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紳士法則淑女定律》

《紳士法則淑女定律》

開啟全新家教方式的經典力作,培養未來社會精英的制勝寶典。社會學家告訴我們,社會對理想的男性和理想的女性期待是不同的。社會對男性的要求更注重其內在素質和實力,要求他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和思維能力。雖然大多男人做的事女人也能做,但男性只有表現出更多的力量和勇氣才能受到信賴和尊敬。社會觀念認為,男性應該積極進取、有主見、有雄心、理智、自我依靠,而女性應該忠於愛情、文雅、愛小孩、富有同情心、言語流暢。很顯然,男性的理想特徵與決策、職業發展有關,而女性的理想特徵與人際關係、情感表達有關。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與世界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蒙台梭利、夏洛特·梅森、鈴木鎮一等一起領悟教育法則。
學會培養了不起的男子漢,塑造美麗優雅的公主,抓好性別教育,做最優秀的現代型父母。
富養女,芙蓉出水,窮養男,寶劍出爐。

內容簡介

紳士法則淑女定律》在綜合眾多案例的基礎上,提出了“紳士法則,淑女定律”這一思維模式,並從多個不同的角度進行深入闡釋以豐富實用的案例為線索,幫助家長們科學地培養自己的孩子,為孩子未來擁有好前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

王愛民,1961年4月出生,湖北武漢人,1988年和2001年分別獲得武漢理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1996—1998年作為特聘研究員在日本京都大學做合作研究。現任湖北省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中國市場學會理事、湖北市場行銷學會常任理事、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武漢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
要研究領域與方向:企業戰略管理、市場行銷理論與實務、東方文化下的領導藝術與方法。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累計承擔國家、省市級企業科研課題二十餘項,公開出版《行銷風險管理》等著作多部。

目錄

第一章男孩、女孩:不一樣的成功.需要不一樣的教育
孩子帶著什麼來到這個世界
不同的性鄹待質決定了什麼
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性別真的可以忽略不計嗎
蒙台梭利的數子處方:我們要做的,不是編程,而是讓他回歸自己
用教育“雙性化”取代“性別單一化”
男孩女孩需霧不同的生存智慧
第二章男孩窮著教,女孩富著養
透過目前的文化鏡關,什麼才是對待他們的最佳方式
富養20年,芙蓉出水;窮養20裁,寶劍出爐
富與窮的內涵:包含著不同金錢的意義
“窮養男,富養女”並非親源於“性別刻板印象”
第三章家:男子漢的成長基地,小公主的溫暖港灣
第四章錯誤的獎懲方法會把孩子推向罪惡的深淵
第五章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
第六章男孩的雅量帶來榮耀,女孩的雅致帶來悠閒
第七章不可或缺的智慧養成
第八章愛與理智的方式
第九章教育男孩,請先進入男孩世界
第十章打造男孩的英雄本色
第十一章教育女孩,請先進入女孩世界
第十二章澆灌女孩的待放花蕾
第十三章讀懂愛神的錦囊妙計
附錄
世界最偉大的教育法則
中外名人家訓集萃
總統家訓

前言

當今社會,隨著人們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方式的日益重視,關於現代育兒的爭議和探討也層出不窮。本書在綜合眾多案例的基礎上,結合“男孩窮著教,女孩富著養”這一教育理念,從不同的角度對男孩、女孩之間的性別差異教育進行了闡釋。
