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光年》

《盛夏光年》

《盛夏光年》英文名:Eternal Summer,是由陳正道導演,楊淇、張孝全、張睿家等主演的台灣電影,2006年出版發行。

基本信息

故事梗概

正行和守恆是鎮上國小里的同班同學,正行是班長,但守恆卻是令人頭痛的壞小孩,一天到晚惹麻煩。某天,到台北市立天文館戶外教學,也同時轉來一位女同學──佳慧。佳慧爸媽離婚,跟著媽媽不情不願轉學到鄉下,心情已經夠糟,卻又在參觀途中,因為守恆的惡作劇,而撲倒、弄壞了天文館裡的模型。出了這么大的糗,讓她中途從參觀途中離開,再也不肯回到班上。佳慧也就因此只做了正行和守恆一天的同學。然而,這件事卻從深深烙印在他們 三人心裡。

因為這件事,守恆被醫生判定為過動兒。在深入了解守恆調皮搗蛋的原因其來有自後,老師派正行去幫忙守恆適應校園生活。正行原本不情不願,但在幫助守恆走進學習正軌的過程中,卻開啟了兩個陌生心靈、兩個差異極大的世界的交流,正行反而因此更加了解守恆稀奇古怪的世界,打開他本來被規範得好好的乖寶寶世界,一個好學生和一個壞孩

子,成了好朋友。

高中時代,在正行的影響之下,加上體育成績優異,守恆 也考上跟正行一樣的高中,並且度過了令人頭痛的階段,長成一個帥氣的青少年。正行仍是那么優異斯文,在校刊社還認識了一個女性的好朋友──惠嘉,兩人間似乎有著淡淡的情愫。但也就在此同時,正行發現他自己對守恆,也開始有了超越好朋友的情份。在一次正行與惠嘉相約上台北西門町玩的過程中,惠嘉發現了正行的秘密,但她也答應幫正行保守,永不泄露出去。

正行害怕面對自己身體裡可能的真相,於是開始躲著守恆,再也不去籃球場上看守恆打球了。守恆遍尋不著正行,卻發現惠嘉出現在球場上。惠嘉因為發現正行的秘密,也對正行喜歡的對象,產生了無限好奇。三個人之間微妙的友情、愛情關係,開始產生微妙的傾斜。

聯考前夕,一場影響守恆是否能考上大學的關鍵球賽。僅管守恆期盼正行來為他加油,但正行終究選擇了缺席,獨自一人自我放逐來到他曾和惠嘉一起來過的西門町。倒是惠嘉來到球場,看守恆打球,就在這一晚,守恆和惠嘉有了第一次的交談,彼此間也產生了異性間的好感。

《盛夏光年》《盛夏光年》

心緒煩亂讓正行在聯考中失常,卻也因此和守恆又同在一間大學裡就讀,並一邊在南陽街補習班裡準備重考。如願考上理想大學的惠嘉,則正式和守恆成了一對男女朋友,但守恆還是三不五時拉著正行去做任何事,守恆並未察覺不知不覺中他對正行其實已經有了很深的依賴。921大地震當晚,在正行住處,一陣天搖地動之後,守恆終於隱隱感覺正行對他的保護和友情,有著超乎一般的濃度。但不久之後,正行就在守恆的手機里,發現守恆和惠嘉在一起的事實,因而對兩人瞞著他這件事不能諒解,自棄地想逃離這一切。守恆為了挽回他和正行哥兒們的友情,竟向惠嘉提出分手。

惠嘉難過之餘,仍守著正行的秘密,不輕易說出。正行對惠嘉這位有義氣的朋友產生了更多的憐惜,卻也更加不知道三人間難解的情感關係該如何收束。

趁著大學第一學期結束,寒假剛開始的時候,三人一起進行了一趟前往海邊的旅行,那是守恆的爸爸在他小時候買來預備開發為遊樂園的預定地,只是因為泡沫經濟,從未完成,就荒廢了。三人在寬闊的海邊,說出了各自深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原來,惠嘉就是小時候的佳慧。這些秘密與揭露,又將帶他們前往何方呢?三人就這樣在海邊度過了告別輕澀前最後一段青春時光。

