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密齋醫學全書》

萬密齋醫學全書 內容簡介

萬全(號密齋,1499~1582),湖北羅田人,是我國明代著名醫家,
以擅長治療兒科、婦科、痘疹病症著稱於世。其所著《萬密齋醫學全
書》對臨床醫學具有較高參考價值,內容除兒、婦、內科常見病證辨治
以外,也包括對《傷寒論》等經典著作的研究及養生保健、優生優育等
方面的論述。子目名稱為:《養生四要》《保命歌括》《傷寒摘錦》《廣嗣
紀要》《萬氏女科》《片玉心書《育嬰家秘》幼科發揮》《片玉痘疹》
《痘疹心法》共10種,108卷。
原書無標點,經歷代刊刻頗多訛誤,此次印行以萬全五世孫萬達刻
本為底本,詳加校注。書末附“萬密齋醫學學術思想研究”,論述其生
平、著作及兒科、婦科、傷寒、溫病、養生等方面的學術思想。此書可
供廣大醫務人員及中醫愛好者閱讀。
片斷:

子,只見火焰起來,收煞不住。乃學古人
投豆之法,以黑白二豆分善惡。不問子後
午前,但無事便靜坐一時,只是心下不得
清靜涼快。卻又將一件事,或解悟經義,
或思索詩文,把這心來拘束,才得少定。
畢竟繫著於物,不能脫灑。到今十年,稍
覺得心下涼快一二分,雖不拘束他,自是
收煞得住。
有一方士嘗教人以打坐法,坐定以目
觀臍,似一團規,霎時規中現出景象,如
春光明媚,以鼻徐徐吸之,舌齶咽之,下
於重樓,直下丹田,如一輪紅日出北海,
曆尾閭,循脊直上泥丸,自然神清氣爽。
此法子,亦是守中,做得熟時,也有受
用。但道無存,相存相是,妄無作為,作
為是惟據其存想景象出入升降,如夢如
幻,不特動其心,反把心來沒死了。
學長生者,皆自調息,為人道之門。
命門者,息之根本也;脈者,息之橐僉
也;口鼻者,息之門戶也;心者,息之主
也。有呼吸之息,有流動之息,有止息之
息,而皆統於腎焉。動則息出乎脈,靜則
息人於腎,一動一靜,心實主之。智者動
靜皆調,昧者只調其靜,至於動,息則亂
矣。故曰: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
動其心。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夫健者,陽之德也。乾為天,純陽之精,
至大至剛,故一日一夜,行三百六十五
度,二百三十五分,強其可見者,日月之
差分。四時之行,萬物之生長收藏,如環
無端,未嘗一息之停。君子體之自強,以
致其剛大之氣,終日乾乾夕陽①,若與天
同運。一夕尚存,此志不宜少懈。詩曰: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
天也,於乎顯文王之德之純,純亦不
已。純亦不已者,緝熙敬止②。
《易》曰:“何思何慮。”《書》曰:思
作睿。君子非不思也,思無邪,思無�荊�
故能至於睿,此緝熙敬止之功也。不識不
知,順帝之則,文王之德之純也。佛家善
知識者,預知舍宇。只緣此心不妄動,養
得心之本體,虛靈不昧,自然明睿,所照
無所障礙。
今人靜坐,正一件吃緊處,只怕外若
靜而中未免攪擾者。六祖盧能既參五祖③
受衣缽,卻又去從獵者逐獸,正是吃緊為
人處,外若攪擾,其中卻靜。嘗聞南嶽,
昔有住山僧,每夜必秉燭造檀林,眾僧打
坐者數百人,必拈竹篦痛��之,或袖中出
餅果置其前,蓋有以窺其中之靜不靜,而
為之懲勸也。人能嘗自懲勸,則能自靜。
故曰:心為嚴師。
《素問》道經曰:至真之要,在乎天
玄。天玄者,先天太玄之真息,渾淪淵
然,何思何為。形既生矣,神發智矣,天
玄之息泄矣。人能忘嗜欲,定喜怒,一念
不動,如在母腹之時,凝神以養其氣,閉