染色體決定了一個人的性別,而荷爾蒙則實現了性別差異。男孩和女孩分別帶著不同的特質來到這個世界上,這也就注定了從一開始,男孩和女孩就是不同的。不同的生理特點決定了與那些喜歡剪刀、手槍、坦克等冒險性事物的男孩相比,女孩往往更喜歡洋娃娃、漂亮頭花、好聞的香水等一切美好的東西。作為家長,正確地引導孩子認識性別差異,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男女之間的差別並非僅僅簡單地體現為生理上的性別差異,更多的差別則是通過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體現了出來。正因為如此,“從來富貴多淑女,自古紈絝少偉男”成了經典名言,而“窮養男,富養女”在古時被奉為養兒育女的“金科玉律”。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現代社會提倡男女平等,女孩在成長過程中也同樣和男孩一樣面臨著種種磨難。在如此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下,“富養”出的女孩能否承擔得起那些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壓力和責任呢?再說現在的社會發展了,大多數孩子都有了富養的條件,為何要“窮養男”呢?何況社會上也有不少窮養的女兒,巾幗不讓鬚眉,富養的兒子,也成了翩翩紳士。
其實,本書中所說的“窮養男,富養女”和古代的教育理念是有所不同的。

精彩書摘

第一章男孩、女孩:不一樣的成功.需要不一樣的教育
孩子帶著什麼來到這個世界
自然賦予正在發育成長中的生命以特有的力量。這種力量使一個“人”或其他有知覺的生命個體在生命的發展過程中,內心產生一股無法抑制的動力,驅使孩子對他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及學習的狂熱。這股力量就是孩子的性別特質造成的不同天性。
每個孩子的性別在母親受孕的那一天開始就已經被確定了,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忽視的事實。在我們的細胞里含有一種叫做染色體的物質,它攜帶了一些信息,這些信息可以控制我們身體的遺傳特徵,比如我們眼睛的顏色和頭髮的曲直等等。性染色體分為x和Y兩種,人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含有23對這樣的染色體,在每對染色體中,一半來自母親,一半來自父親。媽媽的卵子中含有23條染色體。在受精過程中,它會和爸爸的精子中的23條染色體相結合,這樣就形成了含有23對染色體的新細胞。人的性別是由爸爸精子中的性別染色體決定的。當爸爸含x染色體的精子與媽媽的卵子結合時,就會生下女孩;當爸爸含Y染色體的精子和媽媽的卵子結合時,就會生下男孩。
不同的染色體結構決定了男孩和女孩生理結構的不同。他們都帶著各自強烈的性別色彩來到這個世界上。這種不同不僅僅指生殖器官的顯著不同,更表現在大腦結構、體型大小、荷爾蒙值的高低以及感觀反應速度等各方面。
以女孩為例,從媽媽受孕那一刻起,女性染色體基因便被女性荷爾蒙激活,這些荷爾蒙在女孩出生之前就已經為她規劃了未來。也就是說,女性荷爾蒙決定了女孩細心、安靜、敏感、溫柔等天性,同時也決定了女孩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荷爾蒙對女孩的感情生活也有著重要影響。它控制女孩情緒的穩定、思考的過程、做事的動機、愛好、焦慮以及如何處理外來的壓力和性衝動。女性荷爾蒙同樣導致她的情緒天生就變化無常。因此,有的文學家曾把女人稱為“最情感的動物”。女性荷爾蒙等雌性激素活動不穩定,就會使女孩的情緒產生波動。如果女性荷爾蒙等雌性激素過低,女孩就會感到孤獨、生氣、易怒、悲傷、失望、缺乏自尊,這也是女孩更敏感的原因。
當然,雌性激素只是一個方面。女孩還受其他激素的影響。例如孕激素就是女孩更喜歡小孩子和小動物的原因,催產素則會使女孩產生更多的“憐憫之情”,這就是“母性的本能”。
我們再來看男孩,睪丸素在塑造雄性特徵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雖然女孩體內也有睪丸素,但是水平只及男孩的1/20,因此女孩不存在很強的攻擊性。而男孩體內分泌的睪丸素使得男孩身體的發育更快。同樣也是由於這種激素,使男孩的行為不同於女孩,男孩更需要釋放自己的能量。另外,睪丸素的存在改變了男孩的大腦結構,限制了他們大腦兩個半球的電流傳輸數量,而女性通過接觸兩個半球過去積累的經驗,很快就能領會出自己的感覺,因此,男孩對感情的反應往往不如女孩敏感和快速。
一句話,是染色體決定了一個人的性別,而荷爾蒙造成了性別差異。
不同的性別特質決定了什麼
男孩女孩分別帶著不同的特質來到這個世界上,這也就注定了從一開始,男孩和女孩就是不同的。男女有別,並非簡單地指外觀上的性別差異,在男人和女人身上不僅有兩種解剖學和生理學,而且有兩種心理學、兩種倫理學,兩種對世界的美感和兩種社會學,等等。
以大腦性別為例,由於女性聯結左右大腦半球的神經纖維束比男性的要大,這是男女行為有別的基本原因。研究表明,女孩比男孩更喜歡談論並表達自己的感受,是因為女孩的左右大腦兩半球聯結的神經纖維束比男孩的多,而這種神經纖維束越多,這個人就越能言善道。
