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

《瞭望東方》

《瞭望東方周刊》是一本為近20年裡新崛起的讀者群所創辦的大型綜合類新聞周刊。由新華社主管,瞭望周刊社主辦,瞭望東方傳媒有限公司出品,於2003年11月18日在上海創刊。

基本信息


雜誌簡介

瞭望東方周刊第17期:“博”動中國望東方周刊第17期:“博”動中國

瞭望東方周刊》由新華社主管,瞭望周刊社主辦,瞭望東方傳媒有限公司出品,於2003年11月18日在上海創刊,是一本為近20年裡新崛起的讀者群所創辦的大型綜合類新聞周刊。

定位

《瞭望東方》憑藉新華社實力雄厚的國際新聞團隊、世界問題研究機構以及遍布海外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記者網路,依靠國內外一流學者,密切關注影響中國政治與經濟安全的大國關係、周邊動向,更注重以全球眼光來觀察國內政經走勢。《瞭望東方》以誠實為至高原則,以深度為第一追求,致力於發掘新聞背後的新聞,揭露表象下面的真相。《瞭望東方》不主張用善惡對立的簡單二分法去判斷紛紜複雜的世間萬象,努力超越新聞事件表面的衝突、矛盾,去發現內在的規律性成因和制度性缺失,推動制度創新,推動社會進步。

雜誌創建

《瞭望東方》《瞭望東方》

《瞭望東方周刊》的創立:
我們不能不看到,在改革開放後的社會變革中,已經產生並崛起了一些社會階層。他們往往從自身競爭和發展的需求出發,期盼有人能幫助他們從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提取精華,提供最權威、最具價值的新聞分析,減少他們在分辨冗餘信息上所消耗的精力,降低那些錯誤帶來的風險。《瞭望東方周刊》正是在與他們的需求定位中找到了切入點,並快速成長起來。

欄目

封面文章

實事

社會

財經

國際

文化

訂閱中心

《瞭望東方周刊》征訂單(下載列印)

《瞭望東方周刊》是由新華社主管,瞭望東方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一份大型時事政經類新聞周刊。依託新華社的高端資訊背景和國內外專才智庫,報導重大事件,重大社會問題,熱點時政話題,還原事實,權威解讀,理性剖析,倡導新思維、新思想、新戰略,一錘定音“民間揣測”。

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2-5883。國內統一刊號:CN11-5115/Z,郵發代號:4-757。國外代號:W1826。零售訂閱價均為人民幣6元。每月定價26元,全年定價312元。讀者可通過全國各地郵局辦理訂閱,也可向本報發行中心辦理訂閱手續。

訂閱《瞭望東方周刊》存根

訂閱單位(或個人)

發行 《瞭望東方周刊》發行部

地址 北京市宣武區宣武門外大街6號莊勝廣場北樓916室

開戶行 招商銀行北京宣武門支行

戶名 瞭望東方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帳號 1982044710001

匯款方式 郵局銀行

幣種 人民幣港幣美元

合計金額(大寫) 萬仟佰拾元

第一聯:此聯為單位留存,周刊社收到款後開據正式發票。

《瞭望東方周刊》訂閱回執

第二聯:此聯寄回發行部。

請將匯款憑證和訂閱回執及時傳真或郵寄至發行部,以免延誤寄刊,訂閱回執可以複印使用。

國內統一刊號:CN11-1276/D

郵發代號:2-512

全年定價:286元零售:5.5元

總編輯簡介

瞭望周刊社總編輯兼《財經國家周刊》總編輯姬斌瞭望周刊社總編輯兼《財經國家周刊》總編輯姬斌

總編輯寄語:用權威的新聞來源、權威的新聞信息、權威的新聞分析,幫助讀者用權威的新聞洞察力,準確把握中國乃至世界的大勢。
姬斌,高級記者。1982年7月從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系畢業後進入新華社,先後任國內新聞編輯部記者、編輯、室主任,1994年5月起任新華社國內新聞編輯部副主任,1998年3月至今任瞭望周刊社黨組書記、總編輯,兼任《瞭望東方周刊》總編輯和《環球》雜誌社總編輯。主編的專著包括《國務院機構改革概覽》《21世紀十大趨勢》等。全國記協理事、中國期刊協會常務理事,曾獲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稱號。