導演簡介

出生於1981的陳正道是台灣新銳導演。電影短片作品《狂放》入圍2004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周競賽單元與東京“亞洲之風”競賽單元;2005年首部電影劇情長片《宅變》創下台灣約一千八百萬的票房佳績;多部短片前作亦受邀歐亞各大影展,是個能同時掌控商業表現與藝術創意的導演。陳正道亦拍攝多部包含蔡依林孫燕姿五月天陳奕迅梁靜茹楊乃文等知名歌手在內的MV。2006年的作品是劇情片《盛夏光年》。

主演陣容

人物簡介:楊淇

楊淇有著花樣的年華,更是一個愛花的女子。“我最喜歡顏色豐富、誇張的花花圖案。”依著楊淇的喜愛,搜颳了這個花之主題——Fashion Styling。“感覺太新鮮、太青春了,令人心情豁然開朗,不由得讓我想起小時候的Tube裙、花花帽和菊花牌襯衫,最好是帶花邊吊帶的,那是我最喜歡的!”要說起小時候的花衣裳,怎能不提菊花牌,那時大家經常將菊花牌的襯衫穿到學校去。“其實大家帶點創意的話,現在仍然能大派用場,它的質地不但舒適而且耐穿,與上千元的一件名牌背心沒什麼差別!”別致的花邊吊帶不但迷住了楊淇,而且女人味非常!

隨著懷舊熱潮的復甦,濃厚的復古氣息被大量注入了鮮明的螢光粉紅、天藍、青綠及檸檬黃,還有琳琅滿目的復古印花圖案。再加上60年代Slim & Tight的獨特剪裁,把昔日的POP風潮表露無遺,你如果也像楊淇一樣愛花就不能錯過這個選擇。勇敢的和她一起將花朵附在身上吧。

李心潔劉若英都文雅的紅著的時候,張艾嘉又要收第三個愛徒了,那就是楊淇,出身廣告界的她,曾出演陳果任導演的《母親的決擇》宣傳短片和雪碧的廣告代言人等,後來她又出演了電影《魂魄不齊》和《20 30 40》。2004年台灣金馬獎上楊淇憑著《20 30 40》獲得了最佳女配角提名。

人物簡介:張孝全

星座:魔蠍座

生肖:豬

家庭成員:父、母、姊姊

個性:酷酷的、不多話

喜好:音樂、電影配樂..

出道:廣告模特兒出身

興趣:游泳、滑板、電影、畫畫

好友:楊佑寧 男YUKI

基本信息

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

級別:HongKong:III

製作人:陳正道,YangHsu-fen;PatrickHuang

原創音樂:JeffreyCheng

攝影:林志堅

剪輯:Hsiao-yunGu

服裝設計:PaulinaChiu

製作公司:

1.前翻滾工作室

2.三和娛樂國際[台灣]

發行公司:前景娛樂[台灣]

發行日期:

香港HongKong2007年1月25日

台灣Taiwan2006年10月13日

韓國SouthKorea2006年10月13日

日本Japan2006年10月25日

幕後製作

《盛夏光年》《盛夏光年》

關於導演

導演陳正道出生於1981的陳正道是國內最具潛力的新銳導演。電影短片作品《狂放》入圍2004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周競賽單元與東京影展“亞洲之風”競賽單元;2005年首部電影劇情長片《宅變》創下全國約一千八百萬票房的佳績,並賣出超過10國的著作權(包含最困難,也最具市場指標性的美國及日本);多部短片前作亦受邀歐亞各大影展,是個能同時掌控商業表現與藝術創意的導演。