氣以固其精,使精氣自結,名曰聖胎。天
玄之息,自歸其間。故曰:還元至真之也。
人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日一夜凡百
刻,計一萬三千五百息。人身之脈,共八
百一十丈,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
寸,一息共行六寸,一日一夜五十周於
身。自子初刻,至巳終刻,行陽二十五
度;自午初刻,至亥終刻,行陰二十五
度。此自然流動之息,與天地同運者也。
故養生者,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每刻至
一百三十五息。
息者氣也,人物之生,莫不有竅為之
出入也。惟口鼻之氣,有出有人,人皆知
之,若目之氣泄於視,耳之氣泄於聽,前
後二陰之氣泄於便溺,玄府之氣泄於沛
空,人則不知也。故儉其視聽,節其飲
食,避其風寒,此調氣之要也,豈特調其
呼吸而已哉。
善養生者,必知養氣。能養氣者,可
以長生。故調氣者,順其氣也,服其氣
者,納其氣也,伏其氣者,閉其氣也,皆
日養氣。
今人服氣者則不然,乃取童男童女,
呵其氣而咽之,此甚可嘆。殊不知天地之
氣,從鼻而入,水谷之氣,從口而入。利
則養人,乖則害人。此等服氣之法,乃是
一團濁氣,其養人乎?其害人乎?可以自
喻矣。
養生之訣云:調息要調真息。真息
者,胎息也。兒在胎中,無吸無呼,氣自
轉運。養生者,呼吸綿綿,如兒在胎之
時,故曰胎息。
人之空竅,元氣之門戶也。塞其竅則
病,閉其竅則死。凡胎生卵生者,初在胎
谷中,空竅閉塞,何以不死?曰:緣這團
真氣,伏藏於中,長養形髓,空竅未開不
泄,及其生也,啼①聲一發,則真氣泄
而百竅開矣。
人之真氣,伏藏於命門之中,即火
也。聽命於心,以行君火之令。故主安則
捍吸與天同運,不失其常。主危則相火衰
息,逆責而死至矣。故曰:
南山猛虎一聲雷,撼動乾坤橐簽開,
驚起老龍眠不得,轟騰直上九天來。
方士教人,行打坐調息工夫,子前進
陽火,午後退陰符,卯酉為沐浴,則不
行。此不知天地之化,陰陽之理,惑於傍
門之教,以偽亂其真也。入藥鏡云:一日
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何曾分子午卯
酉也。《悟真篇》云:莫向天邊尋子午,
身中自有一陽生。則一念動處,便是活子
時,何必夜半後為子時耶。動處便是陽
火,意動過後便是陰符。陰陽者,動靜之
謂,時行則行,進陽火也,時止則止,退
陰符也。然所謂進退者,即一時事,祖師
不肯說破與人,要人自悟。我今妄猜云:
陰陽者,善惡之謂也。一念之善,此陽火
發也,即其所發而推廣之,謂之陽火。一
念之惡,此陰符動也,即其方動而屏去
之,謂之退陰符。陽火常進,則所存皆
善,日進於高明,便是遷仙道。陰符不
退,則所存皆惡,日隱於污下,便是人鬼
道。卯酉為沐浴,卯者,陽之中也,酉
者,陰之中也,教人用工無太過,無不
及,至於中而止。日中則亥,月盈則虧,
古人養生,亦以日月沐浴之謂也。
目者,神之舍也,目宜常瞑,瞑則不
昏。發者,血之餘也,發宜常櫛,櫛則不
結。齒者,骨之標也,齒宜數叩,叩則不
齲。津者,心之液也,津宜常咽,咽則不
燥。背者,五臟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則
肺臟不傷。胃者,谷之倉稟也,腹欲常
摩,摩則谷不盈。頭者,清陽之會,行住
坐臥,風雨不可犯也,犯則清邪上竅
而頭頂之疾作矣。足者,濁陰之聚,行住
坐臥,水濕不可犯也,犯則濁邪中下竅
腰足之疾作矣。養生者,宜致思焉。

