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密碼:一個心理師的育兒手記》

《童心密碼:一個心理師的育兒手記》

《童心密碼:一個心理師的育兒手記》由胡慎之、曾路編著,於2010年8月由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封面封面
書名:童心密碼:一個心理師的育兒手記
作者:胡慎之,曾路
出版社: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第1版(2010年8月1日)
平裝:244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538165037,9787538165036
產品尺寸及重量:22.8x16.2x2cm;621g
ASIN:B00436GQ8W

內容簡介

《童心密碼:一個心理師的育兒手記》內容簡介:一個心理師,會怎樣養孩子?我的眾多讀者和朋友強烈建議我要個孩子,那樣他們好看看,一個心理師是怎樣養孩子的。但我至少目前還是堅定的丁克主義,所以這一點是沒有可能的了。再說,真要了孩子我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父親還不好說。對此,女友的判斷是,我會是一個壞爸爸。
編輯推薦
《童心密碼:一個心理師的育兒手記》:著名心理專家、暢銷書作家武志紅
中國親職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勞動部育嬰師資高級培訓師孟遷
國際NLP導師、親子關係研究專家華海晏聯袂推薦
逗趣的敘述、鞭辟入裡的分析,讓爸爸媽媽在產生共鳴之餘,深入了解寶寶的內心世界,掌握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密碼。

媒體推薦

這是一個範本,一個細緻入微地用客體關係理論解讀父母與3歲前的孩子建立關係的範本。看起來,這本書是寫給父母的。尤其是剛成為父母的或即將成為父母的,但它也適用於所有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我很喜歡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活潑生動,而且極具靈氣,讀起來毫不費力,但又絕不流俗,或許,這樣的風格只有源自於真實的體驗、真實的理解。
——武志紅,著名心理專家、暢銷書作家
俗話說,辛苦三年,輕鬆三十年。這本書是豆爸豆媽悉心辛苦三年之結晶,其中的經驗、知識和感悟大有營養,相信能讓準媽媽、新媽媽受益良多。
——孟遷,中國親職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勞動部育嬰師資高級培訓師
感謝豆爸豆媽,寫了一本非常好的書!這本書是感性與理性、趣味性與專業性、愛心與智慧的完美結合,是一部難得一見的育兒寶典,相信未來更會成為一部經典!我強烈建議準備為人父母者都來讀讀這本書,那么你們的孩子就有福了!其實無論你是父母的孩子還是孩子的父母,都該來讀讀這本書,這樣你和你的家人就都有福了!
——華海晏,國際NLP導師,親子關係研究專家
孩子是我們的嗎?不,孩子是他自己的。遺憾的是,太多的父母用過度寵溺或過度控制讓孩子永遠不屬於他們自己。沒有自我的人生很可悲。父母為什麼這樣?因為他們不懂孩子的心。閱讀本書,你會發現,成人一切的“果”,都有兒時的“因”。
——艾櫻,新浪親子主編
為什麼很多人成年後婚姻不幸,親予衝突不斷,即使事業成功也不能感覺快樂?本書給出了答案。閱讀本書,不僅可以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夯實其人格大廈的地基,而且可以修復成人千蒼百孔的內心。
——張燕,《母嬰世界》編輯部主任
看此書時。女兒已經四歲,感覺身為父母最大的困境,就是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非常感謝本書的兩位作者,雖然有點晚了,但至少讓我知道以前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希望儘快看到本書的續集。
——豬豬爸爸,管理諮詢企業高管
有媽媽細膩而感性的記實描述,也有爸爸專業而理性的案例分析,一曲愛的合奏,相信不僅能打動父母的心,更可以幫助父母們懂得孩子在想什麼。
——全職媽媽,ROMANCE

作者簡介

胡慎之,廣州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主任治療師、精神分析師婚姻家庭指導師、親子關係和青少年心理諮詢專家。從事心理諮詢行業長達10餘年,個體成功案例總諮詢時間長達4000~5000小時,具有相當豐富的諮詢實踐經驗。諮詢個案涉及家庭、婚姻情感、青少年、危機干預,焦慮抑鬱、失眠等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個別疑難案例。
曾應邀為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暨南大學廣州工業大學等華南地區著名高等院校心理大講堂心理專家。成功舉辦過百餘場次各類工作坊及心理專業課程培訓,為中國石化、中國移動、新浪網、廣州市天河區工商局等多家企事業單位進行管理培訓及提供EAP服務。同時也是《婚姻與家庭》、《人之初》、《時尚健康》、《羊城晚報》、《新快報》、《信息時報》等多家雜誌報社特約撰稿人。
曾路,豆子的媽媽,兒童心理工作者。

