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紐約》

《第三個紐約》

潘國靈以觀察入微的筆觸格調,書寫美國的城市文化,體現城市抗爭先鋒簡•雅各布斯叮囑我們“請細察看”的精神。即使是美國讀者,都會為這位中國作家的洞察力所喚發,他在美國展開首度的一年之旅,帶回注滿一整個背包的情感及對香港“我城”的關切。

基本信息

看點

第三個紐約第三個紐約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座城。

紐約!紐約!

這一次,這第三個紐約,屬於潘國靈——

和潘國靈一起,與這座城市,偶遇、初戀、重逢、分離,重返……

內容簡介

第三個紐約——一個屬於生在他鄉的人,到此來尋找什麼的紐約。正是這第三個紐約,造就了“紐約的敏感,它的詩意,它對藝術的執著,連同它無可比擬的種種輝煌”。潘國靈以“屬於第三個紐約的紐約客”身份走進這個代表城市魅力的大蘋果,思考都會生活,訪問文化地標,探索城市空問,再讀路上經典,以他獨到的城市觀察眼光,寫出一本既生動、活潑又具知性與洞察力的紐約城市筆記。

作者簡介

潘國靈,小說作家、文化評論人,於多份刊物撰寫專欄,及為香港中文大學、浸會大學兼任本科及碩士課程講師。著有小說集《親密距離》、《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城市論集《第三個紐約》、《城市學2》、《城市學》,散文/詩集《靈魂獨舞》、《愛疏璃》,及主編《銀河映像,難以想像》、《王家衛的映域世界》等。小說被收入香港及內地多部小說選集,短篇小說《失落園》被譯成英語,於2009年由美國heroes&CriminalsPress出版。幾部著作亦先後於天津、上海、北京推出內地簡體版。曾獲青年文學獎小說高級組冠軍、香港文學雙年獎小說推薦獎、中文文學創作獎等。2006年獲亞洲文化協會頒發一年期“利希慎基金獎助金”,遊學紐約及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並曾赴伊雲斯頓西北大學參加該校首屆“國際寫作日”,及到芝加哥蕭邦劇院與當地作家交流。2007年獲藝術發展局頒發傑出青年藝術獎(文學藝術)。2009年,香港公共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曾為潘氏舉辦文學展覽“奠‘失’莫‘病’:文學遊子潘國靈”。2010年為香港書展推介的本地作家之一。

媒體評論

試問海峽三岸華文出版界又有多少像《第三個紐約》這樣的書?它不是一本普通的遊記,也不是普通的導遊書,更不是理論或學術論述,但卻兼有這三者的長處。帶一本書游紐約?我建議你只帶這一本《第三個紐約》就夠了。

——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偉倫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

潘國靈以異鄉人身份觀察這個位處世界前線的國際大都會,地利本身造就閱讀層次上的豐厚;加上天時與人和,這位漫遊者從繁忙的香港生活跳出框框軌跡,以他獨到的城市觀察眼光,從巨觀文化到微細生活,層層相扣,道盡城市的可見與不可見。閱讀這書的文字與圖片,你仿佛看到一個作家身影飄移於紐約的十字街頭,時而投入,時而抽離,文字就散落於他用心或出神時踏著的路邊。城市空間以外,文學、文化、藝術、建築、生活、權力、社運以至大美利堅的個人政治以及意識形態等,構成廣闊的關注面。潘國靈來到紐約,轉換於旅人、住客、築夢者、文藝交流者等身份之間,冷靜的觀察以外不忘書寫箇中的勃勃生氣;嘗試了解背後的價值根源的同時,也書寫城市的感性與閒適。

——羅展鳳,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講師 

潘國靈很喜歡到紐約西村的咖啡室寫作、觀察,讓生活又溶入作品。潘國靈很晚才睡,他的紐約有大半是在晚上,在歌劇院、電影院、畫廊和酒吧,或是寧靜的空房子。他的白天,都用在街上閒逛,流連書店。我們同在紐約時間,偶爾會在街上碰一次面,我的紐約和他的紐約只在這一刻重疊,終於等到他的新書出版,從詩人和作家的眼去看一個我未看過的紐約。

——白雙全,視覺藝術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