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是由作者溫庭筠在晚唐創作,作品體裁為詞。

概況 【作品名稱】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創作年代】晚唐
【作者姓名】溫庭筠
【作品體裁】

原文

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注釋

①小山:眉妝的名目,指小山眉
②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
③明滅:隱現明滅的樣子。
④鬢云:像雲朵似的鬢髮。
⑤度:覆蓋。
⑥香腮雪:雪白的面頰。
⑦弄妝:梳妝打扮。
⑧羅襦:絲綢短襖。
⑨鷓鴣:貼繡上去的鷓鴣圖,這說的是當時的衣飾,就是用金線繡好花樣,再繡貼在衣服上,謂之“貼金”

大意

這首《菩薩蠻》,為了適應宮廷歌伎的聲口,也為了點綴皇宮裡的生活情趣,把婦女的容貌寫得很美麗,服飾寫得很華貴,體態也寫得十分嬌柔,仿佛描繪了一帽唐代仕女圖。
詞的上片,寫床前屏風的景色及梳洗時的嬌慵姿態;下片寫妝成後的情態,暗示了人物孤獨寂寞的心境。全詞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並成功地運用反襯手法。鷓鴣雙雙,反襯人物的孤獨;容貌服飾的描寫,反襯人物內心的寂寞空虛。表現了作者的詞風和藝術成就。

詞牌

菩薩蠻
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花間意》、《重疊金》等。此調原出外來舞曲。唐蘇鶚《杜陽雜編》:“大中初,女蠻國入項,危髻金冠,瓔珞被體,號菩薩蠻隊。”當時倡優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於是《菩薩蠻》就成了詞牌名。小令,雙調四十四字,前後闋各兩仄韻、兩平韻,平仄遞轉,情調由緊促轉低沉。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歌曲譜
小山重疊金明滅,
⊙○⊙●○○▲ (仄韻)
鬢雲欲度香腮雪。
○○●●○○▲ (協仄韻)
懶起畫蛾眉,
●●●○△ (換平韻)
弄妝梳洗遲。
●○○●△ (協平韻)
照花前後鏡,
⊙○○●▲ (三換仄)
花面交相映,
⊙●○○▲ (協三仄)
新帖繡羅襦,
⊙●●○△ (四換平)
雙雙金鷓鴣。
⊙○○●△ (協四平)

作者

溫庭筠 (約801-866)晚唐詩人。《唐書》作廷筠,本名岐,字飛卿,太原人。飛卿才思艷麗,工於小賦,作詩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時號“溫八叉”。詩與李商隱齊名,世稱“溫李”,詞與韋莊並稱“溫韋”。每依新興曲調作歌詞,開五代宋詞之盛。累舉不第,初至京師,為人推重。然士行塵雜,不修邊幅,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宣宗大中末,授方山尉。徐商鎮襄陽,往依之,曾署巡官。
文學史上,溫庭筠可稱第一位專業詞人。其詞名壓倒詩名,而其《金荃集》亦為第一本詞的別集。他流傳下來的詞70餘首,主要保存在趙崇祚編的《花間集》中。多寫閨婦或歌伎的愛情,也有少數寫邊塞題材之作。
據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載:唐宣宗李忱愛唱《菩薩蠻》詞,丞相令狐綯央溫庭筠代作若干首。詞成後,令狐綯冒稱是自己的作品,暗地裡獻給宣宗,並叮囑溫庭筠不要聲揚出去。溫庭筠卻很快地說出去了,因此得罪了令狐綯,致終生不被重用。