刊物特色

《瞭望》新聞周刊是由新華社主辦的大型時事政經新聞周刊,為新中國最早的新聞周刊,也是瞭望周刊社旗下系列新聞刊物的旗艦。《瞭望》自1981年經鄧小平同志親自批准創刊至今,獨家發布來自中國高層的第一手資訊,深度解析重大時事內情,以其難以替代和難以模仿的權威性報導,在黨和政府決策中發揮了"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成為深得中央關心、支持的主流新聞周刊,也成為深受黨政幹部及公務員階層信賴的必讀刊物。目前《瞭望》新聞周刊在海內外形成了高素質、有影響力且穩定的讀者群,社會發行量一直位居中國內地時事新聞類周刊的首位。1999年和2003年《瞭望》兩獲國家期刊獎,被中央主管部門譽為中國時政新聞期刊的旗幟。
《瞭望》新聞周刊一直注重為讀者提供重大的獨家新聞和重大主題報導,一直注重為讀者提供對中國和世界重大事件的權威性深度報導,一直注重為讀者提供對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現象和發展趨勢前瞻性和建設性的理性剖析。
《瞭望》新聞周刊擁有來自第一線至中高層的主流新聞信息源和權威的新聞信息分析系統。中央和國務院各部、委、辦、局及研究機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都十分支持《瞭望》的報導,許多負責人親自指導報導選題、接受採訪、撰寫稿件;國內外許多政界要人、著名專家和學者不僅接受《瞭望》的專訪,隨時接受諮詢,而且為《瞭望》撰寫評論和稿件;同時,依託新華社駐國內外記者網路的新聞採集優勢,從而使《瞭望》更體現出"中央決策解讀、政經大勢前瞻、高層專家論述、權威輿論監督"的影響力。

自2006年第1期起,《瞭望》新聞周刊由標準16開黑白版改為大16開彩印國際流行版本。

全新彩版的《瞭望》新聞周刊讓您在她外在形態的變化中,體驗到其豐富深刻的價值。

《瞭望》新聞周刊的讀者面約4000萬人。

工作團隊

總經理   葉俊東總經理 葉俊東

總經理 葉俊東

主管 新華通訊社

瞭望周刊社 主辦

瞭望東方周刊編輯

總編輯:姬斌

執行總編輯兼總經理:歐陽曉晴

副總編輯:孫凱張修智 聶曉陽

總編助理:程瑛

主筆:孫春龍

責任編輯:盧波黃琳牛二波戴聞名袁凌徐苑

記者:孫軼瑋舒泰峰高艷平吳芳蘭柴愛新王啟廣秦雯張琰李蔚王雅文 殷俊陳琛彭晶劉芳山旭肖強 楊天劉兆明張瑜陳冉姜智鵬黃志傑 陳安慶金明大郭昕

圖片編輯:顧怡

美術編輯:周傳麗徐修安姚暉

文字編輯:徐賽虎趙秀紅

編務:康佩紅

封面故事

《瞭望東方》《瞭望東方》

土改前沿與舊賬
“公共利益”如何界定必須釐清

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在改革開放30年的節點上把目光再次投向農村,《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中,最受矚目的就是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決定》提出5大方針:賦予農民更充分有保障土地承包權;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權;允許農民參與開發集體土地建設非公益項目;提高政府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業比例;允許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從金融機構融資。

《決定》起草人之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部副部長徐小青向《望東方周刊》記者分析,這些改革內容,更大著力點放在農村生產要素的回流上,一個重要方面是土地要素的回流以及如何參與市場。

承包權流轉的前沿爭論

“現在農村勞動力市場,資金市場、土地市場等要素市場還沒充分構建。今年1號檔案我們已經提出了‘要探索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市場’。但這是有前提的,首先是不包括耕地,現在實踐中發生很多亂占耕地的問題;其次是非農建設用地流轉,具體如何入手,我們下一步要解決這些問題。”

