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結構》

中國著名文學作品,是由陸星兒所著。小說中林楠這個形象寄寓著作者的社會理想。小說在塑造林楠的性格時,緊扣她對人生意義、理想、幸福的正確觀念這個核心,通過她與鄭濤聲愛情的產生及解決過程,試圖探索建立在共同事業和崇高理想上的新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基本信息

簡介

陸星兒作品集陸星兒作品集

小說中林楠這個形象寄寓著作者的社會理想。小說在塑造林楠的性格時,緊扣她對人生意義、理想、幸福的正確觀念這個核心,通過她與鄭濤聲愛情的產生及解決過程,試圖探索建立在共同事業和崇高理想上的新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由於現實的具體限制,愛沒有物質地兌現,但是愛在精神的崇高境界中升華並且永存,這是理想主義的愛的結構。鄭濤聲與妻子婷蘭的矛盾潛伏著嚴重的危機,他們之間的矛盾反映了社會上進步與落後的思想衝突,夫妻之間愛情生活的支柱已不復存在,而且沉重地壓抑著鄭濤聲的事業進取心。林、鄭是在開拓事業的艱難跋涉中產生愛情的,他們的這種愛情是對彼此美好的理想、品格的相互充實和確認,從而又給予他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小說重點還是對美好理想的憧憬,面對現實危機中深潛的社會原因以及婚外戀中道德與非道德的實質內容都沒有更深入的思索。

這篇小說的寫作和發表時間稍晚於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因而被某些讀者認為是“處處在做著為《愛,是不能忘記的》補苴罅漏的工作。”

開放性

它的結局是比較開放性的,由於當時的文化氛圍依然處於一定的封閉狀態,致使這篇小說的開放性探索帶有很大的局限。整部小說立意新穎,但構思和敘述過於刻板和模式化,語言也不夠精煉和獨到,與作者後來的寫作相比顯得稚嫩和拘謹。《美的結構》是陸星兒獨立創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說,陸星兒的創作總是將自立、自強的女性形象推為理想和楷模,同時又追求形象的完美。在林楠這個人物形象上集中體現了作者的這種追求,她既沉靜又果敢,既能文(扶助鄭濤聲搞設計)又能武(在棋藝上又是一名高手),與其說她是一位具備獨立人格的自由女性,毋如說她是一個完全符合男人意願的完美女性。當上級領導追問她與鄭濤聲的關係時她能毫不畏懼地說出:“我愛他”,儼然是維護愛情的“女神”;當鄭濤聲的設計得不到承認的關鍵時刻,又是她挺身而出向有關領導申辯,儼然是扶助鄭濤聲事業成功的“女神”。而當鄭濤聲事業成功之時她則悄然退去,並將自己的青春和餘熱融入鄭濤聲設計的建築工作中,再一次顯示了她那“神性”的光芒。無疑,陸星兒是在崇高理想薰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在審美趣味和人生抉擇方面都帶著古典主義的悲壯和高大,但卻也迴避了不少“直面人生的慘澹”,在這篇小說的寫作上則限制了她對女性生存的進一步探索和思考。林楠充其量是一個男人(或芸芸眾生)眼中的“完美女性”,因為她只知“奉獻”而不“索取”。

致使最後無所改變的婷蘭都被感動得流淚了。這樣的女性形象在陸星兒一段時期的創作中比比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她個人思考的深入,她們越來越多地為女性自身的反省所替代,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陸星兒的進步。作品發表後在《綠原》雜誌上立即出現了一組評論文章,大都圍繞著如何對待“婚外的愛情”問題展開。姚紅和肖燕認為,《美的結構》所探討的是一個具有藝術生命力的課題,鄭、林兩個性格各具特色的人物,由於共同喜愛建築事業而接近並相愛,這兩顆心靈的結合是很自然的。肖雲儒和霄凌則認為,作品似乎揭示出這樣一個道理:婚姻之外可以存在著一種美的真正的愛情,但需要一種痛苦的自我克制。這種受到自我克制的婚外愛情,不僅不會瓦解婚姻,甚至可以促進夫妻和好,鞏固婚姻。這種看法的是非曲直,讀者自然會有公正的論斷。

作者簡介

陸星兒陸星兒

江蘇省海門縣人,1949 年11 月生於上海。1968 年到北大荒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當過拖拉機手、連隊文書,後做宣傳和文化工作,1974年開始文學創作,1976 年在《人民文學》編輯部參加編輯學習一年。1978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學習,1982 年到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當編劇,1988 年調至作協上海分會任專業作家。著有中篇小說《美的結構》、《我的心也像大海》(與陳可雄合著)、《啊,青鳥》、《達紫香悄悄地開了》、長篇小說《留給世紀的吻》等,十多年來共有300 多萬字的創作。1985 年起專門關注於女性生存問題,曾多次採訪社會各階層婦女並以她們的現實生活作為寫作背景和素材,開始了“天生是個女人”的系列文學創作,引起文壇內外的關注。由於經歷和性格的原因,她比其他女作家更善於接近和理解女人,她貫常的平民意識使她大量地十分自然地貼近著各種不同層次不同職業的女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