關於劇中人物

正行:我記憶里的正行,總是不輕易向我們透露他的喜好或者厭惡,也很難猜測此時此刻的正行,是否真的如同他顯露的表情一般真實,他是個沉默規律的人,永遠循著別人的期許和為善的原則做事,他很少時候是真的為了自己而發聲,通常他的聲音都代表著別人的心意。他就像行星一般永遠走在固定的軌道,你永遠不會知道他何時出錯或是什麼可能他會出錯。在朋友的笑談間我依稀能想起他的笑聲,但都是隱藏在很多人的笑聲之後,把自己的聲音壓得很低很低……

守恆:認識守恆的人都知道他不照牌理出牌的個性,從小到大都是如此。或許成長過程中的師長都視守恆是個麻煩人物,但在朋友眼中他就像是閃耀的恆星,你很難不欣賞他帶來的動力和極具魅力的生活方式,雖然過去玩樂的冒險經歷時常一度危險,但卻帶給這群朋友們無法抗拒的邊緣性格吸引力,這是所有‘正常人’和‘自認為是正常人’的我們泛泛難以身體力行的遐思。

惠嘉:惠嘉是從什麼時候成為大家共同話題,已經沒有幾個人能想起,只知道惠嘉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很快就對陌生的環境熟絡,也沒幾個朋友能夠像惠嘉這樣無入而不自得了。惠嘉像是一顆光芒萬丈的彗星,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消失沒幾個人清楚記憶,但很確定的是朋友們都對惠嘉留下很深刻的溫暖回憶,少數寥寥幾個真正了解惠嘉的朋友,才知道惠嘉對於每段美好時光的感情深刻,並不像她的來去一般匆匆,而是鎖藏在她的記憶。

關於影片

清新浪漫的愛情文藝片成為最近幾年台灣電影的主流創作傾向,前幾年一部《藍色大門》恍惚讓人看到台灣電影的新希望,青春題材加同志情誼更如雨後春筍,從《飛躍情海》到《十七歲的天空》,儘管仍舊是執著於個人體驗的描述卻多了幾分輕鬆自然。因此難怪《盛夏光年》的宣傳語會打出“藍色大門 斷背山 春光乍瀉”如此“狂妄”的宣傳語了。

電影《盛夏光年》的編劇王繼堯畢業於台北國立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修劇本創作,果陀劇場種子教師。他創作劇本創作包括叛艦喋血劇團《K》及非常林奕華《情場如商場──班雅明造愛計畫》。近期參與編寫台灣公共電視劇《危險心靈》,另有與電影同名小說出版發行。

電影封面的宣傳語格外顯眼“我想每個人生來就不應該孤獨”,同性之愛早已不是禁忌題材,況且已之前已有經典之作《藍色大門》難以逾越,但明顯與“藍”的溫情浪漫不同,《盛夏光年》的切入點就是“孤獨”,三人之間有著難以釋放的曖昧感情,以及無法傾訴的深刻的孤單感,他們面對模糊的感情充滿了不安、徘徊痛苦和掙扎,當他們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時候,才真正經歷了成長,但這個過程注定是綿長而痛苦的。張愛玲說:“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一樣的孤單”,孤獨感貫穿影片始終,它如同青春本身,似乎短暫輝煌卻充滿傷痛。

導演陳正道說:“我們都再也回不去了對不對?”出生於1981年的他似乎正踩在青春的尾巴上,年輕的台灣人更多的糾纏於個人內心體驗,脫離了上一輩的宏大敘事,執著於單純的個人歷史,也許會被批評小氣自我,但這就是真的,是他們緬懷著的回不去的盛夏光年。

關於演員

片中女主角楊淇並非那種能讓人眼前一亮美女,但卻有中難以形容的淡雅。如果看過《20 30 40》一定對她記憶猶新,她在那部電影中與李心潔有一段模糊朦朧的同性情誼。楊淇與劉若英、李心潔同是張艾嘉的愛徒,拍廣告出身,曾出演陳果任導演的《母親的決擇》宣傳短片和雪碧的廣告代言人等,後來她又出演了電影《魂魄不齊》和《20 30 40》。2004年楊淇憑著《20 30 40》獲得了台灣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提名。

