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花盪》[小說]

《蘆花盪》[小說]
《蘆花盪》[小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在抗戰的冀中平原上,孫犁到處看到一種無形的力量,為這裡的人民的英雄行為所感動,因而寫下了像《蘆花盪》這樣美麗而感人的作品。

基本信息

寫作背景

《蘆花盪》《蘆花盪》

《蘆花盪》創作於1944年。由於作者在冀中平原一帶生活了很長時間,所以他對這裡的生活,尤其是這裡的人民抗擊日寇侵略的鬥爭生活非常熟悉。在抗戰的冀中平原上,孫犁到處看到一種無形的力量,為這裡的人民的英雄行為所感動,因而寫下了像《蘆花盪》這樣美麗而感人的作品

《蘆花盪》發表後,在文學藝術界影響很大;有許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寫作技巧,並在藝術實踐中體現其風格,不久便形成了一個文學流派。這個流派被評論界稱為“荷花澱派”。其代表作家有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澱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情節生動,語言清新、樸素,富有節奏感,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有“詩體小說”之稱。

孫犁簡介

孫犁1913年出生於河北省安平縣,中學畢業後曾任國小教員。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鬥爭,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冀中抗戰學院、華北聯合大學、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教員和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晉察冀邊區文聯編輯。1949年後,在天津日報社工作,歷任副刊科副科長、編委、顧問,長期主持天津日報文藝副刊編輯工作,創辦並主持了天津日報《文藝周刊》。並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顧問,中國文聯名譽委員、委員,天津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等職。
孫犁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說《荷花澱》,該小說後收入中學課本,在一代又一代讀者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他從事文學創作75年,著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村歌》,文學評論集《文學短論》等,另有《孫犁文集》正續編8冊和《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澤集》、《遠道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如雲集》、《曲終集》10種散文集傳世。孫犁是中國解放區文藝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眾多經典性的作品,描繪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一幅幅壯麗、清新的文學畫圖。全國解放後,孫犁文學創作繼續取得長足的進展,成為新中國文學史上極負盛名的作家,被認為是著名文學流派“荷花澱派”的創立者。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孫犁“衰年變法”,文學創作迎來了第二個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湛,文體的創新,藝術風格的鮮明和爐火純青,在國內外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作品節選

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裡,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裡,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裡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敵人監視著葦塘。他們提防有人給葦塘里的人送來柴米,也提防裡面的隊伍會跑了出去。我們的隊伍還沒有退卻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隻小船從葦塘里撐出來,在淀里,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半夜以後,小船又飄回來,船艙里裝滿了柴米油鹽,有時還帶來一兩個從遠方趕來的幹部。
撐船的是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船是一隻尖尖的小船。老頭子只穿一條渡鈉憑啥炭悖駒詿舶蛻希擲錟米乓桓窀蕁?/SPAN>
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乾黑的臉,短短的花白鬍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很少見到這樣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頭子每天夜裡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範圍廣得很:里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幹部;而且不帶一枝槍。他對葦塘里的負責同志說: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
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每天夜裡,在敵人緊緊封鎖的水面上,就像一個沒事人,他按照早出晚歸捕魚撒網那股悠閒的心情撐著船,編算著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的事情。
因為他,敵人的願望就沒有達到。
每到傍晚,葦塘里的歌聲還是那么響,不像是餓肚子的人們唱的;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還是從葦塘里飄出來。敵人發了愁。
一天夜裡,老頭子從東邊很遠的地方回來。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老頭子載了兩個女孩子回來。孩子們在炮火里滾了一個多月,都發著瘧子,昨天跑到這裡來找隊伍,想在葦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針。
老頭子很喜歡這兩個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把她們接上船,老頭子就叫她們睡一覺,他說:什麼事也沒有了,安心睡一覺吧,到葦塘里,咱們還有大米和魚吃。
孩子們在炮火里一直沒安靜過,神經緊張得很。一點輕微的聲音,閉上的眼就又睜開了。現在又是到了這么一個新鮮的地方,有水有船,盪悠悠的,夜晚的風吹得長期發燒的臉也清爽多了,就更睡不著。
眼前的環境好像是一個夢。在敵人的炮火里打滾,在高粱地里淋著雨過夜,一晚上不知道要過幾條汽車路,爬幾道溝。發高燒和打寒噤②的時候,孩子們也沒停下來。一心想:找隊伍去呀,找到隊伍就好了!
這是冀中區的女孩子們,大的不過十五,小的才十三。她們在家鄉的道路上行軍,眼望著天邊的北斗。她們看著初夏的小麥黃梢,看著中秋的高粱曬米。雁在她們的頭頂往南飛去,不久又向北飛來。她們長大成人了......

