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籍纂詁》

《經籍纂詁》

經:儒家經典。籍:儒家經典以外的典籍。纂:收集整理。詁:古人對古書的註解。《經籍纂詁》為中國訓詁學書。清代阮元主編,書成於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全書共106卷.按平水韻分部,每1韻為1卷。

《經籍纂詁》

正文

彙輯古書中的文字訓釋編排而成的訓詁書。清代阮元撰集,臧鏞堂臧禮堂等纂校。嘉慶三年(1798)刊行。全書按照《佩文韻府》分韻編字,《佩文韻府》所沒有的字就根據《廣韻》《集韻》增補。卷次按《佩文韻府》分一韻為一卷,共106卷,別有補遺106卷,分附於正編每卷之後。全書所輯錄的文字訓釋都是唐以前的經傳子史的注釋和唐以前的訓詁書、字書韻書音義書中所有的。採用古書達100多種,收字13349字(異體字不在內)。古代的文字義訓和在不同古書文句中的訓解幾乎都匯聚在一起了。

書中每字下敘列所採錄的訓釋,首先把以聲音相近的詞為訓解的列在前面,然後再以本義居前,引申義和展轉相訓的居次,而以解釋事物名稱的居末。每一訓釋必寫明所見的書籍和所訓解的原文。如果是同一訓釋而分見於各書時,那就依次列舉以證字有定詁,義有同訓。如果一字二音,聲調有不同,意義也有不同,就根據韻書的反切歸類,分在兩韻,秩然有序,若網在綱。打開一卷書,同韻的字俱在;檢查一個字,各種書傳的訓解和正文都列在眼前;讀者可以根據這些資料來審辨字義,哪是通常套用的意義,哪是在某一文句中所具有的特殊意義;也可以分辨哪是字的本義,哪是較早的意義,哪是引申義,哪是後起的意義,更進一步,還可以參考一字之下所列的各種訓釋來推考某書原來的註解是否正確,如不正確或不妥當,可以根據其他訓解來訂正。所以這部書是探索古代詞義和研究訓詁所必備的書。據《新唐書》記載,顏真卿著有《韻海鏡源》360卷,詳列古書的訓釋,可惜久已亡佚。阮元所主編的這一部書,在唐以後可以說是創舉了。
這部書搜羅極為豐富,在字的訓釋之外,還兼顧到經傳的異文,字的假借和古文異體,這些都列於每字之末,至於《玉篇》、《廣韻》、《集韻》等書也有字義訓釋,本書均不錄,這是由於那些書中大部分的訓解是根據前代經傳子史的注釋而來,本書已然具備,就不必重複。本書由於成於眾手,採錄時不免有遺漏,而且也不無訛誤,讀者用時不能不檢視所舉的原書。另一點是本書沒有給字加注音,一字二音,四聲不同的,在列舉字義時有相混不清的。

配圖

《經籍纂詁》《經籍纂詁》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