關於音樂

“未見其片,先聞其聲”,大部分電影都是還未上映,主題曲先在各大主題網站推出,《盛夏光年》也不例外,由五月天主唱阿信擔當重任。聽到阿信狂野不羈的嗓音唱著“我不轉彎,我不轉彎”的時候,對電影中三人之間掙扎的感情也多了幾分期待。

看了電影片段預告的阿信說:“年輕的靈魂為了愛而勇敢衝撞,就像高速騎車一樣,明明知道前面會撞到什麼,卻還是勇往直前。”正是如此他在歌詞中寫了一句“我不轉彎”反覆出現,它成了所有人相似青春的最好註解。

《盛夏光年》是一部關於青春的電影,其中的音樂參與者更是集合了台灣當下非主流的各個佼佼者,包括了《1976》大麻、《濁水溪公社》羅勃,與《自然卷》的奇哥。阿信表示,“五月天”的風格一直比較陽光、樂觀,長期合作儘管默契度毋庸質疑,但容易風格單一,正是如此團員也都在各自尋找其他可能。他這次與3大地下樂團成員合作的“盛夏光年”單曲,就比《五月天》更為另類而憂鬱。這樣的隨意組合沒有固定團名,成員也可自由組合,他戲稱為“柔性樂團”。

精彩對白

余守恆,我們暫時還是不要再見面了,不是你不好,是我的問題......很多事情你還不知道......

那你說呀......我只是想知道是不是真的......

我不知道......

什麼不知道!我們不是好朋友嗎?還有什麼是不能說的?

好吧,你說好朋友還有什麼是不能說的......我只是不知道你知道這個秘密之後,還會不會跟我做朋友......余守恆,我不只當你是好朋友,我是真的喜歡你。

相關評論

《盛夏光年》:用光陰撫平青春的痛

台灣電影這幾年沉淪得厲害,沒東西可拍,拚命跟同性戀較勁。這個題材拍得好自然未嘗不可,可惜他們又玩不出什麼花樣,不過是一些男男/女女版的愛情故事。所以看《盛夏光年》之前,原以為這也是一部跟《十七歲天空》一樣有點鬧著玩的青春片,便不免有些意興闌珊。可看完之後,我的想法變了:可以肯定的說,這是一部台灣青春片的佳作。它至少印證了我一再表明的一個觀點。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1949年以後,大陸、香港、台灣兩岸三地電影經過50餘年的分流發展,逐漸形成了各自的優勢和特色。假如硬要在它們當中各選出一種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類型,那么,大陸當首推戰爭片(至少香港台灣的戰爭片拍不過大陸),香港則是武俠片或功夫片,而台灣,毫無疑問應該是青春片了。台灣青春片始自70年代,由李行、瓊瑤發軔,中經侯孝賢、楊德昌,再到蔡明亮,30餘年時間,早已形成了煌煌巨冊,產生了《戀戀風塵》 、《冬冬的假期》、 《牯嶺街少年殺人案》 、《青少年哪吒》、《愛情萬歲》等一系列可圈可點的精品佳作。今天,儘管台灣電影一落千丈,但青春片作為台灣電影的成熟類型,依然處於頑強地延續和發展之中。《盛夏光年》便可被看作是這種文化遺存的一個活的物證。

西方青春片大多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成人秩序、成人價值的質疑或反叛,因此青春片往往是反主流電影的主導樣式之一。這大約也可被看作是法國新浪潮運動的精神遺產,如50年代的英國影片《憤怒的回顧》法國的《筋疲力盡》、《養不教父之過》等等。而中國大陸在80年代以前完全沒有青春片的概念。在革命文化背景中,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由童年直接跨入成年,幾乎沒有作為人生成長第三階段的青年。五六十年代的青少年始終處於成人主流文化的教化之下,青少年在學習成人英雄的過程中,總是被迅速、有效地成人化。80、90年代以來,隨著大陸文化思想的開放,青春片也漸漸浮出水面,最早的始作俑者當屬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大喘氣》、《輪迴》等就是這類電影的早期代表。

