“巔”是頂峰。這兩句說,西邊太白山擋住去路,山上的小路人跡難至,只有鳥兒才能從那橫空飛越直達峨眉山頂。“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這是以神話來反映我國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大無畏英雄氣概。蜀王派五個力士前去迎娶秦王的五個女兒,途中見一大蛇鑽入山穴,力土們抓住蛇尾猛拉,結果地崩山倒。力士和秦王的女兒都被壓死,山中就此裂開一條小路,把秦蜀兩地溝通起來,也就是把形似天梯的陡峭山路和山崖間鑿石架通的棧道聯繫起來。這雖是神話故事,但我們可以看出蜀地與世隔絕,蜀之道來之不易。詩人不是客觀地描摹蜀道的艱難,而是從傳說和想像落筆,賦予秦蜀山川以濃郁的主觀感情,表現了詩人對蜀道帶有鮮明個性的獨特感受,融合著詩人豪邁奔放的個性。
以上是第一部分。詩人從古老的傳說落筆,追溯了蜀秦隔絕的漫長歷史,指出五位壯士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才在不通人煙的崇山峻岭中,開鑿出一條崎嶇險峻的山路。強調了蜀道來之不易。這裡講的是蜀道開闢之難。
第二部分寫蜀道行走之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標”,高木作為表記,其最高處叫做標,這裡高標就是最高峰、頂峰。這幾句極寫山的高峻,上面有六龍駕著太陽神乘坐的車子,到此也不得不折回的高峰,下面有波浪洶湧盤鏇的回流之水。這樣上下著筆,頂天立地的山峰似乎佇立在我們眼前。接著寫善於高飛的黃鶴尚且不得通過,敏捷輕巧的猿猴要想越過去也愁於無法攀援。這是極寫山勢之高峻。“青泥何盤盤”,說青泥嶺多么的盤鏇曲折。“百步九折縈岩巒”,“百步九折”說不在長的距離中就有多處的轉折,“縈岩巒”,說這路繞著山崖。縈,縈迴,繞著的意思。這兩句極寫山的曲折。“捫參歷井仰脅息”,“捫”是摸,“歷”是經過,“參”和“井”是兩個星,它們相應地面上的位置,也就是古代常說的分野,分別屬於蜀和秦。“仰”是仰首,“脅息”,是屏住呼吸,可見心情的緊張。走在山路上星星仿佛可以摸到,或從身邊擦過。仰起頭來,蒼穹低下脅迫,使人透不過氣來。這是極寫山路之高。“以手撫膺坐長嘆”,膺是胸。如“義憤填膺”成語。這句說,用手摸著胸脯坐下來長久地嘆息著,可見山之高讓人感到害怕。“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由秦入蜀是向西行,故稱“西遊”。“畏途”,危險使人害怕的道路,“巉岩”是險峻的山岩,“畏途巉岩”,就是路險山高,所以“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但見”只看見,但,只的意思,而不是但是。悲傷的鳥兒對古樹哀號,雄雌相隨著在林間飛翔。“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說又聽到杜鵑鳥對著夜月悲啼,愁緒籠罩著空曠的山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這裡“此”是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話。“凋”,凋謝,消失。“朱顏”就是紅顏,“凋朱顏”就是紅顏失色,非常害怕的意思。今天成語有“談虎色變”,“凋朱顏”就是“色變”的意思。“連峰去天不盈尺”,“連峰”是連綿的山峰,“去天”離天,“去”是離開的意思,“不盈尺”是不滿一尺,“盈”是滿的意思。“枯松倒掛倚絕壁”,說古老的松樹倒掛著依靠在絕壁上。“飛湍瀑流爭喧豗”,“喧豗”是哄鬧聲,是急流瀑布發出的。說飛瀉的急流和洶湧的瀑布爭相轟鳴。“砯崖轉石萬壑雷”,“砯”,水擊岩石聲,這裡用作動詞,撞擊的意思。“轉石”,激流翻滾著大石。講水拍打著山崖,衝擊著山石,千山萬壑發出雷鳴般的響聲。這幾句化用了晉代張載《劍閣鳴》中的意思,“盤著飛湍走壁,沙石碰閣,洶湧而驚雷。”可見李白善於吸收前人長處,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其險也若此”,蜀道之高之危略作收束。“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爾”是第二人稱“你”,我嘆息你這遠道之客為什麼要到這兒來呢?