其次,男孩的體型生來就比女孩要大,據不完全統計,出生時男嬰平均比女嬰重百分之十。這就造成男孩生來就比女孩更健壯的印象。
再次,男孩的男性荷爾蒙值要比女孩的女性荷爾蒙高。因此,男孩的精力更旺盛,而女孩則大多顯得更安靜。
男女兩性之間有太多的不同,關於這一點保加利亞倫理學家基里爾·瓦西列夫在他的《情愛論》一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說明:“男子身體比較笨重,婦女體態輕盈。男子較健壯,婦女較嬌弱。男子較理智,婦女較重感情。男子較‘剛勁’,婦女較‘柔順’。男子較注重邏輯,婦女則憑藉直覺。男子嚴峻,婦女較熱情。男子偏重概括,婦女偏重分析。男子好鬥,婦女富於同情。男子更熱衷於抽象概念,婦女則關心具體事物。男子始終不渝,婦女變化無常。男子較易激動,婦女完全受心境支配。男子的感情更富有戲劇性,婦女的感情樂觀。男子較果斷,婦女較審慎。男子更‘威嚴’,婦女更高雅。男子‘敢作敢為’,婦女勤奮不懈。總之,這一切都表明男子更有男性氣概,婦女更具有女性溫柔。”
雖然瓦西列夫的總結是針對成年男女,可這並不妨礙我們從其中了解男孩女孩不同的特質,以便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
從性別的角度看待他們,我們通常還能獲得更多有意思的信息:
大人逗弄嬰兒的時候,男嬰通常無動於衷,而女嬰則反應較大。女孩天生比男孩更喜歡洋娃娃,那是因為她們比男孩的感情更豐富,同情心發展得更快。
1歲半之前,男孩大腦成長得比女孩慢,所以他們的情感比女孩更加脆弱,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他的肌膚需要通過觸摸得到滿足並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他更想讓你帶著他四處走。
事實上,1歲半之前男孩需要更多的擁抱。
以瞬間的洞察力來說,女孩更強一些,她甚至在打招呼的瞬間,就能把對方從頭頂打量到足尖’,以確定這個人是否值得她喜歡。男孩則更粗心一些,他們甚至不記得對方是高是矮。有人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選取了十幾個11個月左右的嬰兒,男女都有,讓嬰兒坐在母親腿上觀看在小戲劇舞台上的表演,演出的第一幕是一個橘黃色的大塊東西從藍色吊箱上吊起,緩慢地穿過舞台,然後重新放回箱子處,重複做6次。第二幕也是相似的,只是橘黃色的物塊小了一些。男嬰兒好像沒注意到物塊的大小差異,而女嬰則立刻激動起來,並開始發出語言一樣的聲音,她們好像要說話。由此可從很小的時候,男女就表現了明顯的差異。
上學的女孩顯得比男孩子更聰明。她們的成績名列前茅,而且幾乎各方面都比男孩表現得更出色。這是因為女孩的左腦神經比男孩發育得快,正是左腦強烈地影響著一個人使用辭彙、拼寫和記憶事物的能力。
男孩更容易在科學領域取得偉大成就,因為他們更擅長發明創造,女孩則在辭彙量方面令男孩望塵莫及。女孩喜歡根據感覺每天穿不同的服飾,著重個人感覺的表現更甚於一切,
男孩自信、生機勃勃。他們喜歡集體生活,並善於根據自己的實力來估計自己在所處集體中的地位,更喜歡主宰、控制環境。男孩喜歡競爭,在競爭環境中他會覺得興奮,男孩也願意接受挑戰,甚至有不為任何理由就去冒險的傾向。
總之,男孩和女孩之間有太多的不同,他們的不同特質決定了父母不能用相同的眼光和教育方式對待他們。
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性別真的可以忽略不計嗎
在我們了解了男女之間天生的性別差異以及由這種差異引發的心理和倫理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之後,我們認為: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性別不應該被忽略。
在很多人能看來,性別教育就是性知識教育,即把“性”“別”分開來。例如,教育孩子們了解男女生理結構如何不同,月經初潮和遺精是怎么回事,教導男孩和女孩各自應恪守怎樣的性規範,等等。
實際上,這種關於性別教育的觀點是片面的,性別教育不僅僅是指生理上的性知識傳授,還包括心理發育,更涵蓋了人格教育的重要內容,以便向我們的下一代傳授社會文化所認可的道德規範和社會價值標準,使孩子身心發展正常健康,為他(她)在將來的生活、婚姻中幸福長久,並在社會競爭中爭取一席之地做準備。
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現在的學校教育是男生、女生坐在一起,老師用看一樣的教育方式,學校用著同樣的評價體系,這樣真的對每個人都公平嗎?即使公平,又為什麼被稱為“壞學生”的總是男孩多呢?