青春片大多藉助性或者與性有關的人生體驗來展現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壓抑和挫折,以及青年價值與成人規範之間某種錯綜複雜的關係。比如說,按照成人價值觀,性一定與婚姻有關,可在青少年視野中,性有時卻僅僅意味著一種快樂,而與道德、責任這些抽象的成人概念無關。但成人秩序始終對此採取指責與批判態度,這便使青少年的性體驗經常處於受壓抑的挫折狀態。這種壓抑與反抗,表現的就是成人與青年價值觀的衝突。

《盛夏光年》的劇情就直接涉及青年的特殊“性”體驗,以及它與成人規範之間的多重矛盾糾葛。在影片中,正行、守恆兩人與成人秩序的關係有著明顯不同。正行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服從、認同成人秩序的“乖小孩”,而守恆卻是一個始終試圖掙脫成人枷鎖的“壞孩子”。這一“好”一“壞”,究其根本,首先源自成人的價值判斷。

正行的家庭嚴父在堂,對正行多有訓誡,使得成長中的正行受到更多成人規範的掌控;而守恆則生長在一個只有母親的單親家庭,自然較少受縛於父親的權威;長大後的正行始終在看書學習,而守恆卻一直活躍在籃球場上。前者,隱喻著正行對成人經驗(書本、知識)的服從;而後者則暗指守恆對自我衝動的宣洩與放縱(運動、貪玩)。在成長過程中,正行與守恆兩小無猜、耳鬢廝磨,彼此形成了一種似是而非的同性愛戀。但是,在我看來,影片表達的重點並不在此。影片透過兩位少年的同性之戀,表現了他們在自我人格建構中所體驗的一種痛苦、彷徨,以及他們各自對成人規範的態度,這才是影片真正的價值所在。

按照心理分析學的觀點,每個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遭遇兩次自我性別身份的認同。第一次發生在幼兒時期,他們通過某些體貌特徵來識別自己的生理性別(Sex)。男孩由於擁有陽具而認同父親,女孩由於陽具缺乏而認同母親。第二次性別認同發生在青春期,青少年在與他人社會關係中賦予自身一種不可逆轉的社會性別(Gender),並以此來完成對自我性別身份的確認。《盛夏光年》中的正行恰在這種性別身份認同中遇到了障礙。影片中有個細節,表現正行在圖書館偷偷翻閱一本題為《論性別》的書籍。這表明他對自身性別滿懷狐疑:既然身為男兒,為何對同為男子的守恆一往情深?

正是這種對自身性別身份的游移不決,才在故事層面形成了正行的動作發展線。高中時期的正行,逐漸發現於自己內心深處,有一股對守恆不可遏制的脈脈情愫,於是他開始不斷試圖從守恆的視野中逃離出去。這種逃離代表了正行對自身性向的一種拒斥和否定。但當他品嘗與慧嘉的初吻的時候,又無法感受少男少女之間通常所見的愛的激情。他無奈地扔掉耳釘,以此來象徵性地拒絕長大……此時,在正行的本我與超我之間,便開始出現一道無法癒合的裂痕。在與守恆的相處中,他一方面用不斷的拒絕來壓抑自身的情慾,另一方面又試圖通過與守恆的妥協,來平衡自己對他的款款深情。這場去留不忍的艱難抉擇,使這位少年的內心充滿了青春的感傷和成長的灼痛。

與之相比,守恆則更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在故事開頭,守恆與正行結成“死黨”,乃是源自一種成人(老師)的規定,這恰好排遣了守恆因拒絕成人規範(校規、紀律、行為禮儀等等)而導致的孤獨和寂寞,讓他初次感受到來自同性情誼的滿足和歡愉。在一次考試中,守恆得了33分,正行得了67分。成績的“退步”在正行看來未嘗不是一種恥辱,而在守恆看來,它卻構成了一種不無圓滿的體驗,這讓他感到從未有過的歡欣:“正行,我們兩人的分數加在一起,剛好是100分!”