目錄

1襁褓中的豆子(第1個月):心理自閉,分不清自己和媽媽
1.當我來到這個世界——分離.生命的初體驗
分離,是寶寶來到人世第一時間體驗到的心理感受,這注定他一生將致力於建立關係,使自己不被孤獨包圍。父母見到寶寶的第一時間給予他的評價,也將影響寶寶內心的核心價值感。
2.幸福的日子,守靜的豆子——何為寶寶建立最初的安全惑
從還是受精卵的時候就要開始為寶寶建立安全感,在潛意識裡,寶寶是可以感受到一切的,父母的平和情緒、和諧關係等都將起到關鍵作用。
3.香香的六乳房——母乳餵養,為了寶寶的心理健康
生命最初的幾個星期里,嬰兒還不能與他人產生互動,而只是與他人的部分——一隻乳房。一隻手產生互動。母乳餵養就成了最不能缺失的滿足。成年以後的不良行為,往往與缺失母乳餵養有關。
4.抱?還是不抱?——生命初期,請做寶寶的完美照料者
生命初期是心理上的自閉階段,寶寶需要一個完美照料者,滿足他的一切需要,建立基本安全感。當寶寶的需要被及時完美地滿足了,將來就不需要再去尋找了。
5.吃飽喝足養小豬——舀閉期,非誠勿擾
初生嬰兒處於自閉期,所有的需要都圍繞生存而展開,吃飽、喝足、睡好、穿暖,身體滿足了,心理上就不會恐懼、焦慮。媽媽既要儘可能及時回應他的需要。又要儘量不打攪他。
2懷抱里的豆子(第2-5個月):心理共生期,需要“足夠好”的媽媽
1.好媽媽,壞媽媽——非好印壞,寶寶把世界分成兩半看
寶寶開始構建自己最基本的內心世界,那就是先把世界分成好的和壞的。好的就是滿足自己的,壞的就是不滿足自己的,這是最基本的思維方式的雛形,在這個時候,怎樣去做一個穩定的媽媽就很重要了。
2.栽獸豎薔艷——滿足的不僅是好奇
寶寶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感,因為好奇,寶寶開始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這是他的本能,也是生存的法則。
3.寶寶第一次對我笑——給寶寶一面光詰美好約“鏡子
照鏡子時,我們能在鏡子裡看見自己。人際互動中,我們從他人的反應中也能”看到“自己。好媽媽像一面平滑光潔的鏡子,讓寶寶看到一個美好、可愛的自己;內心不健康的媽媽,讓寶寶”看到“的自己是變形的。
4.羨慕啊,豆爸會說火星語——我們用什麼和寶寶交流
溝通,爸爸在育兒過程中如何參與?寶寶並不能聽懂爸爸的話,但他能感受爸爸的愛,爸爸的心。爸爸是可以緩解”壞媽媽“所帶來挫折感的很好的替代。其實,爸爸並不是爸爸,只是完成寶寶自戀的又一個”媽媽“。
5.不要叫我胖胖——愛,讓評價走開
寶寶不是用眼睛和耳朵,而是用自己的心來感受這個世界的,在他的心裡,世界很純淨,因此,一點點不和諧的音符,都可能引起寶寶內心的振動。
6.用嘴巴看世界——寶寶正在口欲期
吃可以滿足最原始的欲望。嘴巴的功能不光是吃,還是情感建立的個聯繫工具。在滿足生理需要的同時,寶寶用嘴巴來滿足心理需要。
7.超級鬱悶,一同摔了兩次——如何處理成長中的小創傷
豆子從小床上摔下來了,體會到世界的不安全,是無視他的恐懼情緒繼續讓他睡小床,還是從此讓他放棄睡小床,抑或代寶寶向小床發泄憤怒?
3坐著玩的豆子:心理分化開始了,知道媽媽就是媽媽
1.認生了——開始分化
陌生人焦慮,知覺發展,寶寶感受到與母親的分離。當他開始探索這個世界,並且發現世界的範圍遠非他的嘴唇和手指所能觸及得到的時候,就會明白:原來這個世界還有我以外的東西和人。
2.高興時叫“ba”,鬱悶時叫“ma”——寶寶需要穩定的照料
寶寶學會了向不同的人要不同的東西。這是條件反射性的行為,也是心理發展的過程。最基本的二元關係開始有了雛形。此時,主要照料者穩定的性格表現,和照料者本身的穩定,家人之間的和諧關係,都很重要。
3.斷奶的日子——媽媽和寶寶都“失戀'了
斷奶從生理上和心理上對寶寶都是一個重要的發展過程,如何度過?寶寶斷奶,就像依賴型的人失戀。強硬的方式,只會給寶寶帶去很強烈的挫折感。媽媽陪伴著寶寶,節制自己的行為,在語言和身體接觸上給寶寶安慰,更能讓寶寶接受。
4.親歷智力評估——別用孩子來滿足萄戀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這是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的一句名言。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這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期望過高了,很容易把孩子變成”非人“的工具,一個滿足父母”自戀的工具。
5.走街街——我要和世界接觸
社會化,一個心理學名詞。簡單的說法就是人適應社會和環境的能力。而寶寶開始對外面的世界好奇,這就是一個信號:我要開始發展與世界的關係了。媽媽會發現寶寶開始不受自己控制了,有自己的選擇了。
6.什麼玩具也比不上螞螞暗栽玩——寶寶最需菩與塢媽互動
嬰兒期的主要遊戲方式是與成人的互動,玩具無法代替母親帶給嬰兒的嗅覺、觸覺、聽覺等感受寶寶還沒有學會自我滿足,玩具怎么可以和媽媽比呢?
7弟弟or妹妹?——幫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認同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影響了孩子的性別認同。如果男孩期待自己成為女孩,女孩追求成為男孩,性別認同混亂,甚至出現性別認同障礙,這往往是因為這個家庭的結構有問題,或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有問題。
2.爬呀,小豆子——寶寶爬行的心理意義
行動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基礎,是感知世界的基礎。寶寶發現自己的能力——爬——可以讓世界中他要的東西更接近。這是寶寶學會自己滿足自己的開始。
3.寶寶哭了,怎么辦——學會延遲滿足
面對寶寶的哭,是否要即刻滿足?怎樣的滿足方式最好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好媽媽是在寶寶的哭聲中學習出來的。這意味著:好媽媽要承受得住內心的焦慮,並節制自己的情緒;能夠從哭聲中理解到寶寶的需要。
4滿地爬的豆子(10-15個月)心理分化進行中,開始學習自我滿足
1.回頭望望,媽媽在一安全依賴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最初形式實踐亞階段——會爬的孩子在身體上可以離開母親,這是心理誕生的真正開始。但他仍會隨時尋找媽媽的存在,獲得情感上的加油,媽媽是寶寶的情感基地。
2.我要的,是你溫暖的擁抱——愛的表達讓寶寶更自信
身體接觸,是滿足寶寶“融合”的願望。而分開帶給寶寶的是要去獨立面對這個世界,雖然有成就,但總會很孤獨。孤獨的感覺,在擁抱中能夠緩解。寶寶還沒能力靠自己來面對孤獨。
3.照鏡子——發現自我,認識自我
照鏡子是體驗自我的重要時刻,通過照鏡子認識自我,形成內心的自我形象,甚至人格的發展也將以身體為邊界。
……
到處跑的豆子
要獨立的豆子