實際上,由於男孩女孩的生理機制不同,他們的發育時問也不同。一般來說,男孩的身體發育比女孩晚。這就像國小時期,女孩子比男孩子能更出色地完成學校交給的任務,特別是像要求坐好、遵守紀律、認真聽老師講話等要求。但如果我們忽略了男女發育時間不同這一點的話,就會把這種現象歸結於男孩自身,認為這些發育上的差異是笨或遲鈍的表現,而不是去考慮自己對待他們的方式是否有問題。這也形成了男孩更討厭學校的主因。
還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關於閱讀。很多教育家提倡家長陪孩子讀書,從小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習慣,講故事則是培養閱讀習慣的一個重要方式。然而,故事如何講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男孩和女孩卻有很大的差異。男孩更希望先聽結尾再聽細節,而女孩則更喜歡由細節到結尾,因為這樣會使整個故事帶有懸疑色彩,女孩喜歡這樣的懸疑。
性別沒有好壞之分,各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如果正確引導,性別優勢會給孩子們的成長與發展帶來加分的機會。但遺憾的是,現在的家長對自己孩子的關心大多放在對其學習成績、身高體重上,而對他們不同性別的心理發育和氣質的形成卻較少關心。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聽話、個子長得高大些、學習成績好些、能討家長和老師的喜歡,對其個性和創造能力卻很少考慮和關心,尤其是對男孩子,動不動就訓斥甚至打罵,扼制了他們“頑皮搗蛋”、“爭勝好鬥”的天性。
近幾年,“陰盛陽衰”、“中性化”現象已成為受人關注的社會話題。男孩子似乎越來越陰柔,身上的男子漢氣息在日益減少。女孩子身上則沒有了溫柔、嬌羞等女性特質,轉而向中性化發展,脾氣、個性、穿著打扮以和男孩子相似為榮。2005年“超女”李宇春和2006年“好男兒”向鼎的受歡迎程度足以說明這一點。
很多老師也都發現班裡的怪異跡象,女孩子個性張揚,男孩子卻有些溫順。甚至有的男生,平日總喜歡穿一件類似於扎染的花衣服,說起話來細聲細氣,比划動作時還喜歡翹著小手指。一條小蛇都能嚇著他!