進入高中和大學以後的守恆,依然對正行不棄不離,即使在遭到正行多次推諉和拒絕之後,他依然一如既往,在每個早晨喧鬧地催促正行起床。這是他一種特有的拒絕長大的方式,試圖以維繫童年的“死黨”關係,來迴避進入成人的佇列。如果說正行對守恆的拒絕,意味著一種對成人秩序的屈從,那么,一旦守恆接受了正行的拒絕,也就意味他自身少年時代的終結。對此,他也選擇了逃避。然而恰在此時,慧嘉闖入了他的生活。由是,他的人生也開始出現裂痕,在一種彷徨和顧盼中,體驗著成長或是停滯的選擇焦慮。

守恆與正行的肉體性愛,其實是他倆對長大成人一種最頑強的拒絕形式。但是性的滿足依舊無法遏止少年的成長。他們爭吵、他們打架,他們向對方喊出心裡的秘密……然而,此時他們置身於黎明的海灘,青春正像漸次退卻的海潮,以及正在初露微曦的天光,一切都已無法挽回。於是,一股無奈的惆悵,兩行苦澀的清淚,伴隨著陣陣青春喪失的刺痛,便一股腦兒鑽向人們心尖,讓少年的靈魂如同侵晨的天際一樣空空蕩蕩……。

與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的青春片相比,《盛夏光年》更加彰顯了一種感性的力量,以至於不由得讓人感到一種理性的乏力。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洞察的成長的鏡像,任何冷靜的剖析都會讓那脆弱而纖細的情觴變得支離破碎。誰說青春的傷不是傷,青春的痛不是痛,所謂“少年不識愁滋味”,不過是傳統父權語境中,成年世界一種老氣橫秋的自戀而已。而青春的創傷體驗,之所以讓人低徊無語,往往在於總是伴隨著一種不可逆轉的永久喪失。對此,除了讓光陰去撫平青春的痛,我們實在別無選擇。

“余守恆,你知道嗎?其實從那時開始,我就知道你跟別人不同。只是我不夠勇敢,不敢與你為伍……如果當時的我,能勇敢地對老師說我不願意,那現在的我,又能得到什麼,又會失去什麼呢?”

是啊,在生命的延續中,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在失去什麼?也許我們永遠無法填補生命的缺憾,但人生卻因殘缺而美麗。而這,正是一部好電影的價值所在,它能讓那些浸淫於現實中的幸福和滿足的人,驀然發現那不過是一幕虛幻的鏡像,而在他真實的生命歷程中,傷痕其實無處不在……。

宣傳與票房

與一般電影的宣傳手法不同的是,本片並沒有架設官方網站,而是在無名小站成立“官方部落格”。宣傳人員認為,《盛夏光年》的觀眾群與網路使用者的重疊區塊很大,也在網路上舉辦了許多的活動,包括“電影海報票選”、“文案徵選”、“贈票”、“小說心得徵文”等。希望藉由能與網友互動的部落格,讓這部電影能在網路中被討論、流傳。

《盛夏光年》在預售票部份的票房表現相當不錯,預售票的票房超過120萬元,是到2007年台灣國片最高的預售票房。

參展與得獎

第11屆韓國釜山影展(2006年,影展“NowCurrent”單元參展)

第8屆台北電影節(2006年)

第19屆東京國際影展(2006年,入圍“最優秀亞洲電影賞”)

第43屆金馬獎(2006年)

最佳男配角:張孝全(入圍)

最佳新演員:張睿家(獲獎)

最佳新演員:張孝全(入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