意義與影響

《蘆花盪》主人公,那位“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乾黑的臉,短短的花白鬍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很少見到這樣尖銳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老頭子天天夜裡在水淀出進,他的工作範圍廣得很:里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幹部;而且不帶一支槍。他對蘆塘里的負責同道說: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然而,他所護送的兩名小女孩中的一個卻在他護送下遭到日本鬼子的槍擊受傷。老頭子想,“自己平日夸下口,這次帶著掛花的人進往,怎么張嘴說話?這老臉呀!他叫著大菱說:‘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於是才發生了老頭子運用“水上的能耐”狠狠打擊日本鬼子,大快人心的生動場景。水生和他的戰友們,以及他們的女人們,那種火一樣的抗日熱情,那種堅強的民族凝聚力;《蘆花盪》主人公人老志不衰,那種高昂的抗日***、對民族的赤膽忠心、對敵人的恨和對人民的愛,使人看到了一個組織嚴密、意氣風發、不屈不撓、克服重重困難的抗日游擊隊的英雄群體。淪陷區軍民,面對敵人盡對的軍事上風,在黨的領導下,不畏強暴,不怕犧牲,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形勢是何等的嚴重?然而,他們卻是那樣的樂觀,那樣的自信!
孫犁詩一般的散文體小說,當年對堅持敵後抗日鬥爭的人民產生過巨大的鼓舞。而今想來,決定戰爭勝敗的,兵力的強弱、武器的優劣,只是暫時的因素;而民心的向背,人民民眾的參與才是最後的決定性因素!毛澤東同道說過:“民眾是真正的英雄。”認真讀一讀孫犁的小說,便會領悟到這句話的真諦。

作品淺析

整體把握

1.感知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現在他愛國抗日的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上。老頭子將近六十歲了,“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按說應該在後方安度晚年,他卻像青壯年一樣,充滿活力,無所畏懼,在敵人嚴密封鎖下,出沒葦塘,成為一名貢獻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員。“那曬得乾黑的臉,短短的花白鬍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這是一個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的愛國熱情是如此高漲,“你什麼也靠給我”,是他的豪言壯語,為民族抗戰他甘願盡心竭力,而且充滿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幹部,在敵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個沒事人”,心情悠閒,“編算著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的事情”。這不僅因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環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為他具有英雄氣概,藐視敵人,無所畏懼。老頭子能夠衝破敵人的封鎖,對於葦塘裡面的隊伍堅持鬥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還表現在他具有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上。對鄉土,對同胞,對抗日隊伍,他是如此深情,對日寇則滿懷仇恨。老頭子那么喜愛兩個孩子,這是他對同胞的感情。他對大菱說:“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愛得深切熱烈,恨得咬牙切齒,血債要用血來還,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來償還。在老頭子的意識中,咱中國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對鄉土充滿感情,對侵略者充滿仇恨。

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還表現在他的過於自信自尊上。他自信萬無一失,這一次女孩子受了傷,他就覺得“丟人現眼”“沒臉見人”。這樣的要臉面,正包含一種非常強烈的責任心,他對自己要求之嚴,近於苛刻,偶有過失,他就痛苦得萬箭穿心,愧疚得無地自容。

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還表現在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為。老頭子用竹篙痛砸十幾個鬼子的腦袋,是用了計謀的。他早在枯木樁子上繫上了一隻只鋒利的鉤子,船頭上放了一大捆新鮮的蓮蓬,引誘鬼子進入枯木樁子的水區,讓鉤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動彈不得,束手挨打,張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個個成了被綁的困獸。

2.深入一層,可以感知,中國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這篇小說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還讓我們看到英雄少年的風貌,還讓我們想到葦塘里堅持抗戰的隊伍。從葦塘的歌聲可以想見他們不怕艱險,豪邁樂觀,鬥志昂揚。讀這篇小說,可以感受到,在敵後抗日根據地,男女老少都發動起來了。英雄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3.富有特色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這篇小說的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都很有特色。人物形象鮮明,很有點傳奇色彩,如文章開頭部分先寫環境的險惡,再寫老頭子的業績,文章結尾部分先把老頭子的決心寫成難以置信的“大話”,再寫他出奇制勝的英雄行為。倔強的個性,奇崛的情節,富有傳奇的情趣。

環境描寫富有詩情畫意,充滿水鄉的氣息,雅致雋永。

兩件具體故事:

前一天晚上:老頭子送大菱和二菱進葦塘失利。

第二天中午:老頭子憑水上功夫為大菱報仇。

問題研究

1.人物性格難點探究:怎樣理解“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一句中“過於”二字?

