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China Times)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管,由著名財經評論家水皮先生擔任總編輯。《華夏時報》目前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財經類報紙之一,也是國內零售和訂閱量最大的財經類媒體之一。2007年7月2日改版為全國發行的周報,單期發行量已突破32萬份,全新彩色印刷,歐型瘦報,便於閱讀。以主報和輔報兩種形式出版,主報分巨觀經濟、資本投資、商業評論、產業經濟和文化生活五大板塊;輔報隨主報出版發行,涵蓋理財、汽車、地產、慈善、影院等。

基本信息

辦報理念

《華夏時報》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作為辦報理念,堅持“有用才是硬道理”的價值觀,體現“新主流財經媒體”的市場價值,已成為投資者、管理者、經營者所倚重的資訊來源和思想來源為目標,以“報導事件、梳理數據、描繪趨勢、揭示規律、生產思想、評論世界”為報導風格,輸出有指導價值的、獨到的投資理念、專業評論、深度分析,全力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發展歷史

樣報樣報

《華夏時報》在2007年7月正式改版為全國發行的財經報後,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南京、武漢、成都、重慶、天津、西安、長沙、瀋陽、大連、鄭州、杭州、福州、南昌、廈門、長春、太原、石家莊、濟南等重點城市面世發行。總計發行量已達32萬份。
《華夏時報》以主報和輔報兩種形式出版。主報為對開32版,分巨觀經濟、資本投資、商業評論、產業經濟和文化生活五大板塊,每逢周一出版。輔報4開32版隨主報出版發行,涵蓋理財、汽車、地產、慈善、影院等周刊。

《華夏時報》將用3年左右的時間,打造成“中國投資類媒體第一品牌”,具體為“三步走戰略”願景:

1、2007年,躋身中國財經傳媒前三強;

2、2010年成為投資類媒體第一品牌;

3、2012年,創建華夏傳媒集團,確立“中國投資類媒體第一品牌”地位。

《華夏時報》上級主管機關: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出版發行

國內統一刊號:CN11-0071

郵發代號:1-33

出版日期:每周六

版面情況:主報對開32版 輔報4開32版 另有限量版公益中國、萬達院線贈送

價格:3元/份 全年訂閱價150元 半年訂閱價75元 季度訂閱價37.5元

訂閱方式

a、到郵局訂閱,或撥打全國郵局統一電話11185

b、北京地區的用戶可撥打010-52175678(京報集團)上門收訂

c、直接匯款到我社訂閱:賬 戶:北京華夏時報傳媒廣告有限公司

開戶行:中國銀行北京針織路支行

全國各地印刷廠:北京:人民日報印刷廠

上海:上海勞動報社印務中心

廣州:廣州藍海印刷有限公司

成都:成都博瑞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印務分公司

武漢: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楚天印務總公司

如有 更多 問題:請撥打發行中心電話

逆勢增長的奇蹟

在2009年這樣一個全球全行業抗擊金融危機的年份里,《華夏時報》達到了盈虧平衡點,甚至還有了100萬元的小小贏餘。100萬元,對於許多報社而言是小菜一碟,但對於多年來起起伏伏、搖擺不定的《華夏時報》而言,意義就大不一樣了。為此,《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專訪了《華夏時報》總編輯水皮。
要真正了解贏餘100萬元對於《華夏時報》的意義,就要從它近年的發展脈絡談起。曾幾何時,它簡直成了報業中的“問題少年”,甚至漸漸被大家遺忘。隨著三年前的變臉,它加入財經媒體陣營,成長的道路似乎漸漸平坦起來。
背景:最折騰的一份報紙終於踏實了

《華夏時報》是一份在定位上非常折騰的報紙。其前身是《中國物資報》,2001年改為《華夏時報》,2004年又改為中國第一份商圈社區(泛CBD)報,2005年又重新改回都市報。

