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與自白--戈巴契夫回憶錄》

真相與自白--戈巴契夫回憶錄 特色及評論

可能我的讀者對這部著作的各個部分興趣不盡相同。但我是在儘可能詳細地敘述所發生的種種事件,希望能夠有助於讀者理解和評價那些動盪歲月在全世界製造政治氣候的人的用心和意圖。

真相與自白--戈巴契夫回憶錄 內容簡介

全球7種文字出版,發行量逾10000000冊
戈巴契夫曾是全球公認的風雲人物。本書“回憶內容”由三方面組成:
第一方面是戈巴契夫的身世及家庭,記述他本人當選蘇共總書記前的經歷和他個人的家庭生活及與其知心友人間的關係;
第二方面是戈巴契夫在克里姆林宮的政治生涯,記述他當選總書記後進行改革的理念及活動。其中戈巴契夫本人對改革事業的思考和心理活動等方面的細膩記述、“事過境遷”後的反思以及對自己行為的辯解、官僚派別間的明爭暗鬥,是任何其他書刊無法取代、獨一無二的珍貴資料;
第三方面為戈巴契夫在“嚴峻的1991年”的經歷,重點記述八月政變、年終解體的詳細過程。
戈爾回憶如是,讀者見仁見智。

真相與自白--戈巴契夫回憶錄 本書目錄

蘇聯公民書(代序)
蘇聯總統電視演說
致讀者
第一章 當選中央書記
第二章 往事在我心中
第三章 莫斯科大學
第四章 初試鋒芒
第五章 權力的考驗
第六章 在老廣場
第七章 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
第八章 總書記
第九章 多一點光亮:公開性
第十章 經濟改革:初步的嘗試
第十一章 決定性的一步
第十二章 事業與思考
第十三章 政治改革
第十四章 蘇聯總統
第十五章 黨和改革
第十六章 新思維和對外政策
第十七章 德國的統一
第十八章 改革與社會主義
第十九章 1991年1―7月:危險與希望
第二十章 八月政變
第二十一章 最後的努力
第二十二章 蘇聯解體
結束語