“過於”有非常的意思,老頭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強。另一方面,確實有過頭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傷,跟他過於自信、不夠謹慎是有關係的。小女孩子洗臉,大女孩子還警惕一些,老頭子卻說“不怕,洗一洗吧”,洗臉有響聲。老頭子以為小火輪上的探照燈照不見他們,事實上探照燈把兩個女孩子的臉照得雪白。這些都是他過於自信以致有點麻痹的表現。

“過於自信和自尊”,是老頭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與過,都由此生髮。

2.人物描寫藝術探究:這篇小說怎樣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

作者用強烈的反差來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一方面寫條件,敵人的監視封鎖非常嚴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體非常乾瘦,而且不帶一枝槍。另一方面,寫老英雄的精神與業績。精神,是那么悠閒自得,異常自信;業績,是使敵人的封鎖全然落空,保證了葦塘里的隊伍得到充足的給養。兩個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顯得非常了不起,富有傳奇色彩。

課文著重寫一場“英雄的行為”,更有點傳奇色彩。作者主要用兩個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懷疑來反襯。這裡有一段對話描寫,老頭子說“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後來又說“等到天明,你們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卻一再表示懷疑,先是沒有答話,以為老頭子不過發發狠,說說罷了,再用小女孩的話表懷疑:“你這么大年紀了,還能打仗?”寫懷疑有襯托作用,顯出了老頭子英雄行為之奇。

再是在敘述過程中只寫其然,不寫其所以然,讓讀者回味其所以然,使傳奇色彩顯得更為濃郁。老英雄是設好圈套讓鬼子往裡鑽。他事先系好了鉤子,又想出用蓮蓬引誘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動規律。作者不寫這些,只從鬼子洗澡寫起,寫老頭子船上放著一大捆蓮蓬,只顧剝著蓮蓬吃,也不寫他的用意,寫小船衝著鬼子這裡來,又轉了一個圓圈回去,也不寫老頭子的船為什麼這樣划來划去,其實是誘使鬼子進入圈套,這層意思要回味起來才能明白。進了有木樁的水域,先不說樁子上有無數鉤子,只寫小船繞著鬼子轉,鬼子們像是玩著捉迷藏,下面才寫鬼子這么亂轉,一個個都被鉤子咬住了。待到明白過來,越回味越感覺這場英雄行為富有傳奇色彩。一個乾瘦的老頭,手無寸鐵,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幾個鬼子於掌股之間,置他們於死地,真可以說是一位傳奇式的英雄。

3.第一段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點明環境氣氛,突出環境險惡,交代背景,為後文描寫人的行為做鋪墊。更突出了老頭子的英雄行為。

4.怎樣理解“在淀里,像一片葦葉,直奔著東南去了。”

運用比喻手法,將小船比作一片葦葉,突出小船輕快的特點,老頭子撐船技術的嫻熟和行蹤神出鬼沒。

5.“葦子還是那么狠狠的往天上鑽”理解

努力長高的葦子生動的展現了在殘酷的戰爭年代裡,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頑強生存的姿態。象徵的白洋淀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狠狠"表現了抗日軍民對日寇的仇恨。"鑽"表現了抗日軍民的堅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6.3、4段肖像描寫作用?

有外貌描寫和服飾描寫,寫出了老頭子精明強幹、敏銳機智,英勇果敢,有自信自尊的特點。

7.“老頭子就叫他們睡一覺……咱們還有大米和魚吃。”賞析。

一方面體現了老頭子的孩子們的喜愛和安慰。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老頭子自信的特點。

8.賞析“眼前的環境好像是一個夢”

把眼前的環境比做一個夢,形象生動的表達了孩子們歷經千辛萬苦找到部隊後的驚喜、激動的心情。

9.賞析“她們在家鄉的道路上新軍……長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們的成長描寫的有韻味。莊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飛北回詩意盎然的暗喻著時光的流逝。“北斗”既是天上的北斗,也是一種暗喻:黨的光輝的指引。

10、14段“趴”等一系列動詞體現?