與它的定位相對應,《華夏時報》的總編也屢次更換……2007年水皮接手《華夏時報》出任總編輯的時候,報紙已經虧損六七千萬元,外加欠員工一年的工資。

《華夏時報》要生存,改版是必需的。因為當時北京的都市報不多不少正好10家,而這個市場的正常容量不過就是3家。事實上,在《華夏時報》改版之後,其它的都市報媒體也都紛紛轉型,《信報》成了捷運報,《競報》成了周報、《晨報》改了小報、《午報》成了機關報。

2007年,水皮與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進行了一次僅3分鐘、卻有諸多實質性進展的談判。“他只問我3個問題:雙方合資成立廣告公司,我們能否控股?能不能辦一張財經類報紙?能不能改為周報?”水皮回憶道,這3個問題恰巧與他的思路完美地吻合了。就這樣,萬達集團拿出1500萬元的“入門費”支付了員工欠薪,並協定分3次共投資給廣告公司6000萬元。目前,投資已經基本到位。

其實,水皮與《華夏時報》是有歷史淵源的,早在2001年《華夏時報》改版時,報社就曾經邀請水皮加入。當時水皮的建議是做成一份周報,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想法最終擱淺了。

2007年5月,水皮開始實現多年前的想法了,但其背後的種種問題卻令人頭疼。主管單位原計畫是先停刊再變臉,然而計畫沒有變化快,水皮到任後被告知報紙不停刊,一直要堅持到變臉的那一天。就這樣,水皮一方面安撫“老人”——明知道7月份報紙轉型,還要堅持到6月30號的員工。另一方面開始招聘“新人”——為《華夏時報》轉型做準備。回憶起那段歲月,水皮苦笑著說:“都不知道怎么熬過來的,新招聘的員工沒有辦公場地,就在毛坯房裡進行了1個月的培訓。”

為了順利過渡,《華夏時報》當時設有兩個總編室主任,一個堅持著都市報的業務,另一個負責新刊的籌劃。7月1日前,後者輔助前者工作;7月1日後,前者輔助後者工作。報社還給老員工3個月的適應期,讓其決定自己是否能在財經領域找到自己的位置,並決定去留。

兩個月的“切換期”終於平靜渡過了。2007年7月2日,變身財經周報的《華夏時報》與讀者見面。

定位:做讀者的投資拐杖

可以說,《華夏時報》進入財經媒體陣營是很晚的,此前的幾份報紙已經走了很長的一段路,並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1世紀經濟報導》以新聞敏感見長,《經濟觀察報》以新聞評論見長,《中國經營報》以經營管理類報導見長,《第一財經日報》以資訊見長。在這種環境下,《華夏時報》以什麼安身立命?經過仔細分析,報社提出了“投資為綱,報導為目,綱舉目張,共創財富”的理念。簡單地說,就是要通過報紙滿足目標客戶的投資需求,幫助讀者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2007年,恰好是中國老百姓對投資理財開始熱衷的一年,這也給《華夏時報》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既然我們把自己定位於一份投資理財類的周報,那么有用才是硬道理,比如我們的報導會具體到某個投資品種的利弊。讀者是作為一張報紙來讀,但我們是作為投資拐杖來打造。”水皮表示。定位改變也帶動了一系列的變化。
變為財經類報紙的《華夏時報》將報價提高到3元,這在當時的同類報紙里是最高的,《經濟觀察報》、《中國經營報》等報紙也很快跟進,將報價提高至3元。“可以說,這也是我們對財經媒體的一個貢獻,報價提高改變了財經類報紙發行的財務狀況。”水皮表示。

提高報價,憑的不是膽量,而是分析。水皮認為:“讀我們報紙的人應該對報紙是2元還是3元不太敏感,如果差1元錢就不買這份報紙,那他一定不是我們的目標讀者。”目前,《華夏時報》的訂閱量已達到7萬5千餘份,其中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是訂閱大客戶。

就這樣,一直折騰的《華夏時報》從2007年7月開始,沒有再改過版,走上了一條穩健的發展之路。2007年下半年,《華夏時報》有了600多萬元的收入,2008年收入3200萬元,2009年收入5000餘萬元。與此同時,其他財經類媒體大多又在重新尋找新一輪的投資方。

