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與窗里》

《窗外與窗里》

《窗外與窗里》:感悟人生,行走世界,潛心閱讀。窗外的人與窗里的人 互為風景;書外的情思與書里的情思,交相輝映。“無論走到哪一座城市,只要來到後院,便會發現所有的風景都有極其相似的內心,那裡有我們熟悉的有情有義的東西。”題材豐富多彩,形式散淡不拘,旨趣高遠,文采華灼。《窗外與窗里》滲透著作者的生命體驗。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窗外與窗里
書名:《窗外與窗里》
作者:王安憶
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
《窗外與窗里》
《窗外與窗里》
:2008-10-1
版次:1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2
ISBN:9787505959439
包裝:平裝

內容簡介

《窗外與窗里》:感悟人生,行走世界,潛心閱讀。窗外的人與窗里的人互為風景;書外的情思與書里的情思,交相輝映。“無論走到哪一座城市,只要來到後院,便會發現所有的風景都有極其相似的內心,那裡有我們熟悉的有情有義的東西。”

編輯推薦

題材豐富多彩,形式散淡不拘,旨趣高遠,文采華灼。《窗外與窗里》滲透著作者的生命體驗。
我來自南京,你來自蘭州她來自岳陽……
長江獻血,黃河獻血
洞庭湖也在獻缸……
陽光是0型的,愛也如此
陽光適宜於每一個人。獻出陽光把燦爛留給自己
汶川大地震,全國人民都行動起來,各行各業都行動起來,獻血、捐款、捐物,為抗震救災作出貢獻。中國文聯出版社也在為此盡心盡力。特意策劃了《散文悅讀季》叢書,作為本社向災區人民獻愛心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我們相信,文化也是一種血液,文學也是一種陽光。

作者簡介

王安憶,1954年生,1970年赴安徽插隊,1977年開始寫作,1987年任上海作協專業作家,1989年任上海作協副主席,2001年起任上海作協主席,2006年起任中國作協副主席。
迄今出版長篇小說《長恨歌》《遍地梟雄》《啟蒙時代》,中篇小說《小鮑莊》,短篇小說集,散文集等。其中《長恨歌》獲第四屆上海文學藝術獎、中國第五屆茅盾文學獎、首屆馬來西亞《星洲日報》世界華文文學大獎——花蹤獎,並出版英文版、法文版;《啟蒙時代》獲第六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7年度傑出作家獎等等。
曾以訪問學者或客座教授身份
王安憶
王安憶
到訪過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德國漢堡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香港嶺南大學等。

目錄

第一輯永不庸俗
永不庸俗
懷念蕭軍先生
英特納雄耐爾
壽岳家
殘疾人史鐵生
小鎮上的作家
走出鳳凰
見葛優
執紼者哀
我們和“叔叔”之間
汪老講
《窗里與窗外》
《窗里與窗外》
故事
閱讀的要素
顏色的里程 
第二輯此情何堪
此情何堪
《窗里與窗外》
瓊瑤給了我們什麼
黃土的兒子
今夜星光燦爛
仁者壽
穀雨前後點瓜種豆
家常
2006年3月9日這一天
尋根二十年憶
世俗的張愛玲
島上的顧城
尋找蘇青
“那個人就是我” 
第三輯漂泊的語言
漂泊的語言
窗外與窗里
喬伊斯的臉
櫻花的儀式
訪日點滴
凡·高美術館
又旅德國
波特哈根海岸
海德堡
呂貝克
見沒見到瑞恩?
第四輯日常傳奇
日常傳奇
男女關係的烏托邦
堅不可摧
時光順流七十年
後院
木匠
市民
寂寞
故事簍子