盧梭說得好,“在女人身上培養男人的特性,而忽視女人固有的素質,很明顯對女人是有害的。”其實對男孩來說也一樣。男孩和女孩是如此不同,教育他們也需要不同的規則和技巧。
一般來說,男孩擅長抽象思維,具有很強的立體空間認知能力,這正是將來學習工程學所必備的技能。男孩在數學方面也有很強的潛能,比女孩子更容易理解複雜的數學概念。自然科學也是男孩的擅長。而女孩子比較擅長形象思維,語言表達能力優於男孩。
如果父母從性別角度出發,認真對待男孩女孩的不同,針對他們各自的特點採取相應的教育,那么,將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意識到國小階段的男孩發育較慢,家長可以降低期望值,不必要求男孩一定要和女孩一樣出色,這樣男孩的心理壓力就會降低,也不會把學習與痛苦體驗聯繫起來。
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尊重他們的性別特質實際上是“因材施教”理念的一種延伸。但是,每個人又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各有其特點,即使同是男孩子,也各有不同。因此,如果單純只是因“性別”施教,可能會限制孩子潛在東西的發揮。
因此,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與培養,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孩子成長的步調,根據不同性別的不同生理、心理特點有側重地挖掘孩子的潛能,進行不同的訓練。從性別平等願望出發,了解男孩女孩不同的立場、態度和觀點及努力方向,是性別教育所不可或缺的。
最後,我們還要提醒父母的是,在尊重他們各自不同特質的同時,也不能把男女徹底分化,認為世界只能分為男女兩部分,而造成教育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蒙台梭利的教子處方:我們要做的不是編程,而是讓他回歸自己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法自然”,如果把這一觀點用在教育上,那么,它指的就是要按照男孩女孩的自然差異進行教育。通過性別定位、性別差異、性教育等培養孩子性別意識的覺醒。教育就是要使孩子自然健康地發展。我們按照常規的方法教育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眼裡,孩子就像一個未開發的計算機軟體,我們希望他(她)成為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固執而熱情地以自己的喜好和理解進行編程,但一個人的性別是注定的,若要使他或她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孩或女孩,還有許多因素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育只是其中之一。
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兒童之家”的創辦者蒙台梭利認為,對孩子各種感覺的訓練和智力潛能的開發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孩子成長的步調,根據不同年齡段的關鍵期和敏感期挖掘潛能,採取不同的訓練方法。但是很多家長有意或者無意地忽略了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正確地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呢?
1.給孩子創造造一個良好的性別
要對孩子進行陛別教育,家長首先要做好性別榜樣。一般來說,父母是孩子性別的啟蒙老師。孩子都是通過父母認識自己性別的。如果父母在家庭中扮演不同而正確的性別角色,那么很自然的,男孩就會接受父親的影響並認同父親,女孩則會認同並模仿母親。
2.讓孩子喜歡自已的性別
“媽媽,我也要留長頭髮,我也要穿裙子!”你的兒子是否表達過這樣的願望?這絕不是一句戲言,而是有著深刻的根源存在。如果孩子的性別與父母的希望相反,對孩子實行相反性別撫養和反性別角色的教育和要求,那么孩子會竭力投父母所好,而改變自己的性別認同,學習異性行為。
如果一個男孩的父母特別希望要一個女孩並在男孩面前有意無意地表達出了這種願望,那么男孩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愛就有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希望自己是個女孩,久而久之,就會厭惡自己的性別。如果對這種現象不及時糾正,這些孩子就會產生性別認同混亂的現象,這使他們非常痛苦,常常覺得自己在一個錯誤的身體裡。
3.重視父親角色在孩子性別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在對男孩的培養中,父親是不應該缺席的。作為爸爸,就算再忙,也應該抽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因為男孩是把爸爸視為性別偶像的。如果父親的確很忙,至少應該為男孩選擇一些男性氣息較強的老師、教練等。
總之一句話,我們教育要做的,不是編程,而是要讓他(她)回歸自己。