充分說明了兩股女孩有炮火中的緊張環境來到這個美麗的地方輕鬆愉悅的心理。

11."俊"體現?

樸實,清新的泥土氣息,體現了老頭子的身份。

12.老頭子的信心來自?

對環境的熟悉,高超的水上功夫,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

13.26段動詞作用?

老頭子反應靈敏,對地東正經驗豐富。

14.38段景物描寫作用?

烘托老頭子因女孩受傷而自責,沉痛的心理。颯颯的風響正像老頭子不平靜的心。

15.39段語言描寫作用?

未能圓滿完成任務,向部隊的保證落了空,沒臉見部隊。與“過於自尊自信”相照應。

16.“連珠箭”體現?

比喻。老頭子內疚,痛苦的心理。感到恥辱和無地自容。

17.47段心理描寫作用?
為能圓滿完成任務而懊悔,內疚,自責的心理,表現了對小姐妹的愛護和對敵人的痛恨,為下文向敵人復仇奠定基礎。

18.“頑固的老玉米”賞析。

形象生動的描寫了老頭子對敵人無比的狠,他要讓敵人長足血債,“砸”“頑固的老玉米”也體現了作者鮮明的態度,感情色彩鮮明。

19.老頭子不帶槍,是不是魯莽?

不是。因為他有對人民的愛和對敵人的恨,憑著對白洋淀的熟悉,高超的水上技藝,對敵鬥爭的力氣——船槳,魚鉤,使他在鬥爭中遊刃有餘,這是處於高度的自信。

作品主題

這是一篇詩情畫意扣人心弦的小說。小說主要描寫了一個老英雄,還讓我們看到英雄少年的風貌,還讓我們想到葦塘里堅持抗戰的隊伍。從葦塘的歌聲可以想見他們不怕艱險,豪邁樂觀,鬥志昂揚。讀這篇小說,可以感受到,在敵後抗日根據地,男女老少都發動起來了。英雄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抗日戰爭必勝。

讀後感

蘆花盪本不缺少優美的風月,但戰爭讓人們忘記了注視身邊的美景。《蘆花盪》用輕巧的筆勾勒著清新的戰爭生活,淡化戰爭,製造輕鬆。這篇文章也確實讓人們看到了另一種戰爭畫面,改變了人們傳統的對戰爭的印象,讓人們有了另一種戰爭感受。這也就是孫梨要做的,而他也確實做得很好。

故事發生在抗戰的歲月里,當然少不了戰爭的痕跡。只不過作者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了蘆花盪的“景”上,寫出了景的詩意,創造了詩意的心靈。

文章開頭就以天上的星星驅趕著陰森的黑暗。“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裡,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浸”字透出了嫩、柔、潤,而且要“滴落下來”,看在眼中怎捨得離開她,頓生愛憐之情。這是怎樣的一個蘆花盪,牽動著每一個飽受戰爭折磨的心,讓痛苦也隨著天上的星滴落去,隨著盪里的水靜下去。這只是開始,還有“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彎彎下垂的月亮”帶著俏皮可愛之感,月本就有情,在這一片水天中似一個微笑的臉掛在天空,讓人們在苦悶中找尋到了快樂,有童真,有幸福,這月下的人仰著的臉也應是笑的。“浮”字寫出了輕盈、縹緲。水天都在這星月下朦朧起來,仿佛帶著人們進入了夢境。悠悠的蘆花盪,變幻出詩意的神情,讓人們忘記了這就是戰場,忘記了昨日的激戰,忘記了身心的痛。

這就是戰場上的畫境,是蘆花盪醉人的美景。孫梨用詩意的自然景色賦予了戰爭另一種氛圍。作為故事,孫梨更用詩意的生活淡化著戰爭,製造溫馨甜美的漁家氣氛。

一老二小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選材的特定人物。一條小船編織出了一個個輕鬆優美的生活圖景。

