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女人頭像》

《義大利女人頭像》

《義大利女人頭像》是一幅油畫作品,創作於1915年,作者是佩夫斯納。

概述

《義大利女人頭像》義大利女人頭像
【名稱】義大利女人頭像
【類別】油畫 、 名畫
【年代】1915年
【作者】佩夫斯納
【規格】81.3x81.3厘米
【屬地】巴塞爾美術館

簡介

在構成主義運動中,佩夫斯納(Antoine Pevsner,1886—1962)和其弟弟加波的追求,與塔特林、羅德琴柯等人的藝術主張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他們對後者的實用性藝術觀持堅決反對的態度。正象加波所宣稱的,“塔特林集團要求把藝術作為一種殘存的唯美主義而廢除,因為唯美主義屬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同時他們號召那些從事空間結構的藝術家拋棄這種‘職業’,去在他們的物質環境中做一些對人類有用的事——製作椅子和桌子,建立爐灶、房屋,等等。我們反對這些唯物主義的政治的藝術觀念,特別反對他們使之復活的上一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這種虛無主義。”(轉引自赫伯特·里德著,劉萍君譯:《現代繪畫簡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第119頁。)1920年8月,加波和佩夫斯納在莫斯科發表《現實主義宣言》,以充分闡述他們的觀念。《宣言》提出藝術必須建立在時間與空間的基礎上,主張以空間來擴展立體主義的追求,以運動來擴展未來主義的追求。他們認為,雕塑應當拋棄那種與團塊和體積相聯繫的三度空間傳統,拋棄傳統的製作材料而尋求在機器時代對新材料的發掘。他們之所以將其《宣言》冠以“現實主義”之名,是因為在他們看來,新的藝術從獨立意義上來說是現實的,除了其自身以外,不表達任何東西。他們要表明,“他們在抽象繪畫和構成里,正在形成一全新現實,一種柏拉圖式的理想現實,或者說形成一種比任何對自然的模仿都更加絕對的形式。”(阿納森著,鄒德儂等譯:《西方現代藝術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第224頁。)
佩夫斯納生於奧廖爾,1902—1909年在基輔接受專業藝術教育,後進入聖彼德堡皇家美術學院,但3個月後即被校方勸退。與許多年輕的俄國前衛藝術家一樣,他在莫洛佐夫和史庫金的藝術收藏中看到了令他激動的印象主義、野獸主義、立體主義作品。隨後他於1909、1911和1913年三度前往巴黎,與立體主義畫家交往,並在藝術風格上受到影響,開始探索抽象繪畫。1915—1917年間,他與弟弟加波住在挪威,共同從事構成主義創作。兩人於十月革命期間回到俄國,佩夫斯納一度與馬列維奇、塔特林等人一起在莫斯科美術學院任教。受塔特林等人影響,他們開始也贊成藝術應服務於社會的思想,認為藝術應具有實際的意義。加波還作了一些迎合特定需要的建築方案,如1919年的《無線電台設計方案》。可是不久,他們對實用性藝術主張產生不滿,從而轉向對藝術純粹性的探索。由於政治原因,加波和佩夫斯納於1922—23年先後離開俄國來到柏林。佩夫斯納在柏林與馬塞爾·杜尚有過一次重要交流。以後他從繪畫轉向構成派雕塑。1923年他回到巴黎,並一直定居於此。
《義大利女人頭像》是佩夫斯納作於1915年的油畫作品。它以鮮艷的紅色為主調,用簡約的對比不明顯的色塊構成畫面。女人高度概括化的頭像在極簡化的背景中浮現出來,充滿幾何抽象的意味。佩夫斯納創作了許多構成派雕塑作品,例如,他曾用銅板塑膠木板為馬塞爾·杜尚作了一個頭像,這個頭像看上去誇張而生動,展示了佩夫斯納構成主義雕塑的風格特點。
佩夫斯納曾指出,“現代藝術的巨大的結構、驚人的科學發現,改變了這個世界的面貌,而藝術家則在宣告新的概念和形式。藝術和感情不得不進行一次革命——這將發現一個新的、沒有勘查過的世界。於是我們,嘉博和我,走上了一條通往新的研究的道路,其指導思想是試圖創造一種造型藝術的綜合;繪畫、雕塑和建築……””(轉引自赫伯特·里德著,劉萍君譯:《現代繪畫簡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第121頁。)在這裡,把構成派看作傳統雕塑的發展也許有失妥當。就象里德所指出的那樣,儘管別人把加波和佩夫斯納稱為雕塑家,他們自己也這么認為,但事實上,他們所追求和所收穫的卻是另一種藝術形式,它替代所有以前的藝術範疇,是“一種造型藝術的綜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