序言

一個心理師,會怎樣養孩子?我的眾多讀者和朋友強烈建議我要個孩子,那樣他們好看看,一個心理師是怎樣養孩子的。
但我至少目前還是堅定的丁克主義,所以這一點是沒有可能的了。再說,真要了孩子我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父親還不好說。對此,女友的判斷是,我會是一個壞爸爸。其實我也好奇,一個心理師會怎樣養孩子。這個好奇心,在老狐和小鹿的這本書中得到了充分的滿足。老狐在此前的婚姻中有過一個兒子,那時他還是初出茅廬的心理醫生,至少我知道的一些事情表明,他那時算不上是標準的好爸爸。但經過多年的歷練,他成為一個敏感、敏銳而成熟的治療師,已然準備好成為一個好父親了,而至於小鹿,我見到她的第一眼,就認定她會是一個好媽媽。
所以,豆子很幸運,他有幸有一個很好的基礎。
我們也很幸運,可以看看一個敏感、細膩而又強有力的父親,和一個溫柔、善良而又有愛心的母親,是如何與一個小小的心靈建立關係的。
老狐是經典的精神分析派心理醫生,他對於新精神分析學派的客體關係理論有很深的理解,這部書,也可以看作是一個範本,一個細緻入微地用客體關係理論解讀父母與3歲以前的孩子建立關係的範本。

文摘

其實這樣的關聯並不合理,我們要通過正常的認知以及思維把它打破。但有很多媽媽不能把這樣的關聯打破,我所說的焦慮媽媽就是這樣。她們不是因為做了媽媽而焦慮,而是本來就有焦慮的陛格,有一些“強迫性神經症”患者反反覆覆地洗手,在意識上,他們很清楚手並不是很髒,沒有必要這樣洗,但他們控制不住。因為,當他們這樣想的時候,又會有另一個聲音在告訴自己,必須這樣。這讓他們很苦惱。焦慮媽媽也有這樣的苦惱。她們一方面會說,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但另一方面又會懷疑自己做媽媽的能力,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讓寶寶不舒服了。
焦慮的媽媽是自戀又自卑的媽媽。.之所以自戀,根源在於自卑,因而想做世界上最好的媽媽。而自卑又是怎么來的呢?其實每個人都會在某些方面有點自卑的情感,這是正常的,但如果總是懷疑自己和指責自己,就會把這樣的自卑放大,泛化。
我們說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對自己也是如此,對自己期望越高,挫折感就越強。因此,我們要放下一些自我期望,懂得愛自己,這樣,我們會更輕鬆。畢竟,我們是人,自我寬恕雖然不是很好聽,但很有必要。況且,對自己要求高的人,對身邊的人一定也是這樣的。不能接受自己的人,同樣很難接受別人。這樣,我們就成為一個經常指責評價別人的人,一點都不可愛。
回到寶寶哭的問題上來,媽媽應該告訴自己,不要對寶寶的哭過分焦慮,要用心去體會,分辨寶寶哭聲中的含義。媽媽應成為一台好用的翻譯機,通過積累經驗把寶寶的哭聲翻譯成:我餓了;我困了;我疼;我要媽媽抱等等。可見第一時間聽懂寶寶的需要,這確實是一個媽媽是否合格的標準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