用教育“雙性化”取代“性別單一化”
一位國外的教育學家在一所國小里做了這樣一個試驗:他讓所有的小學生寫出“是男孩好還是女孩好,並說明理由”。結果,女孩們大多都認為女孩好,並且她們寫下的理由也相似:
1.女孩閉著嘴巴嚼東西。
2.女孩更懂禮貌。
3.女孩的頭髮梳理得更漂亮。
4.女孩不挖鼻孔。
5.女孩沒有那么多的體味。
6.女孩安靜得多。
7.女孩不會把房間弄亂。
8.女孩的坐相更斯文。
9.女孩更聽老師和父母的話。
10.女孩更會關心人。
11.女孩更有儀表風度。
而男孩們也為自己是個小男子漢而感到自豪,他們自豪的原因可以概括成以下幾點:
1.男孩敢於看恐怖電影,眼皮眨都不眨一下。
2.男孩不會總感到難為情。
3.男孩會爬樹。
4.男孩敢騎馬。
5.男孩比女孩勇敢,不怕毛毛蟲。
6.男孩走路不扭扭捏捏。
7.男孩為自己身上的氣味而自豪。
8.男孩不需要別人指引方向。
9.男孩愛打抱不平。
10.男孩做事更快,不會拖拖拉拉等上“一百年”。
11.男孩不會像女孩那樣愛哭。
由於男孩女孩不同的性別特質,他們對事物的反應不一樣,性別雖沒有優劣但各有其特色,很多家長有一種教育意識:即男孩要有男孩樣,女孩要有女孩樣。因此,孩子們從小就被告知,女孩喜歡玩娃娃而男孩應該喜歡玩火車。如果男孩哭就會被視為“女里女氣”,他們被告知:只有女孩子才這樣。父母經常給他們的男女嬰兒和蹣跚學步的兒童提供不同類型的玩具,女孩子得到的常常是洋娃娃、絨毛玩具、廚房用具、珠寶和漂亮的服裝,而給男孩子的則是轎車、卡車、球類和運動器械。
在這種教育氛圍中,孩子們把世界分為男人和女人。久而久之,孩子們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以適應這些性別定式。例如,在起初的18個月裡,男孩和女孩具有同一水平的侵犯行為,但是到了2~3歲的時候,女孩的行為就比男孩的侵犯性要低。男孩和女孩似乎都知道侵犯對於男孩的行為來說是可以接受的,而對於女孩來說是不可以接受的。他們甚至給顏色也劃分了性別:粉紅和紫色的絨毛玩具被認為是女的,黑色和棕色材料的玩具被認為是男的。
這是一種性別單一化,即對於性別身份及性彆氣質的認同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只會限制孩子智力、個性的全面健康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兩千餘名少年兒童做過調查,結果發現,過於男性化的男孩和過於女性化的女孩,往往智力、體力和性格發展都較為片面,智商、情商也較低。具體表現為:學習成績較差(特別是偏科現象嚴重),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遇到問題時要么少了主見、要么固執己見,同時難以自如地應付環境。相反,那些兼有溫柔、細緻等氣質的男孩,以及兼有剛強、勇敢等氣質的女孩,卻大多智力、體力和性格發展全面,文、理等科的成績均較好,而且往往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喜愛。
顯然,這和我們提倡的針對男孩女孩不同的生理、心理特性對他們進行不同教育的觀念是不同的。
心理學領域對於男女雙性化氣質進行了很多研究,結果表明雙性化氣質更可取,具有雙性化氣質的男人和女人更受人喜歡,更能夠調整自己以適應環境的要求,應對壓力時更靈活。極端的女子氣、男子氣在社會生活中會出現很多問題。例如,創造力需要敏感——這是女性特質,而同時又需要自主性和獨立性—一這是男性特質
現代社會,男性氣概加上相應的女性氣質,才能真正適應主流文化。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應該在發揮自己“性別”優勢的同時,注意向異性學習,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勢,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和人格的完善。因此我們在提倡“窮養男、富養女”的同時也提倡性別教育的“雙性化”。“雙性化”發展就是在保留本性固有特徵的基礎上,糅合異性優秀特徵的發展。因此,作為家長,我們應該適時進行雙向化教育,提供孩子與異性玩耍、自然交流的機會,使男孩從中學會關心、體貼他人及擁有細膩的情感世界;女孩則培養了勇氣、自立精神及剛強的心理素質。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既能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性別,又能吸收異性的優點。
當然,“雙性化教育”絕不是讓孩子混淆性別角色的教育,一定不能走極端,切忌過了頭。要是男孩學過了頭,就會顯得“娘娘腔”;要是女孩學過了頭,就會變成“假小子”—一這就有悖於“雙性化教育”的初衷了。
男孩女孩需要不同的生存智慧
秋收時節,是捉螞蚱的最佳時機。小飛盯上了一隻與眾不同的螞蚱,它的頭頂上有兩個橘紅的斑點,與綠色的“外衣”配在一起,很是惹眼。小飛決定捉住它。
它顯然已經發現了小飛的企圖,否則不會從一隻草葉急忙跳向另一隻草葉,還險些滑下來。而小飛,也不會善罷甘休。
最後它終於到了小飛的手裡。小飛高興極了,捏著它的腿向小朋友們炫耀:“看!我這隻多大多好看。”
它想逃命。
於是,小飛的手捏得更緊了。“它不會逃出去的。”小飛想。
可是小飛錯了,它跑了,而兩條後腿仍被死死地捏在小飛的手裡。它丟掉它的後腿,逃命了!