月夜行船:“一隻小船從葦塘里撐出來,在淀里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半夜以後,小船又飄回來……”最能營造詩情畫意的莫過於小船,月色、清波、蘆花、一葉小舟、一個“漁人”,營造出一個寧靜清幽的月夜圖景。“飄”字寫出了小船行駛的輕鬆、歡快。似有微風浮過葦塘,一片葦葉隨風飄過水上,飄在清幽的月夜,仿佛能聽到船槳輕快的擊水聲,老頭子帶著“早出晚歸捕魚撒網那股悠閒的心情”,一槳一槳地向讀者傳遞著熱愛生活的喜悅之情。

歌幽米香:“葦塘里的歌聲還是那么響,不像是餓肚子的人們唱的;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還是從葦塘里飄出來。”響亮的歌聲打破夜的寂靜,把堅強樂觀的精神送到蘆花盪的每個角落。稻香撲鼻,魚香入口,夾起雪白的米飯,咽下可口的佳肴,這不就是溫馨與幸福的生活嗎?唱起甜美的歌,談著日裡的收穫,一口飯一聲笑,輕鬆之情帶走了戰爭的焦慮與身心的疲憊,在殘酷的環境裡製造了家的溫馨。

嬉水笑談:“小女孩子趴在船邊,用兩隻小手淘著水玩。發燒的手浸在清涼的水裡很舒服,她隨手就舀了一把潑在臉上……她痛痛快快地洗起來,連那短短的頭髮。”此處連用動詞“趴”“淘”“浸”“舀”“潑”極形象地寫出了小女孩天真活潑的特點。在深夜日軍的眼皮下接兩個女孩的行為是十分危險的,但在小女孩的心裡蘆花盪儼然成了釋放長久苦悶的樂園,從她的動作上看不到緊張,看不到戰爭的影子,有的是玩耍的快樂,對蘆花盪的喜愛。“小女孩子抬起頭來,望一望老頭子,笑著說:洗一洗就精神了!老頭子說: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個孩子呀!”神情是笑的,話語是親切的,“吧”字讓語氣更柔和;心靈是美的,在此時作者沒有將讀者的注意力轉到如何躲過日軍的眼睛這一重要事情,而是用欣賞的目光注視著船上的女孩,“多么俊”寫出了女孩的美,也寫出了老頭子心靈的美。此情此景讓我們想到了幸福甜美的生活。這是戰爭嗎?我們定然會有這樣的疑問,孫犁用他特有的敘事藝術告訴每個讀者,戰爭也可以用清新的語言來講述,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也有女孩的天真,老人的悠閒,這應是緩解戰爭緊張氣氛的良藥。

剝蓬斗敵:“一團白綢子樣的水鳥,也躲開鬼子望北飛去,落到大荷葉下面歇涼去了。”這就是老頭子準備與敵人戰鬥前的環境。“白綢子”寫出了鳥的潔白與輕盈,“歇涼”是方言,有如炎熱的午後幾個農人悠閒地搖著蒲扇在樹下乘涼。自在愉快之情在蘆花盪上升起。“有一篙沒一篙地撐著,兩隻手卻忙著剝那又肥又大的蓮蓬,一個個投進嘴裡去。”整句體現了老人的鎮定自若。“有一篙沒一篙”寫出了悠閒之狀,“忙著剝”寫出了大勇與大智,去殺敵而目中無敵。“忙”寫出了老人貪吃之情,“又肥又大的蓮蓬”帶著喜悅與滿足,“投”是愉快的吃狀。老頭子用鎮定自信的行為帶給讀者輕鬆的生活氣氛。

在斗敵中,“只一篙,小船溜溜轉了一個圓圈,又回去了。”“老頭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風一樣繞著鬼子們轉。”兩句在寫出高超的駕船技術的同時,帶有一種戲耍。“溜溜”“旋風”帶有一份快樂。“蓮蓬的清香,在他們的鼻子尖上掃過。”這是戰鬥嗎?簡直是嬉戲。沒有喊殺,沒有拚死一搏,有的是“清香”入鼻,有的是“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的美景。作者賦予戰鬥以詩意,用香、色、形編織抗日戰鬥中的蘆花盪。

此外作者對於戰鬥中無法迴避的殘酷事實,也巧妙地進行淡化描寫。在護送兩個女孩時,大女孩負傷了,作者用“一股熱熱的東西”“掛花”有意迴避鮮血。在與鬼子打鬥中,用“敲打頑固的老玉米”發泄心中對敵人的恨。