第二部分可分為兩層:前八句為一層,強調山勢的高峻與道路的崎嶇。“問君西遊何時還”以下為第二層,描繪了悲鳥、古樹、夜月、空山、枯松、絕壁、飛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動靜相襯,聲形兼備,以渲染山中空曠可怖的環境和慘澹悲涼的氣氛,喟嘆友人何苦冒險入蜀。這是寫蜀道行走之難
第三部分,主要寫劍閣險要,蜀地險惡,規勸遠行的友人,不可久留。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劍閣”,劍門關,在今四川劍閣縣北大劍山、小劍山之間。“崢嶸”、“崔嵬”都是形容山勢高峻。“當”,阻擋、守著的意思,說劍閣的形勢非常險要,非常高峻,只要一個人守在這險要的關隘上,再多的人也攻不開。正因為地勢險要,所以“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匪”即非,這是暗喻“所守之人”成為狼與豺。說守衛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的親信,就可能變成害人的豺狼,因為他們可以憑恃險惡的地形搞叛亂,殘害人民。“一夫當關”以下四句,是化用張載《劍閣鳴》中“一人荷戟,萬夫趦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裡寫“猛虎”、“長蛇”,用的是雙關的手法,用“猛虎”“長蛇”代“所守”,並把所守的兇殘比擬為野獸。“吮血”就是吸血。磨牙吮血比喻、比擬中含有誇張成分,形象更加鮮明。把割據一方的軍閥兇殘面目揭得淋漓盡致,從而強化了蜀地政治形勢的險惡。這句說,人們早晨要躲避猛虎的襲擊,晚上要逃避大蛇的侵擾。這些“野獸”都在磨牙吮血,殺人太多了。作者畫出了他們窮凶極惡,殘害生靈的面目。“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錦城”指四川成都,以織錦發達而得名。杜甫有“花眾錦關城”的詩句。“雲”是說,講錦城這裡雖說是樂土,我勸你不如早些回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西望”承接前文“西遊”說的,由長安而行,望成都,故曰“西望”,“長咨嗟”是深深的嘆息。
這最後一部分,從自然環境寫到社會人生,賦予“危途難行”的主題以政治的內容。寫蜀地形勢的險要和環境的險惡,規勸友人不可久留,及早回家。這是寫國情之險惡。
這首詩構思奇特,想像奇特,“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也。”(《河嶽英靈集》)說這詩寫的很奇特,自屈原以來還沒有人寫出這樣味道來的。
一、充滿熾熱奔放不可抑制的情感,主觀性非常突出。
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激情澎湃,常常不能自已。詩歌形象高度個性化,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無論敘事或者寫景,都融匯著詩人的豪放性格。他那極為強烈的情感,在詩中常反覆詠嘆出來。開頭“噫吁嚱”嘆詞的連用和“危乎高哉”同義詞的反覆使用,以獨特的強調手法顯示內在情感的份量,造成先聲奪人的氣氛。接著“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是千古傳誦的慨嘆,定下了全文的基調,引出了古代人民不怕犧牲,不畏艱難險阻,征服大自然的充滿神話色彩的描寫,使讀者不得不驚心動魄於蜀道開闢之難。
在繪聲繪色敘述山行艱難可怕的時候,作者再次發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喟嘆,極力渲染蒼涼、悲愁氣氛,烘托“危途難行”的主題。末尾以“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雙關語,由大自然之險,寫到政治之危,又發出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慨,以“側身西望長咨嗟”的意味深長的嘆息結束全篇,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感。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的感嘆,在詩中三次出現,是感情的爆發、延續和收束。第一次出現,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點出了主題:“危途難行”,並定下全詩的基調,一唱三嘆,震撼人心。“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出現,還鮮明地體現了作品結構的嚴謹。它第一次出現,是寫蜀道開闢之難;第二次出現,是寫蜀道行走之險;第三次出現,是寫國情之險惡。我們說,此時詩人的感情發展達到高峰,悲憤難禁,倍覺艱難。同時在結構上,也標誌著由極寫山之高、路之難,轉向寫政治形勢之險惡,既是前節的收結,又是後節的啟導;既照應了開頭,又使讀者對蜀道之難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反覆呼告,不僅鮮明地體現出作品結構的嚴謹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又像樂曲的主鏇律,具有迴環蕩漾的音樂美。由於它始終貫注全詩,這就構成了全詩的感情主幹,並將全詩凝聚成一個完滿的藝術整體。詩人驚嘆蜀道之難,感情又是昂揚奮發充滿力量的,詩人的感情仿佛是隨著蜀山、蜀水迭宕起伏,讀後令人心情振奮。