萬密齋醫學全書 本書前言

前言
《明清名醫全書大成》系列叢書是集明清30位醫學名家醫學著作而成。中
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其學術源遠流長,發展到明清時期,已日臻成熟,
在繼承前代成就的基礎上,並有許多發展,是中醫的鼎盛時期。突出表現在:
名醫輩出,學派林立,在基礎學科和臨床各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別是本
草學和臨床學尤為突出。同時著書立說很活躍,醫學著作大量面世,對繼承發
揚中醫藥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本草學在明代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高峰,其著述之多,內容之豐,觀點之
新,思想之成熟,都是歷代難以與之媲美的。尤其是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
目》被譽為“天下第一藥典”。全書52卷、62目,載藥1892種,附本草實物
考察圖譜1110幅,附方萬餘首。他“奮編摩之志,僭纂述之權”,“書考八百
余家”,“剪繁去復,繩謬補遺,析族區類,振綱分目”,在藥物分類、鑑定、生
藥、藥性、方劑、炮製、編寫體例等許多方面均有很大貢獻,其刊行以來,受
到國內外醫藥界的青睞,在中國藥學史上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多種譯本流
傳於世界諸多國家,其成就已遠遠超出醫藥學的範圍,曾被英國生物學家達爾
文譽為“中國的百科全書”。除時珍之卓越貢獻之外,還有繆希雍的《神農本
草經疏》,是對《神農本草經》的闡發和注釋,與其一生藥學經驗的總結,詳
明藥理及病忌、藥,忌,為明代本草註疏藥理之先。更有清代張璐的《本經逢
原》,其藥物分類捨棄《神農本草經》三品窠臼,而遵《本草綱目》按自然屬
性劃分,體例以藥物性味為先,次以主治、發明,內容廣泛,旁徵博引,參以
個人體會。全書以《神農本草經》為主,引申發明,凡性味效用,諸家治法以
及藥用真偽優劣的鑑別,都明確而扼要地作了敘述,使“學人左右逢源,不逾
炎黃繩墨”而“足以為上工”也。另外,尚有薛己的《本草約言》,汪昂的
《本草備要》,徐靈胎之《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陳修園之《神農本草經讀》,
張志聰之《本草崇原》等,這些書也都各具特點,流傳甚廣。
明清時期基礎理論的研究仍以《內經》以來所形成的自發唯物論和樸素辯
證法理論體系為基礎,不斷地總結醫療實踐經驗,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從不
同方面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如明代的張景岳等十分強調命門在人體
的重要作用,把命門看成是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的動力,並受朱震亨相火論的影
響,把命門、相火聯繫起來,在臨床上對後世醫學有相當影響。清代葉天士、
吳鞠通、王孟英等對溫熱病發生、發展規律的探討,以及對衛氣營血辨證和三
焦辨證的創立等。關於人體解剖生理的認識:有些醫家對腦的功能有新的記
述。如李時珍有“腦為元神之府”,汪昂記有“人之記性在腦”,喻嘉言有“腦
之上為天門,身中萬神集會之所”等記述,對於中醫學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展,
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臨床各科在明清時期得到了很大發展,因此時醫學十分注意臨床觀察,臨
床經驗豐富。很多醫家都非常重視辨證論治及四診八綱,如李時珍的《瀕湖脈
學》,是這一時期重要的脈學著作,該書以歌訣形式敘述介紹了27種脈象,便
於學習、理解、誦讀和記憶,流傳甚廣。孫一奎在《赤水玄珠・凡例》中概括
地指出:“凡證不拘大小輕重,俱有寒熱、虛實、表里、氣血八個字。苟能於
此八個字認得真切,豈必無古方可循?”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強調以陰陽
為總綱,以表里、虛實、寒熱為六變。他使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結合得更
加緊密,形成了理、法、方、藥的完整理論體系。
內科醫著明清時期很多。薛立齋的《內科摘要》一書,首開中醫“內科”
書名之先河。也正式明確中醫內科的概念,使內科病證的診治有了很大提高。
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王肯堂的《證治準繩》,張景岳的《景岳全書》等。從學