徐小青指出,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核心,在於“農民究竟能從中受益多少,怎樣受益,以什麼樣的方式受益,能不能長久”,對此分歧頗多。

從承包權流轉來看,改革開放以來,農地的包產到戶奠定了農民家庭長久承包農地的權利並延續至今。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不僅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還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同時,要根據農民的意願,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三農問題專家黨國英向本刊表示,現行農村土地承包制還是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問題,還是應該通過對農地使用權的強化,進行進一步的土地確權。他建議實行“永包制”,承包權可以轉讓,可以抵押,可以繼承。

這一建議得到農業部相關課題組的呼應。

但徐小青認為,農民承包經營土地的權利,本身是一種財產權,關鍵在於如何保障這部分權利,使其規範、嚴格、有序地流轉。“現在結在哪兒呢?大家覺得這既然是財產權,乾脆就可以買賣。但是我們不具備這種條件,買賣、抵押還不行。你可以探索其他流轉的方式。”

另一位農業問題專家李昌平擔心,強化農民的土地承包“財產權”有可能對農地“集體所有權”架空,導致農民失去一層保護。

《決定》提出的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已經是一種共識,但在路徑選擇上同樣存在分歧。從目前的實踐看,有公司加農戶、公司加專業合作社、公司加市場等多種模式。

其中涉及爭議最多的是土地入股。2008年8月,重慶土地入股辦公司的試驗被中央有關部門緊急叫停,有關方面進行調研後認為,暫時不宜大規模推廣土地入股設立公司的做法,發現的問題主要是農民將面臨失地的風險,也與現行的農村土地制度、公司法存在衝突。

在中央叫停的情況下,重慶將過去土地入股的公司全部改制為專業合作社,以農民合作社代替公司,合作社模式最大的好處是農民不會失去土地,隨時可以退出,但是也會因之降低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

十七屆三中全會在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強調“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使之成為引領農民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這,有別於土地作價入股資本化的思路。

宅基地命題

實踐中廣為探索的宅基地和非農建設用地的流轉模式,並未能在《決定》中得到明晰認定。此前專家推測宅基地“置換”以及指標占補平衡將被認可的希望落空。不過規範宅基地合理流轉議題已進入決策層視野,並被納入土地新政的啟動範疇內。

徐小青解釋,目前非農建設用地爭論分歧最多,暴露的問題也最多,牽扯到農戶和村集體、農戶之間、國家和農民等各方複雜的利益關係,“越是這樣的問題越得慎重,得看清楚想明白了,而且有一個長遠發展的觀點。”

以天津市試點的“宅基地換房”模式為例,因其在大城市郊區舊村改造、小城鎮建設中作用明顯而在全國十多個省進行推廣,但實踐中仍面對一系列繞不過去的問題。推行這一模式的國家發改委小城鎮發展中心主任李鐵介紹,目前一大難題是置換房屋的產權和原集體土地、部分集體資產以及未來可能收益的市場量化、分配問題。

“農民搬到新樓去了,是打破集體建制還是不打破集體建制?如果集體財產都沒有了,集體存在還有什麼意義?房屋產權又怎么來配合?這裡面有太多悖論。”同時,他也指出“宅基地換房”模式並不適合進行大面積開發,因為各地的補償能力、城鎮就業結構和農民意願都不一樣。

而浙江嘉興採取的“兩分兩換”方式,即宅基地和承包地分開、搬遷與土地流轉分開,在依法、自願的基礎上,以宅基地置換城鎮房產、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社會保障,也同樣面對進城農民的生計以及議價的公平性等複雜問題。

黨國英認為“要對宅基地的流轉、使用有一個巨觀的指導、控制,一定不要讓農民宅基地成為投機的對象”,在此基礎上轉變觀念,把宅基地看成是一種財產,以激活宅基地的流轉。

對此徐小青的看法相對保守:“不能現在就斷然肯定宅基地可以流轉,得從實際看行不行,合不合理。現在沒有什麼太好的、一步到位的辦法。”他表示目前探索中亂占非農建設用地、甚至耕地的情況十分突出,“已經造成耕地大量減少,農民集體土地權益受損,不能再沒規矩地亂占農民的非農用地了。”

