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版畫集》

英國版畫集 內容簡介

蕭乾先生說:"我是連一個圈子都畫不圓的人,然而那並不能阻止我對於繪畫的喜愛。"正是出於這發自內心的興趣,他於40年代選編了《英國版畫集》。這些版畫細膩、精緻、極富靈氣,代表了英國特定歷史時期的藝術精神,具有較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此書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今已難覓。"文革"期間版畫原件亦遭毀壞。蕭乾先生生前即想重版此書,今終使他的遺願得以實現,願讀者不管善畫與否,都能與蕭乾先生一樣喜歡它。

英國版畫集 本書前言

本書序言

我是連一個圈子都畫不圓的人,然而那並不能阻止我對於繪畫的喜愛。面對一幅畫,正如傾聽一闕音樂,我可以通身感到興奮,震顫,但卻還沒有本事說出它個所以然。這裡,我並不想把本集所收的各畫逐一評下:那是我多么想做的事阿!我甚而不敢冒充個藝術史家,把英國三百年版畫史原原本本搬出來。對於英國文化,我的確有廣遍的興趣:由他們的器具家具到他們的藝文,但消耗了他們七年的麵包,我僅僅把五位當代小說家弄清楚些。關於版畫,這裡抖擻的知識都是抄自Basil Gray(大英博物院管版畫的專家)等人的。然而我向不喜死讀歷史。這裡我想呈獻給讀者的,毋寧是我讀完英國版畫史後的一點感想--而且是筆直針對著中國版畫界而發的。
知道我一向窮到怎樣的朋友一定奇怪,我竟會有閒錢和閒心蒐集起洋珍本書,甚而原畫來。這令我回憶到1940年的夏天。希特勒雖然始終沒在英倫三島登入(謠傳有一條德潛艇的水手曾在蘇格蘭荒僻的東岸野餐過一次),但當北法全部淪陷後,英國的確也變了點色。書籍在太平年月是寶貝,遇到急難便成為最棘手的累贅了。我那時同羅孝建,蔣碩傑,吳元黎諸兄成天無精打彩地徘徊在儼然成為前線的劍橋街上。那時,在Market Square開設逾半世紀的大衛書攤David's Book Stall上有的是名貴書籍,小牛皮裝的,豬皮裝的,第一版的約翰生博士《英文大辭典》,絕本的莎翁戲劇,有的便宜到連我都可以買上幾本。這是我收藏的開始。1942年的夏天,我脫離倫敦,正式進劍橋王家學院讀書了。那時,我已結交了不少位英國文藝朋友。王家學院向來是不大好進的;而能住進那16世紀學院的院牆裡,尤不容易。我住了兩年。承院長Dr.J.T.S eppard導師George Rylands及舍監Donald Beves的好意,得到兩間雅致屋子,坐於前後大草坪之間,書房的兩座窗戶,一對中古教堂,一面劍河。來看我的英國朋友們走時總說:"你不知道你有多幸運!"於是,為了裝飾我的房子,他們送起畫來。Miss Margery Fry給我的Roger Fry,是鉛筆及炭畫,可惜不能收進。Ernest Wignall送我的《玫瑰》,Nelson&Kay Illingworth送我的Leon underwood等如今還掛在我江灣日本式的小平房中。從那以後,我撙省下的錢,便常用在買書畫上了。由倫敦動身前,我用所有柔軟的行李(破襪子,大毛巾等)把它們好好纏裹起來,裝進箱籠。三個月飄在海上,它們隨我一同來到了多難的中國。