術理論方面,以溫補學派的出現和爭論為其特點。其主要倡導者有薛立齋、孫
一奎、張景岳、李中梓等,主要觀點是重視脾腎。薛立齋注重脾腎虛損證,重
視腎中水火和脾胃的關係,因而脾腎並舉,注重溫補。溫補派的中堅張景岳的
《類經附翼》《景岳全書》,原宗朱震亨說,後轉而尊崇張元素和李杲,反對朱
說,力倡“陽非有餘,陰常不足”。極力主張溫補腎陽在養生和臨床上的重要
性。李中梓則在薛立齋、張景岳的影響下,既重視脾胃,也重滋陰養陽。溫補
之說,成為明清時期臨床醫學發展上的一大特點。
溫病學派的興起是明清時期醫學的突出成就之一。葉天士的《溫熱論》,創
溫病衛氣營血由表入里的傳變規律,開衛氣營血辨證論治法則。吳鞠通的《溫
病條辨》,乃繼承葉氏溫病學說,但提出了溫病的傳變為“三焦由上及下,由
淺入深”之說,成為溫病三焦辨證的起始。其他如王孟英的《溫熱經緯》等著
作都豐富了溫病學說。
骨傷科、外科在明清時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這一時期外科聞名的醫家和
醫學專著空前增多。如薛立齋的《外科樞要》,汪石山的《外科理例》等,記
述外科病證,論述外科證治,各有特點。骨傷科有王肯堂的《瘍醫證治準繩》
是繼《普濟方》之後對骨傷科方藥診治的進一步系統歸納。
婦產科在明清時期發展很快,成就比較顯著。如萬密齋的《廣嗣紀要》對
影響生育的男女生殖器畸形、損傷,以及妊娠等做了記述。薛立齋在《保嬰撮
要》中強調婦科疾病之養正,記述有燒灼斷臍法,以預防臍風;王肯堂的《女
科證治準繩》收錄和綜合前人對婦產科的論述。武之望的《濟陰綱目》列述了
經、帶、胎、產等項,綱目分明,選方實用。
兒科在明清時期內容較前更加充實,專著明顯增多。如萬密齋的《全幼心
鑒》《幼科發揮》《育嬰秘訣》《廣嗣紀要》《痘疹世醫心法》等兒科專著,繼承
了錢乙之說,強調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的特點,治療重視調補脾胃,除藥
物外,還注意推拿等法。王肯堂的《幼科證治準繩》綜合曆代兒科知識,採集
各家論述,對麻痘、熱症等多種小兒疾病論述頗詳,流傳甚廣。
眼、耳鼻咽喉及口腔科在這一時期也有一定的進展。如王肯堂的《證治準
繩》論述眼疾171症,詳述證治,是對眼病知識的較好匯集。薛立齋的《口齒
類要》記述口、齒、舌、唇、喉部的疾患,注重辨證治療,簡明扼要,介紹醫
方604首,為現存以口齒科為名的最早專書之一。
氣功及養生方面,在此期也較為重視,出現了不少有影響、有特色的養生
學專著。如萬密齋的《養生四要》。張景岳在《類經・攝生》中也闡發了《內
經》的有關養生論述,對養神和養形做了精闢論述,富有唯物辯證精神。另如
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記述300例老年病的驗案,強調頤養功夫,寒溫
調攝和戒菸酒等。
清朝末年,西方醫學開始傳入中國,因此,西醫學術對中醫學術產生很大
影響,在臨床上中西醫病名相對照,並以此指導臨床診治,中西醫匯通學派形
成。如其代表人物唐容川,立足中西醫匯通,發揚祖國醫學,精研中醫理論,
遵古而不泥古,建立了治療血證的完整體系。
綜上所述,明清時期名醫輩出,醫學確有輝煌成就,在中醫藥學發展的長
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這就是我們編輯出版《明清名醫全書大成》之目的所在。
全書共收錄了30位醫家,集成30冊醫學全書,其中明代13位,清代17
位。收錄原則為成名於明清時期(1368~1911)的著名醫家,其醫學著作在兩
部以上(包括兩部);每位醫家醫學全書的收書原則:醫家的全部醫學著作;醫
家對中醫經典著作(《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的
註疏;其弟子或後人整理的醫案。整理本著搞清版本源流、校注少而精,做到
一文必求其確。整理重點在學術思想研究部分,力求通過學術思想研究達到繼
承發揚的目的。
本書為新聞出版署“九五”重點圖書之一,在論證和編寫過程中,得到了
馬繼興、張燦王甲、李今庸、郭靄春、李經緯、余瀛鰲、史常永等審定委員的
指導和幫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謝。本書30位主編均為全國文獻整理方面有名
望的學科帶頭人,經過幾年努力編撰而成。雖幾經修改,但因種種原因,如此
之宏篇巨著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同仁指正。
編著者
1999年5月於北京

萬密齋醫學全書 本書目錄

卷之一
寡慾第一
卷之二
慎動第二
卷之三
法時第三
卷之四
卻疾第四
卷之五
養生總論
總目錄
養生四要
保命歌括
傷寒摘錦
廣嗣紀要
萬氏女科
片玉心書
育嬰家秘
幼科發揮
片玉痘疹
痘疹心法
萬密齋醫學學術思想研究
附:萬密齋醫學研究論文題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