一剎那,小飛驚呆了,已經無心再管在草叢中爬行奪路而逃的螞蚱。小飛沒有骨折過,但他相信骨折一定很疼,更何況它是斷了兩條後腿,並且是被自己硬生生地扯斷的。
小飛被嚇壞了,於是放聲大哭。
爸爸知道了原委之後,拍著小飛的頭說:“孩子,沒關係的,腿斷了雖然會疼一陣子,但終究會有好的一天;但如果它不捨得扯斷自己的兩條腿,它丟掉的將是生命!你懂嗎?”
小飛點了點頭。
螞蚱是懂得生存智慧的,它知道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的既得利益最大化。所謂“適者生存”,每個環境都有它不同的特點,人生活在具體的環境中,就要去適應它。怎樣去適應這個時代,便是生存的智慧。把生存智慧傳授給自己的孩子是我們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就必須了解一些現實:由於男孩女孩天生的不同,整個社會對他們的定位也有所不同。性別有從生理結構的不同來區分的,稱“生物性別”;也有由社會對男女特徵、角色、活動、責任的期待和規範來區分的,稱“社會性別”,這就是所謂的“性別角色”。
我們知道,男女是不一樣的,無論從生理或其他方面,雖然沒有誰好誰壞之分,但男女對事物的感覺、對待事物的態度,以及對應的方式各有不同卻是毋庸置疑的。社會文化對男女的特點、特長、分工的定型,以及相應的資源和機會的分配,能力和特長的發展,影響了社會對男女高低不等的評價,從而建構出男女之間不平等的權力和地位關係。
男人充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工作、堅信自己的人生、尋覓溫馴恭良的女人、讓女人得到幸福,這都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反過來由女人供養男人而讓男人幸福的女人卻極少。男人味十足的性別象徵挪到女人身上,多少會讓男子們覺得不那么舒服,甚至產生相當大的反感。盧梭說:“當女人徹底是女人時,她的價值要比她充當男人的角色大得多。”
以畢業生就業為例,最近幾年,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受到全社會關注。很多人把這個現象歸結為性別歧視,但實際上女畢業生本身的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就業不利因素。很多職業是有性別選擇的,如醫院工作者、財務/審計、銀行職員、新聞工作者、市場/廣告/公關、行政/文秘等都是適合女性從事的行業,而重體力、高空作業等行業則更適合男性。比如,護士和幼兒教師行業鮮有男性出現,而“女強人”的稱謂實際上帶有一定意義上的不屑。
當然,在龐大的職業體系中還存在大量的“無性別”職業。我們在這裡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接受並適應自己的社會性別才更容易在自己的領域內脫穎而出,成為真正適應社會的強者。
因此,男孩女孩在將來的社會中也需要不同的生存智慧。要做到適應社會,我們還要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充分發揮他們的性別優勢。不管是男是女,他們都有著不同的性別優勢,有些性別特徵能提高個體勝任社會生活的能力,有些則會妨礙個體對社會的良好適應。比如男性在速度力量和方向感上占有非常明顯的優勢,而女性則共有觀察敏銳、感覺細微、感情豐富和性格溫柔的優勢,形象思維和非邏輯思維明顯高於男生。
拿方向感來說,男孩的方位感天生就比女孩強得多,這就是男孩的一種生存優勢。所以為了讓你的兒子不辜負這種天生的優勢,家長們需要從小培養他的方向感。在他很小的時候,你就可以帶著他看星星,告訴他每個星星的方位;等他會走路了,你可以裝出迷路的樣子讓兒子牽著你回家;更大一點還可以教他看地圖,熟悉地球儀。這樣就給家長提出了一個要求,即按照社會的要求鍛鍊男孩女孩不同的生存智慧。
作為父母,你現在要做的就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幫助他們最大地發揮他(她)的性別優勢,以使他(她)能夠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