《蘆花盪》是孫犁的代表作,更是描寫戰爭史的一篇傑作。它以獨特的視角、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給了讀者全新的抗日感受,用美麗的心靈描寫了美麗獨特的蘆花盪,給了讀者一個美的心靈體驗。全文充滿香氣:米香、魚香、荷花香、蓮蓬香;編織著蘆花盪的斑斕色彩:朦朧的星、皎潔的月色、紅日、白清的淀水、白綢子的水鳥、碧綠的荷花藍天、紫色的蘆花。這是美麗的家園,這份美麗應該屬於蘆花盪的人民,屬於中國人,是誰也無法剝奪去的,這份美麗帶著對敵人的憎恨,帶著對革命人民的歌頌。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戰爭中的中國人是多么的樂觀,中國人讓殘酷的戰爭多了智慧與幽默。中國人不喜歡戰爭,悲苦對於中國人來說太平常了,於是中國文人就用喜劇來解讀悲劇。孫犁與《蘆花盪》與戰爭是那個時代留給我們的特殊記憶。

寫作方法

景物描寫

《蘆花盪》的景物描寫,處處與戰爭環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諧,不僅渲染了故事的氣氛,也給作品增添了一種戰鬥的詩情畫意,構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小說一開頭,就有一段精妙的景物描寫:

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裡,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裡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敵人”“炮樓”點明了環境的氣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裡”,像“要滴落下來的樣子”,渲染了淀水的晶瑩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裡,隨著微風的輕拂激起層層漣漪,使得星星也閃爍不定起來,因而給人以美好的幻覺。這是多么優美的自然環境呀!然而,敵人侵占著我們的大片國土,在這美麗的葦塘四周,敵人的炮樓林立,封鎖和監視著這片革命根據地。白天,這裡一片死寂,連水鳥也躲到窩裡,只有到深夜,才能聽到它們“飛動和唱歌的聲音”。字裡行間,流露出多么鮮明的愛憎情感!接下來,寫“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鑽”,把白洋淀人民那種在殘酷的戰爭環境裡頑強生存的姿態烘託了出來,充滿了意志和力量。這段景物描寫很富於生活實感。這讓我們不由得想到了《荷花澱》中的景物描寫:“那一望無邊擠得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一樣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融情入景,寄寓著作者深沉的情懷。

小說結尾部分有一段關於蘆花的描寫:

他狠狠地敲打,向著葦塘望了一眼。在那裡,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散。

這段描寫,表面上看,似乎離開了具體的鬥爭環境,不過,細心的讀者會注意到,這是老人戰勝鬼子後產生的心理感受。在輕鬆、愉快的老人眼中,鮮嫩的蘆花自然會顯得格外的美。

從這兩段景物描寫可以看出,戰爭在孫犁筆下,已褪去了它那猙獰的面目,有濃濃的詩情畫意。這是作者內在氣質的集中表現。

小說寫兩個女孩在革命隊伍里逐漸成長的過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繪:

這是冀中區的女孩子們,大的不過十五,小的才十三。她們在家鄉的道路上行軍,眼望著天邊的北斗。她們看著初夏的小麥黃梢,看著中秋的高粱曬米。雁在她們的頭頂往南飛去,不久又向北飛來。她們長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們的逐漸成長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韻味。莊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飛北回,詩意盎然地暗喻著時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於“眼望著天邊的北斗”,所以永遠不會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實在的景物,因為是在敵人的封鎖下,所以多半是夜行軍,但同時,它又是一種暗喻:黨的光輝的指引。

至於小說結尾部分的那段關於蘆花的描寫,表面上看來,似乎離開了具體的鬥爭環境——那一場跟敵人進行的殊死戰鬥,其實不然,細心的讀者會注意到,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掛上了鉤子的鬼子們的腦袋,把他們致於死地時,“向著葦塘望了一眼”所產生的感受。俗話說“景隨情移”,解恨的戰鬥必然會在內心萌發出一種輕鬆、愉快的情緒,此情此境,鮮嫩的蘆花在老人的眼裡,自然會顯得格外的美麗了。

從這篇小說的景物描寫可看出,孫犁筆下的景物,不單純是一種點綴品,而是蘊含了深遠的寄寓在內的。在他的小說里,景物描寫起到了點染環境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抒情韻味的作用,因而,它們決不是幾顆游離的珍珠,而是作品內在氣質的結晶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