為什麼介紹英國藝術由版畫起呢?首先,現代英國繪畫如Piper,Moors,Sutherland,正如現代英國詩歌,是經過福洛哀洗禮的,因而在我是非常難懂,而即使朦朧猜出了,各人的解釋也絕不會盡同的。版畫受近代心理學的影響還比較小(本集僅《潛艇在祖國領海上》及B.Hughes-Stanton的四幅稍具神秘性),因而容易欣賞。最末一幅,《戰士之墓》稍像太極圖。原畫是大幅的,縮小時也許減了色。描寫的並不神秘:是德國潛艇炸沉了聯軍商船以後,海面上浮蕩的油痕,機影掠過,僅剩數隻海鷗在哀悼。其次,論音樂,中不如西是毫無疑問的;論繪畫,中國的氣魄實比西畫高一格--這原因(也即是其代價)就是中國繪畫之純由性靈出發,不借科學的光。然而版畫本身與印刷術是分不開的,因而也就不能完全與科學絕緣。這大約是西方版畫比中國高一籌的實因。一個中國人很難對於西洋水彩折服,正如西洋人看中國人的油畫總覺得"差點兒"一樣。但在版畫上,我們可以借鏡,應當借鏡的地方多不勝舉。再其次,繪畫搬動不便,而以中國出版界目前狀況,對大批彩色作品的翻印,經濟技術上是兩成問題的。但最主要原因是我覺得中國版畫之過於粗糙,正如英國版畫之過於纖細。這兩個極端間如能找到平衡,即是說,保持了現代中國版畫的"力",而更能加以精細,表現出光和影的對照,距離遠近的透視,甚而使用到色澤的燦爛,且除了"農村破產"等等外,還能兼及宇宙間其他題材,則中國版畫必將更具深邃的藝術性。論"戰鬥性",本集的作品是幾乎沒有的;但是藝術成分卻還值得我們吸收,而那也正是編者所僅想紹介的。
中國近代版畫的祖師是來自北歐,這事實本身無可非議。英國最早的木刻也還是取法德意大師,起初在英國弄木刻的,也多是大陸來的客人,但就人物相貌,風景特色論,英國與大陸間之差異並無中國與北歐間之大。同時,自17世紀以來,英國已漸漸建立起本土的傳統來。凡看過《珍本插圖金瓶梅》的朋友們,都必曾慨嘆我們祖宗們對於人體,無論是畫還是刻,是怎樣不會處理!那么肉感的故事,然而刻在紙上的,是無臀無奶的乾瘦女人和一些毫無色慾表情的男子。中國版畫需要新技巧,新血液的輸人,問題是如何把新的本土化了。
直到昨天,版畫在西洋雖已漸被視為藝術,但還不能與油畫水彩同登大雅之堂。一般保守的藝評家還認為"畫"以寫意,代表的是靈感;"刻"以求工細,需要的是耐性而已。版畫是平面的,無透視,無光影對照,而且即使有色澤,也大受先天的限制。本集所收的作品即說明本世紀英國版畫家怎樣與這種成見奮鬥,怎樣掘發版畫潛伏的表現力,企圖發現比繪畫更別致的特長。到今天,英國知識分子對每年一度皇家學會Royal Academy的出品倒微懷輕藐,對於版畫,卻寄之以偏愛。這也可說是風尚的轉移,但這轉移卻不能不歸功於Hogarth以來,英國版畫家的辛勤努力。
許多人談藝術,又許多人論經濟,但把二者連起來談的還不多。晉唐石雕與15世紀義大利油畫之昌興,是因為有佛耶教徒掏腰包照顧。即使有五四運動,如果沒有那么多學生買書,新文藝也不會有今日的天下。在所有藝術中,最不受時間空間欺負的是音樂。貝多芬儘管死了一百多年,他的音樂並無大損失(中國古樂的損失是由於無譜),而且柏林,倫敦,上海,隨處可奏。一幅畫則不然了。達・芬奇的《最後晚餐》The last Supper聽說已在凋損了,負責人正想法用冷氣來保存它。許多中古壁畫都如雪片般剝落,看守人望了無可奈何。就是完整的,現代印刷術也還不能把一幅畫翻得與原作無分。因此,學畫的人要去巴黎羅浮宮瞻仰Mona lisa,去福洛倫斯看Botticilli的《愛神之誕生》The Birth of Venus。版畫雖是視覺性的藝術品,卻比較不受時間空間影響。普通木刻油布刻可印幾百幅毫無損傷。金屬刻可以印上千幅。(一般版畫多註明:如5/40,即是共印四十張,此為其中之第五。)這份時間空間的自由,可就變成為經濟的便宜了。第一,一般油畫只有一張原作,版畫可以有許多張,張張都是原作。作者辛勞的報酬自可以數倍於一般畫家。第二,世界上雖然僅有幾位大收藏家,但卻有無數中下產階級好風雅的小收藏家。他們是既不甘心掛一幅珂羅版而又買不起半幅米芾的人。版畫的價錢剛好適合他們的錢袋。於是,他們買,版畫家生活有著,版畫藝術團獲提倡,這個車輪形的因果關係,對於任何人間事物,都是不可少的,無倚無靠的藝術品,尤不能單靠西北風來培植。因此,我願見四馬路,琉璃廠書店的視窗,一如倫敦巴黎書店的視窗,有零幅的版畫標價出賣。這樣,許多家庭壁上可以卸下那些英美煙公司的美人王照來,而版畫家的收人也可不限於副刊編者每月寄來的那點瘦稿費!即使拋開錢的問題(我們的藝術家愈窮必愈清高),費了許多時日刻出一幅東西來,副刊一登即丟之乎也,豈不太可惜,也太違反"版"畫的原意了嗎?
英國版畫,正如任何國家版畫的昌興,都大大靠賴有藝術趣味,有企業見地的出版家之提倡。我想論的是插圖書。提起插圖書,我們想到的不是章回小說前那些逐章交代的繪像,便是坊間的小人書。難怪5!起不愉快的聯想!但這裡論的是嚴肅作家與嚴肅藝術家的搭夥。中國新文藝已有卅年歷史,中國現代繪畫運動的歷史尤長,中國文藝家與中國畫家可曾有過一次合作的企圖?如果書店老闆沒想到這個可能性,作者應抓了畫家的胳臂說,非我們同時來不成!家喻戶曉的"阿Q",如是在國外,至少應該有十幾位畫家為他造像了!《邊城》的插圖也是在書出了十多年後才動手的。為什麼沒人插一插《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我細想了想,這點倒也許是與中國的老傳統不大合。中國文人一向好玩字畫,然而"文"與"畫",一向卻分得涇渭一般。心理上,惟恐一沾,雙方都丟身份。這種心理在文人是不智,在畫家直是形同自殺。如果藝文家仍持舊日隱士態度,那自然無話可說;否則是應該互相提攜一下的。版畫家一向與文藝界最接近,而且由印刷術上論,也最易合作。為什麼不試辦一下?這試辦,不是作家協會與木刻協會的事。那是指腹為婚。一定要個別作家與個別版畫家自己去追求,戀愛,以致懷了孕。有一個白胖囝囝生出,保管這風氣就盛起來了。