總之,這一中心句的三次出現,在全詩的層次結構,感情凝聚,氣氛渲染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深厚的情感,還以作者對西行友人的提醒、呼喚、勸告中流露出來。“問君西遊何時還?”以親切的詢問,表示對友人的關懷。而接著“畏途巉岩不可攀”一句已含有趕快回頭,不可前行的意思,但友人畢竟又向前走了,歷經險境而抵達劍閣。作者以熟人的口吻、困惑不解地問道:“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這實際是一種擔心,體現了作者對友人命運的關心,而友人終於在蜀地住下了。這是豺狼出沒、蛇虎橫行的地方,千萬不能久留哇!於是詩人又發出深情的呼喚:“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再三叮嚀和規勸中,飽含著一片深摯的友好情誼。
二、豐富的想像,奇特的誇張。
李白並沒有到過劍閣,因此有關山行艱險的生動描寫,如從鳥獸的感受來刻畫蜀道之高險:六龍回日、黃鶴難飛、猿猴愁攀;從行人的感覺來具體描寫蜀道之艱險:峰迴路轉、山勢險峻,表現人走在上面的畏懼心理、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以山川幽冷深寂的悲涼氣氛來襯托渲染蜀道之艱險:古木荒涼、鳥聲淒切,將自然界渲染上了旅愁;還具體描繪了行人眼中的蜀道等等。可以說李白的想像力是驚人的,超越時空的限制,不受任何約束。大家想一下,他雖有漫遊天下的生活深厚根底,但如果不發揮高度的想像,不揮灑誇張的筆墨,《蜀道難》決不會如此動人心魄,成為千古不朽的浪漫主義傑作。據元和略陽縣誌記載,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雨,行者屢逢泥淖,所以稱青泥嶺。李白對青泥嶺的高峻難行或許有所了解,於是吟出“青泥何盤盤” “百步九折縈岩巒”的詩句,寫青泥嶺是那樣的盤鏇曲折,山路繞著山崖不停地打轉。作者出於想像的精彩描寫,誇張而不失真,典型地再現了山路之險和山行之難。
在抒發旅愁的時候,詩人寫到:“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這裡古木參天,氣象森嚴,鳥聲悽厲,迴蕩其間。豐富的想像,精心的構思,把人們引入一個悲涼、慘澹的藝術境界。“雄飛雌從”的設計,更使羈旅者勾起思念親人的愁緒。這樣生動的藝術效果,若不是作者在馳騁他那奇幻而又細緻的想像之後落筆,是很難產生的。
再看作者是怎樣描寫蜀道上奇險壯觀的景象吧!“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在詩人如椽大筆之下,連綿的山峰,幾乎頂天而立;枯老的蒼松倒掛在懸崖絕壁之間,飛泄的瀑流爭相吼叫,砯崖擊石發出震撼千山萬壑雷鳴般的聲響。這裡既有群峰屹立的雄偉壯闊景象,又有枯松倒掛的特寫鏡頭,既有充滿詩情畫意的近景,又有令人觸目驚心的動態。“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兩句,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不得不嘆服作者的想像力和描寫的本領。
李白善於誇張。他的誇張與眾不同處,往往是將事物誇張到極度,並且動轍用“千”“萬”等數詞來形容、裝飾,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朝如青絲暮成雪”、“白髮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輕舟已過萬重山”等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是典型的。《蜀道難》的誇張也到了無以復加、登峰造極的地步。古人常以絕對辦不到的事比喻成比登天還難,而詩里卻極力誇張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除此恐怕沒什麼更誇張的寫法了。“捫參歷井仰脅息” ,也是絕妙的誇張之筆。“捫”“歷”兩個動詞的連用,顯出友人出沒在星宿之間,那山之高就不言而自明了。“危嘍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個描寫與《蜀道難》有異曲同工之妙。“連峰去天不盈尺”比後世民謠“離天三尺三”的說法更具誇張性。“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也以猿鶴面對高峻的山崖無可奈何的誇張描寫,反襯行路之人陷入困境。詩人還把神話傳說引入詩中,給這篇浪漫主義詩作增添了光怪陸離的色彩,“蠶叢及魚鳧”的傳說,形容歷史悠久,突出了蜀地自成一國與世隔絕的豐功偉績。“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等詩句,活畫出他們窮凶極惡,殘害生靈的猙獰面目,極寫環境的惡劣。