針對這些問題,《決定》明確提出要嚴格、規範地實行農村土地管理制度,並叫停了跨省區市進行占補平衡的政策。一位土地專家分析,從謹慎對待宅基地改革、占補平衡的更嚴格規定和對專業合作社模式的推崇,這些都表明中央土地政策的核心仍圍繞著農民產權保障和緊守耕地紅線兩大要點。

在此基礎上,《決定》對國家征地制度進行了改革,提出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對非公益性項目用地,國家可不行使征地權,農地依然歸集體所有,但其使用權可依法進入“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交易,價格由農民集體與用地者談判。這意味著終結了“征地和土地國有化是農地轉非農用地惟一方式”的制度安排,實際上打破了沿襲50年的政府征地壟斷權。

徐小青強調在此過程中,農民權益的實現是最根本的目標。

尚待還清的歷史舊賬

50年前的城鄉二元體制,通過嚴格的集體經濟管理制度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土地等生產要素都在嚴格計畫之內。農民一直未能充分獲得土地的完整產權,也被隔絕在土地市場大門之外。

直到2002年,農民的土地物權有了第一個比較完備的法律表達。當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農村土地承包法》確認並宣布保護農戶的土地使用權、收益權和土地的轉讓權。為農地集體所有制全面改革為個體承包做了一個總結。

但在農地轉為非農建設用地上,至今現行土地法律仍限定國家征地一條途徑。不過,這一制度在市場化改革中因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形成某種實踐上的突破。

國家發改委小城鎮發展中心主任李鐵指出,這一突破發軔於80年代中期鄉鎮企業發展的浪潮中。當時工業化的突飛猛進帶來農村工業用地收益流的增加,把“農村建設用地”轉讓給鄉鎮企業的做法開始流行。

其中,廣東南海集體土地入股使本地農民分享外來投資企業的利潤為典型代表;另一種探索來自於崑山,他們把閒散地復墾,申請為建設用地,由農民投標蓋建標準廠房,出租給急需工業用地和廠房的台資企業。這一做法後來被江蘇、上海、浙江、廣東、湖南和安徽廣為借鑑。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認為,正是這些由農村建設用地經由轉讓和交易而不再是徵用的土地流轉探索,為“世界工廠”提供了工業用地支持。

李鐵評價:“這應該是一種不完全土地所有權基礎上的特殊變革和變通,意味著農民可以在非農建設用地上獲得財產性收益。”

觀察這一工業化用地膨脹帶來的流轉探索歷史,不能忽視土地制度障礙對失地農民造成的剝奪,

剛通過的三中全會《決定》中明確要縮小征地的範圍,把征地限於公共利益的需要。徐小青強調,“公共利益”如何界定現在必須釐清。

李鐵認為到目前土地改革還是小步邁進,其中涉及到保穩定、保發展的爭論。分歧在於是把土地當成一個保障,還是財產,最終直接指向現有的農村集體經濟制度。

徐小青則向本刊表示,基本制度的變革必須考慮平衡各方利益並持續發展,提高到法律層面需要時間,“三中全會的決定方向很明確,要繼續往前走,繼續探索,過程中的很多問題不能期望一次就明確。”