殺手鐧:走勢預測要準要對得起讀者

在水皮的辦公室,有兩份報紙是被裝裱到相框裡的——《華夏時報》對股票指數進行的兩次大預測。毫無疑問,這兩次預測也是水皮非常滿意的傑作。

2007年7月9日,《華夏時報》剛改版就做了一期封面報導《2007被壓抑的牛市猜想:5000點或者6000點》,這是《華夏時報》第一次在頭版頭條位置對指數進行預測。當時的“5-30”暴跌讓股民異常恐慌,就連線受採訪的專家都不敢輕易說“反彈”二字了。報社跟據經驗分析認為,這種觸底必將會產生報復性反彈,於是果斷刊出這一文章。3個月後,股市達到6124點,和之前預計的6000點相比,只差了124點。

第二次指數猜測是在2009年年初,當時金融危機對股市可能造成的影響深不可測,之前幾個月的股市已經跌至2000點以下。但隨著中央一系列調控措施的出台,隨著溫總理“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的表態,《華夏時報》再一次刊發封面文章《紅牛井噴行情:第一2500點;第二3500點》。近半年之後,股指達到3478點,和《華夏時報》預測的3500點也只差了22個點。“所以,兩年時間我們‘進步’了100點。”水皮帶有調侃但很欣慰地說。當然,《華夏時報》也有表現得不那么自信的時候。2009年3月14日《華夏時報》的封面文章是《華爾街見底了嗎?》。如今,1年的時間過去了,水皮仍清楚地記得這個標題並表示“非常生氣”。“我對頭版的編輯說,就是見底了,為什麼還要加個問號?”水皮解釋說,“我為什麼敢確定華爾街見底了呢?這是根據常識來預測的,美國的花旗銀行是不可能倒掉的,就像我們的工商銀行不可能倒掉一樣,這是一個基本常識。事實證明,我們又說中了道瓊斯指數6470點的底部,現在指數已經超過10000點的高點了。”水皮要求編輯記者,不僅要對中國經濟的形勢把握準確,對萬里之外的華爾街的判斷也要相對準確。為此,《華夏時報》每周一次的編前會,絕不是報選題那么簡單,而是大家坐在一起對國內、國際的巨觀經濟走勢做深度分析,預見得越準越好,最少也要做到八九不離十。“過去兩年多時間,《華夏時報》可以說是努力體現了我們的指導思想——思想創造價值,有用才是硬道理。這是讀者願意買報紙的基礎,也是專業機構認同一份報紙的基礎,更是我們快速增長的基礎所在。”水皮表示。並非偶然的是,在2009年媒體排行中,水皮和摩根大通的龔方雄並列第一,被譽為分析最準的預言家。
打探:危機之年如何打翻身仗