英國版畫集 本書目錄

本書目錄

第一卷 彩色版畫

一、 玫瑰
二、 墨西哥羽蛇神
三、 潛艇在祖國領海
四、 陶器匠
五、 樂器
六、 趕集

第二卷 人物

七、 喬吉亞的幹些
八、 穿鞋婦人
九、 熱帶舞
十、 年輕的母親
十一、 言語與動作
十二、 母與女
十三、 年華已殘
十四、 《禽獸花卉》插圖
十五、 爬蟲
十六、 鬼
十七、 插圖一幅
十八、 《強盜姑爺》插圖
十九、 《巫術在英倫》插圖
二十、 面具
二十一、 阿吉麗亞
二十二、 人像
二十三、 佛萊普敦爵士像
二十四、 少年與蕩婦
二十五、 工人與鳥群
二十六、 好人與蛇
二十七、 木匠
二十八、 恬靜的黃昏
二十九、 風箏
三十、 工人區
三十一、 歐羅巴女神
三十二、 《醒世恆言》插圖一
三十三、 《醒世恆言》插圖二
三十四、 《醒世恆言》插圖三
三十五、 母與子
三十六、 穴居者
三十七、 黎明車廂中
三十八、 《龍鬚與藍圖》之插圖

第三卷 風景與建築

四十、南美河景
四十一、叢林小村
四十二、遊牧
四十三、聖保羅教堂北景
四十四、野景
四十五、肯特郡之新正
四十六、彌羅寺殘跡
四十七、舀斯堪尼亞
四十八、兩灶
四十九、機器
五十、打穀
五十一、兩條拖船
五十二、暴雨

五十三、麗水
五十四、碧湖
五十五、澗溪
五十六、安徽沼
五十七、茵及吉拉
五十八、林野
五十九、皇家施捨(上)
六十、蘭塘月巷(下)

第四卷 花卉

六二、花
六三、花與顏
六四、鄉舍(右)
六五、水果解剖插圖(左)
六六、無腳草
六七、槲寄生
六八、貝母
六九、石蓮華
七一、蔓陀蘿
七二、蝴蝶蘭
七三、紫蘿蘭
七四、荷蘭芹

第五卷 動物

七五、羚羊
七六、狼與綿羊
七七、兩條牝狗
七八、騾狼與狐狸
八九、狼與公羊
八十、春
八一、斑馬
八二、獅與猴
八三、狐狸與葡萄
八四、三隻豬
八五、狗與綿羊
八六、狐狸與鶴
八七、牝馬與幼馬
八八、鹿與獵人
八九、餓犬

第六卷 飛禽

九一、鷹
九二、千鳥與赤足鷸
九三、公雞
九四、天鵝
九五、烏鴉及其卵巢
九六、鷂鷹與渡鳥

第七卷 蟲魚及其他

九七、魚
九八、螞蟻與蚱蜢
九九、禽乎獸乎
一00貓與公雞
一0一 蛙與天王
一0二戰士之墓

英國版畫集 文章節選

內容摘錄


阿尼斯· 派克 作
工人與鳥
木刻
AGNES M.PARKER
THE LABOURER & THE BIRDS
WOOD engraving

羅勃脫· 奧斯丁 作
面具
線刻
BOBERT AUSTIN
MASK
LINE ENGRAVING


阿尼斯· 派克 作
餓犬
木刻
AGNES M.PARKER
THE HUNGRY DOG
WOOD ENGRAVING


裘屈羅 作
無腳草
木刻
Gertrude HERMES
hellebore
WOOD ENGRAVING

英國版畫集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蕭乾(1910-1999)北京人,蒙古族。 1935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新聞系,任天津、上海、香港《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兼旅行記者。1939-1946年,任倫敦大學講師,劍橋大學研究生;《大公報》駐英特派員兼隨軍記者。1946-1949年,任復旦大學教授,滬、港《大公報》社評審員,《中國文摘》(英文)改稿人。建國後,歷任《人民中國》(英文)副總編輯、《譯文》編輯部副主任、《文藝報》副總編輯、《人民日報》文藝部及人民文學出版社顧問。1949年7月參加第一屆文代大會,成為作家協會會員。是中國作協第三、四屆理事,中國民主同盟第三屆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兼副主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常委。後任中央文史館館長。著有《蕭乾文集》(十卷)、《這十年》、《紅毛長談》、《蕭乾回憶錄:未帶地圖的旅人》等。與文潔若合譯的《尤利西斯》獲第二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一等獎,在中國翻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