文摘

第一輯永不庸俗
永不庸俗
我們有幸生活在這個城市,魯迅先生生活與終年的地方。他和許廣平先生在這裡建設了他的大家庭之外的小家庭,生下了海嬰。他們一家幾經遷移,最終定居在虹口區山陰路,一條規模甚大的新式里弄里的一幢房子,身前身後,簇擁著無數同樣格式的房型,裡面的中等人家,以及他們為柴米油鹽所忙碌的生計。魯迅先生病中,夜裡,要許廣平先生開了燈,看來看去看看的,就是這裡,為煙火氣熏暖的四壁牆。先生,一個思想者,在這溫飽的市民群里,卻將他思想的力度磨礪得更為尖銳,強大。在務實與短見的風氣里,不免會走向孤憤,可正是這孤憤,在這庸常人生的頭頂上,開拓了一爿高遠廣闊的精神天空。在夜裡,病中,開了燈,看來看去看看的,一定不止是這四壁牆。先生的目光,穿透出去,抵到這暗夜中,水泥世界的何處?我們平凡的眼睛,真的是追不上的。
一九三六年六月二十三日,魯迅先生逝世前大約四個月的時間,先生已是“連拿一張紙的力量也沒有”,由他口授,許廣乎先生筆錄的《蘇聯版畫集》序中,有這樣幾句:“這一個月來,每天發熱,發熱中也有時記起了版畫。我覺得這些作者,沒有一個是瀟灑,飄逸,伶俐,玲瓏的。他們個個如廣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時簡直顯得笨重……”在那個市民階層興起,報業發達,大小副刊充斥了輕俏的花邊文字,“薔薇薔薇處處開”的摩登年代,先生頌揚的,是:“如廣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時簡直顯得笨重……”這樣沉重與深刻的品質。這品質的由來其實是一個義務,擔當人類的不平,苦痛,開鑿未來。這也是先生自承於肩,終其一生的文和行所實踐的。在這利己的享樂的都市空氣中,這聲音自然是孤憤的了。
可是,倘若沒有先生,忙碌的衣食生計中沒有先生的這一份思想的勞作,這城市會是如何的面貌?那擠挨著水泥塊壘,因而陰影憧憧,然後又被風月蒙上一層微明的不夜天,先生的“笨重”的思想,投下巨大的黑暗,將悉索瑣碎籠罩住,於是,一些狗肚雞腸的哭笑偃止了聲色,收攏與集合起,增積體積與重量,化為蛻變的生機。
這個城市,從先生身後,走過許多艱澀滯重的時日,人世在漸漸地變好。先生看蘇聯紅場上遊行的紀錄片時,對海嬰說:我看不到,你可看到的情景,已經演過,紅場亦已謝幕。許多尖銳的衝突緩解了,或者說換了方式,世界在走向協調,和平,共同進步。同時,又產生出新的差異和問題,向人們提著更高的要求。生活仍然是嚴峻的,不容思想者懈怠努力。在現今的經濟結構轉型階段,市場的興起推我們追趕上現代化的腳步,卻也帶給我們困擾。文化市場為追求最大效益,不惜迎合庸俗的趣味,創造者迎合市場,寫下規避現實的粉飾文字,“瀟灑,飄逸,伶俐,玲瓏的”寫作者迅速產生,壅塞了這個城市,為這個城市披上一件輕薄亮麗的外衣。現在,三十年代的“摩登上海”又登上舞台,糜麗的聲音不絕於耳,而我情不自禁地,要在其中追尋先生的身影,那笨重的,巨大的身影,因有了他,“三十年代”便不止是摩登,風月,夜夜笙歌,還是鐵流,吶喊,堡壘。
我禁不住要想起先生,揣測先生,在今天會發出怎樣的聲音?而我又似乎已經聽見了先生的聲音,他的六十年前的聲音,在今天依然有聲響,依然鏗鏘有力,依然有針對性。這孤寂的聲音,穿透了多少年周而復始的時尚,潮流,至今還是聲音嘹亮。那些與先生故居相似的舊里房子,大多已成為推土機下的瓦礫,碾碎了再起新高樓。在那壁縫裡,還響著先生的沉重的足音,警示我們,不可墮落庸俗。我們切不可使器重後輩的先生失望。
懷念蕭軍先生
蕭軍先生在我輩心目中,是一個傳奇式人物。尚沒見他的時候,腦海里總是印著兩幀情景:一是在一個北方的大雨滂沱的天氣里,他撐了一柄不知為什麼被我想像成非常巨大的雨傘,捲起褲腳管,粗壯的小腿蹚著齊膝的大水,去一個小小的被困的旅店裡,將我熱愛的女作家蕭紅拯救了出來。二是在魯迅先生的靈堂,忽然闖進雄獅般的一條關東大漢,“通”地在先生遺體前跪下,扶靈放聲大哭。那情景於我們像是遙遠的故事,那是一個令人醉心的時代:上海的石庫門內深深的天井和新式里弄房子狹小的亭子間裡,常常有一個激情滿懷卻身無分文的年輕人,寫作著意味深長卻平白如話的檄文,將一整箇中國沉重的命運,負上他們因結核菌而孱弱單薄的肩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