在2009年,《華夏時報》不僅有業績增長,而且是逆勢大幅度增長——經營收入增幅達到70%。翻閱《華夏時報》,發現其硬廣告在財經周報中並不是最多的。那么,報社的收入是從何而來的呢?在這樣一個報業的“冬天”打了翻身仗,《華夏時報》是怎么做到的?“對於《華夏時報》來講,金融危機是一個磨練的過程,但報社同時也是一個危機的受益者。由於此前的艱難,《華夏時報》一直處於戰鬥狀態,所以反映也就很快。”水皮告訴記者,在2008年年底至2009年年初,當許多報紙還在觀望的時候,《華夏時報》就果斷砍掉了16個版以節約成本,甚至整建制地撤消了文化生活部這個部門。對於收入,水皮坦言:“我們的硬廣告趕不上老牌的《經濟觀察報》,但我們的客戶黏合度非常高,一般來投放過廣告的就不會走了。”水皮介紹說,目前報社採用的是合作辦報的形式,也就是與一些金融機構密切聯繫,通過產品推介、服務來獲取利潤。比如,報社與工商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等機構深度合作,聯合製作專題版面,記者深入到機構當中,充分理解新產品的特色,為其量身定做進行報導。“金融機構沒有人力、物力來做這件事情,那就由我們來做。”這種合作辦報不僅使金融機構願意投放廣告,而且願意大量訂報紙來贈送給自己的用戶和客戶。“報社與金融機構共同主辦的活動特別多,他們投放廣告的數量也就相對穩定,而且金融機構從不拖欠廣告費用,所以報社的壞賬基本為零。”水皮表示。
與此同時,金融危機也加重了《華夏時報》的危機意識:一方面要“虎口奪食”跟其他媒體競爭廣告,另一方面開始尋找新的贏利模式。很快,《華夏時報》發揮了報社一開始就擅長的辦活動的特長,除了繼續傳統的“投資者年會”、“金蟬獎評選”、“中國CEO年會”等活動,《華夏時報》在2009年開始舉辦“與大師面對面”系列活動。這一活動共邀請了3位經濟領域的權威人士,分別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偉大的博弈》的作者戈登、巴菲特傳記《滾雪球》的作者施洛德。
“如果沒有金融危機,我們不可能有這么大的勇氣去做這樣的活動,成本付出是巨大的,風險也是巨大的。”水皮介紹說,僅克魯格曼在北京、上海的4場演講費就是40萬美金。此外,《華夏時報》投入場地、宣傳等費用150萬元,報社也曾經猶豫過。但最終決定拼一把,調動了可以利用的所有資源,最後不僅取得了各項費用,還賺了80萬元。錢不多,但《華夏時報》的影響力大幅度提升。“這3位大師的中國行大大縮短了《華夏時報》建立權威性的時間。”水皮凝練地闡述了這一活動為報社帶來的最大收益。據水皮透露,2010年,《華夏時報》的“與大師面對面”系列還會邀請更多的國際大師來中國與讀者面對面,比如平民理財大師蘇西-歐蔓、投資大師彼德-林奇,“我們有一個願望,那就是以後每年都在第一時間把新出爐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請到中國來,與大家面對面交流。與最權威的人站在一起,那報紙也就權威了。”

願景:財經類傳媒集團

早在2007年改版時,《華夏時報》給自己定了第一個“3年規劃”,即2010年實現贏利。如今,這個目標提前實現了,《華夏時報》接下來的願望是什麼呢?“2010年的廣告投放形勢也不會太好,儘管如此,我們的目標是經營收入增長50%以上。”水皮肯定地表示,現在報社開始進入第二個“3年規劃”,就是要形成一個財經類的傳媒集團。目前,除了報紙、網站、手機報,《華夏時報》還擁有《全球商業經典-投資家》雜誌;與專業機構合作的圖書《北京居民理財指南》,這類書還要在上海、江蘇等地出版;從2009年開始規劃出版《中國財經年鑑》,目前正在製作。“當然,不排除我們會找其他報紙進行合作。”在水皮看來,財經媒體的整合是必由之路,就像歐洲市場最有影響力的財經媒體只有《金融時報》一家,美國市場最有影響力的財經媒體只有《華爾街日報》一家。在今後的一段時間,合作、併購、重組將是財經媒體的一個重要議題,否則的話,只能是“都活著,都活不好。”看得出,水皮目前盯著的主要還是傳統媒體,“我對於報業的前景並沒有太多的悲觀,因為對於一張報紙而言,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水皮認為,新聞紙只是一個形式,媒體最終是和人打交道的。於是不妨這樣理解,通過《華夏時報》、華夏網華夏手機報,還有一系列行銷活動,《華夏時報》搭建的是一個金融信息服務平台,做的是金融服務提供商。信息還是那些信息,但信息的用途大大拓展了。“今後廣告和服務很難區分。媒體有公信力,可以建立一個公共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客戶可以實現相互轉換,房地產的客戶可以轉換成汽車的客戶,汽車的客戶可以轉換成銀行的客戶。我們就搭一個平台,在其中穿針引線。”水皮還套用一個網路流行句式調侃自己的思路,“哥們玩的不是報紙,是信息平台。”“當然,做一個金融信息服務平台只是現階段的目標,《華夏時報》還有更大的願景,那就是要對得起《華夏時報》名字中的‘CHINA’。我們還需要做得更多,想得更遠。我們不僅是實用主義者,更是理想主義者,這是新聞這個行業的特點。”水皮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