真相與自白--戈巴契夫回憶錄 文章節選

莫斯科大學

錄取為住校生
我於1950年中學畢業,因成績突出獲得銀質獎章。我已滿19周歲,是應徵入伍的年齡,需要決定:下一步怎么辦?
父親的話言猶在耳:“畢業以後你自己看著辦。你要是想工作,我們就一起乾。想學習,就接著上,我儘量支援你。不過這事非同小可,主意只能由你自己來拿。
我的傾向十分明確:繼續學習。這是當年我的同齡人的典型傾向。國家正在恢復和建設,工程師、農藝師、醫生、教師都很缺乏。往往是全班學生統統升入大學。即使成績最差的學生,也能找到錄取條件較寬的大學報考。
我的同班同學都報考斯塔夫羅波爾、克拉斯諾達爾和羅斯托夫的學校。我則認為要上就上最大的大學――國立羅蒙諾索夫莫斯科大學的法律系。
不能說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想法。對於什麼是法學和法制,我當時只有相當模糊的概念。但是我敬仰法官和檢察官的地位。我把材料寄到法律系招生辦公室,就開始等待。過了一些日子,沒有任何反應。我發了一封已為回電付費的電報,這回得到了通知書:“已被錄取,並提供宿舍。”就是說已按最高檔次錄取,甚至面談也免了。看來,一切都起了作用:“工人農民出身”,工齡,已是候補黨員,當然還有最高級政府獎勵。總之,就當時主要靠前線戰士來達到的對大學生社會結構的“最佳化”而言,我也算是合適的人選。
於是,我成了莫斯科大學的學生。頭幾個星期以至頭幾個月,我都感到不大舒服。對比一下吧:普里沃利諾耶村和……莫斯科。我從新朋友那裡初次聽到“莫斯科是個大農村”這樣的說法。列寧格勒人特別喜歡重複這個說法。然而在我這個農村中長大的人看來,莫斯科是個龐然大物,一個巨型城市。當時的不安心情至今印象很深。
對我說來,一切都是第一次:紅場,克里姆林宮,大劇院――第一部歌劇,第一部芭蕾舞劇,特列嘉柯夫美術館,普希金美術博物館,第一次泛舟莫斯科河,到莫斯科近郊遊玩,第一次十月革命節遊行……每次都有一種無與倫比的認識新事物的感覺。
儘管如此,最先回憶起來的,還是大學宿舍那其貌不揚的樓房,它位於索科爾尼基的斯特羅門卡大街上。我們每天都要輾轉奔波七公里跑上一趟(乘捷運、電車和步行),到母校去再回來。每次這樣的行進都使我們見識到新的市區,我們對這個城市愈來愈依戀了。當然,老莫斯科和她那素來就有的“俄羅斯特色”,那縱橫交錯的小街道小胡同,別說是5年,就是50年也休想弄清楚。然而大學周圍的所有街道和胡同、宿舍周圍大學生群島的所有小島卻永遠留在記憶之中:魯薩科夫大街的大錘電影院和魯薩科夫俱樂部,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廣場那絕無僅有的情調,布赫沃斯托夫大街那古色古香的塔樓,索科爾尼基的公園。
到後來,已經是四年級了,我們搬到列寧山上,兩個人住一套房,往往躲在“貴族之家”里一兩個星期不進城。可當初在斯特羅門卡大街,我們這些一年級學生是22人住在一間房裡,到二年級是11個人,三年級6個人。
這裡設有自己的帶小吃部的飯廳,花上幾戈比就可以買一杯茶,就菜吃麵包,麵包管飽,都放在桌上的盤子裡。這裡還有理髮店和洗衣房,不過衣服常常是自己動手洗,因為沒有錢,也沒有可供換洗的衣服。這裡有自己的門診部。這對我說來倒挺新鮮,因為我們村里沒有,只有一個衛生站。這裡還有圖書館、寬敞的閱覽室,俱樂部里有各種各樣的小組和運動隊。這是一個完全特殊的世界,一個具有自己不成文的慣例和規則的學生大家庭。
我們大學生的日子過得很清苦。文科各系的助學金為每月220盧布(1961年以前的幣值)。誠然,我一度因為是優等生和擔任社會工作,曾領到過很高的個人助學金,叫做加里寧助學金,金額為580盧布。此外家裡每月寄200盧布。這筆錢的代價我很清楚:父母親在自家宅院裡種上蔬菜、養上雞鴨,再拉到城裡市場上去賣。
在莫斯科處處都得節約。不過,同我的大多數朋友一樣,每到發助學金之前的那個星期,就感到特別緊張。只得吃“乾糧”了,來上一個青果罐頭或者是其他不超過一個盧布的東西。即使如此,那最後一個盧布也不是花在吃上,而是拿去買電影票了。
大學裡的學習從一開始就引起我極大的興趣。學習占據了所有的時間。我學習起來如饑似渴,如醉如痴。家在莫斯科的朋友取笑我說,許多我覺得新鮮的東西,人家早在中學時就會了。可我念的是農村中學啊。
史達林之死
1953年3月5日嚴寒的早晨。在通常上公共課的16號教室里,死一般的寂靜。老師走了進來,以悲哀的聲音,吻著眼淚,向大家報告了74歲老人過早逝世的訊息……
有些學生的親人曾在大清洗中受到迫害,他們當時已經(或多或少)認識到現制度的極權本質。然而大多數學生都深感悲痛,認為這是全國的悲劇。不必隱瞞,我當時的感情大致就是如此。
我中學的畢業作文題目為:《史達林是我們戰鬥的榮光,史達林是我們青春的驕傲》。作文得了最高分,後來又作為樣板向畢業生展出了幾年。我可是了解現實生活、也了解他執政年代所發生的某些事情的。
前不久我看到薩哈羅夫院士寫於1953年3月的一封信,信中說:“我正處於偉人逝世的印象之中。我在思考他的仁愛……”可見,這並非我一人所特有。
那幾天仿佛再沒有比向史達林告別更為重要的任務了。我是和一些同班同學一起去的。大家十分緩慢地艱難行進,走了整整一天,往往幾個小時都在那兒原地踏步。我們順利地繞小胡同,避開了特盧布納亞廣場,廣場上發生了駭人聽聞的擠人事故,許多參加弔唁活動的人因此丟了性命。我們一個街區一個街區地走了整整一夜。終於來到遺體前面。
從前在參加節日遊行時,即使從遠處我也始終沒有看見過史達林。如今在圓柱大廳里才第一次看到他……死去的他。那是一張木然不動、呈蠟黃色、毫無生氣的面孔。我用目光在他身上尋找偉大的痕跡,但所看到的東西卻妨礙著我,並產生出種種混雜在一起的感情。
“我們今後會怎么樣?”無論對史達林的態度如何,這自然是1953年3月擺在每個人面前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可避免,因為死者乃是整個體制的化身。

真相與自白--戈巴契夫回憶錄 作者介紹

戈巴契夫,1931年3月2日生,1955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法律系
1955~1966年先後任蘇聯共青團斯塔夭羅波爾市委第一書記,共青團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第二書記、第一書記;1966~1978年先後任蘇聯共產黨斯塔夫羅波爾市委第一書記。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第二書記、第一書記;
1971年起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1978~1985年任蘇共中央委員會書記;1979年任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80年任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1985~1991年任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990年3月~1991年12月任蘇聯總統;
199年8月22日辭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職務;
199年12月25日宣布中止行使蘇聯總統權力;
1992年任國際社會經濟與政治學研究基金會(戈爾巴喬夭基金會)主席;
2000年3月任俄羅斯聯合社會民主黨領導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