賞析

【賞析一】

飛卿為晚唐詩人,而《菩薩蠻》十四首乃詞史上一段豐碑,雍容綺繡,罕見同儔,影響後來,至為深遠,蓋曲子詞本是民間俗唱與樂工俚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過花間酒畔,信手消閒,不以正宗文學視之。至飛卿此等精撰,始有意與刻意為之,詞之為體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詞,詞與詩篇分庭抗禮,爭華並秀。
此篇通體一氣。精整無隻字雜言,所寫只是一件事,若為之擬一韙增入,便是“梳妝”二字。領會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妝者,以眉為始;梳者,以鬢為主;故首句即寫眉,次句寫鬢。
小山,眉妝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樣盛行,見於《海錄碎事》,國“十眉”之一式。大約“眉山”一詞,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時時見於當時記號中,如五代蜀秘書監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臉(臉,古義,專指眼部),不語檀心一點(檀心,眉間額妝,雙關語),小山妝。”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時孫光憲《酒泉子》云:“玉纖(手也)淡拂眉山小,鏡中嗔共照。翠連娟,紅縹緲,早妝時。”亦正寫晨妝對鏡畫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謂淡掃蛾眉,實與韋莊《荷葉草書《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局部)杯》所謂“一雙愁黛遠山眉”同義。
舊解多以小山為“屏”,其實未允。此由(1)不知全詞脈絡,誤以首句與下無內在聯繫;(2)不知“小山”為眉樣專詞,誤以為此乃“小山屏”之簡化。又不知“疊”乃眉蹙之義,遂將“重疊”解為重重疊疊。然“小山屏”者,譯為今言,謂“小小的山樣屏風”也,故“山屏”即為“屏山”,為連詞,而“小”為狀詞;“小”可省減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為屏,又以“金明滅”為日光照映不定之狀,不但“屏”“日”全無著落,章法脈絡亦不可尋矣。
重,在詩詞韻語中,往往讀平聲而義為去聲,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為定。此處聲平而義去,方為識音。疊,相當於蹙眉之蹙字義,唐詩有“雙蛾疊柳”之語,正此之謂。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故詩又有“八字宮眉捧額黃”之句,其良證也。
已將眉喻山,再將鬢喻為雲,再將腮喻為雪,是謂文心脈絡。蓋晨間閨中待起,其眉蹙鎖,而鬢已散亂,其披拂之發縷,掩於面際,故上則微掩眉端額黃,在隱現明滅之間,下則欲度腮香,——度實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雲也,雪也,構為一幅春曉圖,十分别致。
上來兩句所寫,待起未起之景也。故第三句緊接懶起,起字一逗——雖曰懶起,並非不起,是嬌懶遲遲未起也。閨中曉起,必先梳妝,故“畫蛾眉”三字一點題——正承“小山”而來。“弄妝”再點題,而“梳洗”二字又畫龍點睛承鬢之腮雪而來。其雙管其並下,脈絡最清。然而中間又著一“遲”字,遠與“懶”相為呼應,近與“弄”字互為註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遲”字,多少層次,多少時光,多少心緒,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盡矣。
梳妝雖遲,終究須有完畢之日,故過片重開,即寫梳妝已罷,最後以兩鏡前後對映而審看梳妝是否合乎標準。其前鏡,妝檯奩內之座鏡也;其後鏡,手中所持之柄鏡也——俗呼“把兒鏡”。所以照者,為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而兩鏡之交,“套景”重疊,花光與人面,亦互動重疊,至於無數層次!以十個字寫此難狀之妙景,盡得神理,實為奇絕之筆。
詞筆至此,寫梳妝題目已盡其能事了,後面又忽有兩句,又不知為何而設?新貼,新鮮之“花樣子”也,剪紙為之,貼於綢帛之上,以為刺繡之“藍本”者也。蓋言梳妝既妥,遂開始一日之女紅:刺繡羅襦,而此新樣花貼,偏偏是一雙一雙的的鷓鴣圖紋。閨中之人,見此圖紋,不禁有所感觸。此處之所感所觸,乃與開頭之山眉深蹙,夢起遲妝者相應。由此一例足見飛卿詞極工於組織聯絡,回互呼應之妙。

