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紀錄片]

《紋身》[紀錄片]
《紋身》[紀錄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紀錄片《紋身》深入探討東莞的“紋身亞文化”,圍繞在本土紋師界著名技師黃建枝和他的客人們展開,並將涉及通過紋身改造身體的種種個案。該片導演、拍攝、剪輯都是出自於穆肅獨立記錄人一人之手。2010年7月31日,在莞城圖書館,由東莞電視台、東莞陽光網聯合舉辦《紋身》紀錄片首映式。

基本信息

劇情介紹

《紋身》紀錄片深入探討東莞的“紋身亞文化”,圍繞在本土紋師界著名技師黃建枝和他的客人們展開,並將涉及通過紋身改造身體的種種個案。黃建枝的父親是一名根雕師傅,是個手藝人,黃建枝繼承了父親對造型藝術的熱愛,以及精雕細琢、追求細節之美的工作態度;但與父親相比,他更叛逆一點,他早年命運多舛,因機緣巧合,東渡日本研習紋身之技。回到東莞之後,他開始他的紋身生涯,在一個狹小的工作室中,無數人因為他的技藝而改變了肌膚與形象。

紀錄片《紋身》海報紀錄片《紋身》海報

幕後製作

客人們前來紋身的目的有千千萬萬,有想把男友的名字紋在胸上的未成年女孩,有純粹為了好玩而紋身的髮廊造型師;有脖子上掛著佛教吊墜,卻在背部紋基督的退役特警;有在腳踝處紋蝴蝶的前文工團女戰士;有想藉助紋師為自己增加信心與保佑的生意人;有異想天開在生殖器上紋身的文藝青年,也有動輒紋“過肩龍”的瘦弱青年;有試圖遮掩隆胸失敗痕跡的家庭主婦;還有一些身份曖昧不明,混跡於社會邊緣的無業青年……

《紋身》把攝像機的鏡頭對準了一家位於莞城區老商業街新風路一帶的一家紋身店,這家店是東莞歷史最悠久的紋身店,已經經營了十幾年,店主黃建枝是本土紋身界頗有名氣的紋身師。在紀錄片《紋身》中,一位台灣青年為了紋一幅好看的圖案,等待多年之後,才找到黃建枝,就是因為“他的技術讓人信任”。

導演簡介

穆肅穆肅

穆肅,1981年生,原籍河南葉縣,在國中二年級時因年少叛逆、離家出走而被學校開除。此後曾學習烹飪技術,為持證廚師;1997年,前往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服役。退伍之後,曾在北京廣東兩地顛沛流離。相繼做過酒店服務生、小飯館經營者、工廠保全、倉庫管理員、平面設計師、計算機教師、網咖業主等職業。

歷經十年顛沛流離,現居廣東東莞,為媒體工作者,東莞文學院首屆簽約作家。魯迅文學院第八屆高級研討班成員。先後任《文化周末》雜誌主編、《東莞日報》記者。出版長篇小說《魔術師與傳教士》、《上帝的旅館》,其中《魔傳》由《人民文學》主編李敬澤作序,獲作家出版社主辦的徵文大賽長篇小說優秀獎和最具潛力新人獎、QQ作家杯徵文大賽獎、並摘得2007首屆東莞荷花文學獎

此外,穆肅還為影評人及創作策展人,紀錄片作者。曾創作多部獨立劇本,2007年成立民間觀影社團“觀音像”,定期舉辦多次觀影活動,成為本地一股中堅的電影文化力量,並聚合一批東莞本地的獨立電影愛好者,開展DV拍攝與創作。紀錄片作品為《豬年》2007、《尋子》、《紋身》、《功夫》和《重量》(創作中)。2008年11月份接受台灣文教基金會、佛光大學等單位邀請,作為大陸網路文學的七位代表之一,前往台灣進行了為期十多天的訪問、考察。

相關評價

熱心觀眾(左)在《紋身》紀錄片首映結束後與穆肅(右)進行交流。熱心觀眾(左)在《紋身》紀錄片首映結束後與穆肅(右)進行交流。

致力於表現東莞“時尚亞文化”的《紋身》,則同樣引起了現場觀眾的極大興趣。不少觀眾表示,通過這部紀錄片,他們改變了從前對“紋身”藝術的狹隘認知。

《紋身》則讓人們走進了紋身文化,並引發了對於此類文化的長遠思考。

“許多人對紋身存有偏見,這可能是一些香港電影帶給人們的後遺症,似乎紋身是‘黑社會’的專利,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子。”穆肅說,“更多的時候,每個獨特的刺青造型,都有著紋身人某種獨有的精神寄託,他們透過改造自己的肉體,重新建立自我的身份,在一個追求個性化的時代里,紋身藝術,折射了當今社會一代人追求自由、追求人格多樣化的現象。”也正是為了力求體現這樣的宗旨,使《紋身》成為了城市文化的一份微觀觀察報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