創辦歷程

《瞭望東方》《瞭望東方》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新華社乘時代巨潮,創辦了新中國第一本新聞周刊《瞭望》。20多年過去了,《瞭望》仍是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新聞周刊。《瞭望》以傳遞權威信息,縱覽國內外大勢而在眾多新聞媒體中獨樹一幟,成為許多黨政官員案頭必備的決策參考讀本。《瞭望》走過的20多年,是中國創造舉世公認的成就、同時積累了諸多矛盾的20多年。剛剛結束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所要著力解決的,正是這些矛盾和問題。在此不凡時刻。媒體使命艱巨,大有可為。《瞭望東方》繼往開來,生逢其時。
《瞭望東方》是為一個在這20年裡新崛起的讀者群而創辦的主流政經時事周刊。我們為建設一個好的市場經濟而鼓與呼,我們為社會的公平、公開和公正而爭與鳴。我們致力於保護新興、合法的利益,創建新生秩序。我們樂見一切美好的價值和權利在東方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並願以真實的報導和言論貢獻於這一進程。讓我們振奮的是,改革開放20多年,中國社會結構的一個最大變化,是在黨政幹部和“工農商學兵”之外,崛起了一個新興社會階層。他們中間,有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有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有個體戶,有私營企業主,也有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和自由職業人員,更有千千萬萬擁有獨立見解、渴望創造財富、嚮往掌握新知、追求未來夢想的擺脫了舊體制束縛的理性人們。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在中國的政治舞台上,在中國的經濟天地里,新興社會階層第一次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和解放軍指戰員並肩而立,形成了這個社會的新主流人群,一起營造著我們世界的福祉。
不論收入多少,不論地位高低,不論年紀大小,他們的最大共同之處,是已經從舊式的體制框架和僵死的思維模式中走出來,為市場勞作,靠市場生活。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僅靠紅頭檔案和內部傳達已經不再能達成完滿的溝通,僅靠黨報黨刊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傳音。在計畫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世界隨時都在發生讓人驚喜交加的轉換:“體制外”一夜裡主導了“體制內”,“非主流”轉瞬間成為了“新主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之時,也是新階層和新利益確立之日。隨著身份的轉換和地位的升遷,他們對新聞,特別是對主流政經新聞的要求日益凸現。
一是更關心政治和巨觀經濟形勢。在事業取得一定成功後,新主流人群需要追求更大的政治和經濟抱負,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渴望了解國家和世界多方面的變化和發展,希望了解政治、政策和社會能否提供給他們保障財富、創造財富、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和條件。根據本刊調查,他們最想看到對國內外重大時政和經濟新聞的深度報導,看到國家重大政策的出台過程、背景及解讀的報導
二是更具國際化視野。新主流人群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第一縱隊,也是外向型經濟的生力軍和最先受益者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弄潮兒。他們擁有敏銳的嗅覺,較多地接受外來資訊、觀念和時尚,習慣於作中外橫向對比,關注世界大事,往往用全球眼光看待國內問題。
三是更富於理性和責任感。長期在舊式體制外的打拚磨練,使他們養成了創業者積極進取的品格和建設性思維方式。他們對於中國國情的複雜性和多重性有著深刻的體驗和認識,不會動輒指責、批判和全盤否定,拒絕煽情和憤世嫉俗,慣於在困境面前冷靜思考,善於在挑戰中尋找機遇。作為改革開放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擁護中共基本路線和大政方針,歡迎法治,珍惜穩定,對維護社會公正、保護環境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

辦刊宗旨

《瞭望東方》《瞭望東方》
權威性、國際性、建設性,既是新主流人群的新聞價值取向,也是《瞭望東方》的辦刊宗旨
《瞭望東方》依託國家通訊社強大的高端資訊背景和國內外專才智庫,每周提供重大時政新聞的權威報導、政經焦點話題和深度闡釋,提供對各項事關國計民生的決策和重大新聞台前幕後的註解,以及對社會熱點事件的縱深調查。
《瞭望東方》立足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憑藉新華社實力雄厚的國際新聞團隊、世界問題研究機構以及遍布海外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記者網路,依靠國內外一流學者,每周縱觀世界大事,密切關注影響中國政治與經濟安全的大國關係、周邊動向,更注重以全球眼光來觀察國內政經走勢。
《瞭望東方》以誠實為至高原則,以深度為第一追求,傳遞新知識,開拓新視野,致力於發掘新聞背後的新聞,揭露表象下面的真相。《瞭望東方》不主張用善惡對立的簡單二分法去判斷紛紜複雜的世間萬象,努力超越新聞事件表面的衝突、矛盾,去發現內在的規律性成因和制度性缺失,推動制度創新,推動社會進步。
新的主流人群需要新的主流新聞,《瞭望東方》願與新興社會階層風雨同舟,一路前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