作者通過神話描寫,既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征服大自然的極度艱難,又給“危途難行”的主題作了極精彩的渲染。“六龍回日”的神話以極寫山勢之高峻。按理六龍駕著太陽神坐的車子應通行無阻,可它也竟然被蜀道上的險山擋住了,太陽神也不得不轉駕回宮,那行路人就更不要說了。“子規啼月夜”這是暗用蜀王杜宇的傳說,給山行的描寫籠罩上悽厲愁絕的氣氛。傳說子規的啼叫聲,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那作者勸阻友人的用意已暗含在鳥鳴聲中了。這實在是奇妙生動、令人拍案叫絕的寫法。
這種罕見的奇特體調的形成,自然得力於那種令人難以比美的超凡絕倫的想像了。詩人的想像,出入古今,馳騁上下,從古到今,從天上到地下,所有的想像與誇張都臨近或超越了事物性質的極限,基本是超現實的。因此形成的意象,一個接一個的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在想像、誇張之中又往往加上詩人的感嘆、驚呼、反問,這不僅充分顯現了蜀道山川雄奇險峭的氣勢,而且表現著詩人激情的跌宕,從中可感受到詩人靈魂的飛動和落落大方自由的胸襟氣度。正是這種鮮明強烈的主觀性,才使得“蜀道”這一客觀對象深深地印入讀者心中,而難以忘懷。
三、語言風格自由奔放,深深打上了作者特有的印跡。
豪放不羈的李白,在選擇詩歌題材時,往往從個性出發,喜歡並善長樂府古詩,格律詩寫的很少。樂府詩形式比較自由,不大受格律限制,最適合於李白表現他那豐富的想像,抒發熱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因此李白的古詩,如《子夜吳歌》、《行路難》、《將進酒》等都很有名,而像《登金陵鳳凰台》那樣膾炙人口的作品並不多。初唐以來樂府詩的形式,一般都是七言古體,而李白卻雜糅了三、四、五言等句式,甚至運用了散文的句法,頗具創意。由此可見,思想的解放與形式的自由是有著十分緊密的關係的。《蜀道難》以七言為主,長短句交替使用,從三言到十一言不等,顯得靈活自如。大量詩句的散文化,體現出李白熱情奔放不受拘束的特色。以開頭為例,“噫吁嚱……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12句中,有5種句式:3、4、4、5、5、5、7、7、7、7、7、9,隨著字數的遞增,句子由短促強烈的感嘆,過渡到較為舒緩的陳述。
描寫蜀道行走之難的詩句,一般是七言,多至九言,還有十一言的。長句適合描寫較為細緻的景象和抒發較為複雜的情感。
而詩的最後部分,則多用四字或五字的短句。簡短、峻峭的句式,有力地反映出了蜀地自然環境和政治形勢的險惡,反覆為友人敲響了一陣又一陣短促而震耳的警鐘。
這首詩用韻也打破了齊梁舊說,即一韻到底的格式,而是竭盡變化之能勢,用“an”韻的,基本在詩的前半部分,如“天”、“”、“”、“連”。詩的後半部分,用韻變化較大。“yi”韻的,如“尺”、“壁”;“ai”韻的,如“開”、“豺”;“a”韻的“家”。用韻的變化,與後半部分寫環境的險惡、政治形勢的動盪有關係,也體現出詩人變化不定的和緊張的情緒。總之,巧妙的用韻,使這首詩在描繪客觀情狀和傳達主觀情緒上,顯得活潑自如,毫無呆板之感。
對聲調的安排,也與表達內容相稱。如“愁 平 山”連用三個平聲,空谷傳響,盪人心魄,極寫蜀道令人可畏,氣氛感傷悲涼。“捫 參 歷 井 仰 脅息” 連用五個仄聲,形象地反映出行進在極高的山路上那種高度緊張跼促的心理。巧妙地選擇聲調,以便跟所抒寫的情感相稱,這充分顯示出李白深厚的藝術功力。
關於這首詩的基調問題。該詩極寫蜀道之艱難,環境之險惡,寫得好不容易流於低調。但李白胸襟開闊,落筆氣勢雄偉,寫出了祖國山川的美好,表現出蓬勃振奮的精神面貌,因此絲毫不顯得哀惋纏綿,而是一唱三嘆,有濃烈的韻味,震撼著讀者的心。後人有模仿寫《蜀道難》的。像“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樣的佳句,至今為人們所傳誦。這說明了這篇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它的生命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