【賞析二】

這首詞寫一個閨中貴婦的苦悶心情。開頭兩句,寫她臉孔雪白、芳香,頭髮像濃雲一般烏黑柔軟,再襯上金黃色的眉毛,光艷畢現。在短短十四字中,把色澤、氣味、體態……連同神情都生動地描繪出來。首句中的“小山”一詞,歷來有多種解釋。一解認為指屏風山的小山。許昂霄《詞綜偶評》說:“蓋指屏山而言”。則全句意為:屏風上雕繪著重重疊疊的小山,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一明一滅地閃爍。另一解認為指眉。《天寶遺事》載:“明皇幸蜀,命畫工作十眉圖。”據《海錄碎事》:“十眉圖:一鴛鴦、二小山……”又一解認為指髮髻。“金明滅”指首飾,或金銀牙玉小梳背,在頭髮間光彩閃爍。“重疊金”,謂把眉毛畫成黃色,像金一般重疊(金,或指“金釵”)。楊慎《詞品》說:“北周靜帝令人黃眉墨妝,其風流於後世。”全句是說,眉上塗的顏料有的掉了,因此金光有明有滅,暗示睡覺後妝殘了的意思。首句說眉上的顏色褪了,次句說頭髮蓬蓬鬆鬆地快垂到腮邊了,三、四兩句才接著說女主人公懶洋洋地起床畫眉和梳妝。這樣前後呼應,層次極為分明。
下片寫她梳洗和打扮齊整了,為了看頭上的花飾是否插好,便拿兩面鏡子一前一後地照著瞧。鏡子裡交叉出現了她的臉孔和花飾。它相互輝映,顯得格外好看。末兩句寫她穿上新貼圖樣的繡花絲綢短襖,襖子上盤著一對對金色的鷓鴣。這雙雙對對的鷓鴣,勾起她無限的情思。
表面看來,這首詞寫的不過是女主人公從睡醒後到梳妝打扮完過程中的幾個鏡頭,卻能充分透露出她內心的複雜感受,做到神情畢現。開頭兩句,寫她臉孔雪白、芳香,頭髮像濃雲一般烏黑柔軟,再襯上金黃色的眉毛,顯得多么光艷!它不僅讓讀者看到色彩和聞到香味,而且試圖觸動讀者的全部感官。在短短十四字中,竟把色澤、氣味、體態……連同神情都生動地描繪出來,技巧不能說不高。俞平伯先生指出:“度字含有飛動意。” 葉嘉瑩女士《迦陵論詞從稿》也說:“‘度’字生動,……足以喚起人活潑之意象。”在詞人的聯想中,“雲”字乃從“鬢”字生出,“度”字又從“雲”字生出。詞人再於“度”字添一“欲”字,就把無生命的“鬢雲”寫活了。試想:於金光明滅之中,雲鬢飄拂之際,連細小的眉、發也如此富有生氣,豈不更撩人乎?這兩句,已寫出女主人公嬌慵萬分,所以第三句點出一個“懶”字,這才不使人覺得“懶”字突兀。不僅不覺得突兀,反覺得它與上文扣得很緊。因為眉殘了,便畫眉;發鬆了,便梳妝。第四句末用個“遲”字,說明女主人公對梳妝打扮並無興致。因為她心上的人不在身旁,打扮得再漂亮又給誰看呢?又“妝”字上著一“弄”字,便含無聊已極而藉此消遣的意味。
五、六兩句,襯出一幅花面相映圖。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紅顏易老,青春難駐,只怕也跟花一樣易開易落啊!
結拍兩句,說她穿上短襖,看著一雙雙用金線繡成的鷓鴣出神。鷓鴣尚懂得成雙成對,而人呢?鷓鴣似乎在叫:“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而她的哥卻早已出門遠去,這怎不教人難挨難耐呢?
這首詞藝術技巧極高,濃墨重彩。清人劉熙災在《藝概》中說:“溫飛卿詞,精紗絕人(倫),然類不出乎綺怨。”說得相當中肯。

集評

張惠言《詞選》卷一:此感士不遇之作也。篇法仿佛《長門賦》,而用節節逆敘。此章從夢曉後領起“懶起”二字,含後文情事。“照花”四句,《離騷》初服之意。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飛卿詞如“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無限傷心,溢於言表。
張燕瑾《唐宋詞選析》:這首《菩薩蠻》不僅稱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約,其詞微”的特點,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產生種種聯想。
《中國歷代詩歌各篇賞析》:在這首詞里,作者將許多可以調和的顏色和物件放在一起,使它們自己組織配合,形成一個意境,一個畫面,讓讀者去領略其中的情意,這正是作者在創造詞的意境上,表現了他的獨特的手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