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

《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

《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的作者是(美)金德爾伯格著,朱雋,葉翔譯;出版社是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時間是2007年4月1日;字數是27.5萬字;版次是1;頁數是285頁;紙張是膠版紙;ISBN是9787504941206;包裝是平裝;所屬分類是圖書、經濟、經濟史。

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

作 者:(美)金德爾伯格 著,朱雋,葉翔 譯

《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

出版社:中國金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4-1
字 數:275000
版 次:1
頁 數:285
紙 張:膠版紙
ISBN:9787504941206
包 裝:平裝
所屬分類:圖書>>經濟>>經濟史
定價:¥48.00

內容簡介

1978年本書出了第一版,主要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金融危機。主要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金融危機。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再加上對較早前危機的更多研究,至少對我來說,表明有必要對第一版進行更新。1990年1月日本經濟的崩潰促使本書第三版的誕生。第三版至今又有一些日子了。
第四版對讀者來說可能會覺得沒有必要,它的問世可能只是出於作者的職業需要。推動力部分是來源於1994~1995年間的墨西哥危機,但更多的是由於1997~1998年的東亞危機,殷鑑不遠。此外,與過去一樣,其他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的研究已填補了歷史中的一些空白,本書也加以吸收,以充實前後發展的討論。

作者簡介

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1910——2003):麻省理工大學經濟系資深教授,國際貨幣問題專家,擅長從歷史角度研究經濟問題,第二次世辦大戰後馬歇計畫的主要構建者之一。

目錄

作者自序
彼德·L.伯恩斯坦為本書撰寫的序
第一章金融危機:頑疾難治
第二章危機典型剖析
第三章投機過熱
第四章火上澆油:貨幣擴張
第五章欺詐的出現
第六章關鍵階段
第七章國內蔓延
第八章危機的國際傳播
第九章任其自然,抑或另闢蹊徑
第十章最後貸款人
第十一章國際最後貸款人
第十二章結論:歷史的教訓
附錄一
附錄二

書摘插圖

投機具有兩個階段的事實提出了關於兩類投機者的問題,即內部人和外部人的問題。這也被某些經濟學家作為對弗里德曼不可能存在不穩定因素這一論斷的答覆。內部人往往採用投機手段驅使價格不斷上漲,並在價格最高點將投機物品出售給外部人,從而導致了市場的不穩定。而外部人則在價格最高點購進商品,又在內部人採取措施使市場價格下跌時在谷底賣出商品。外部人的損失等於內部人的收益,市場整體沒有變化。在一篇技術性文章中,詹森指出每一個具有不穩定性的投機者,必有另一個具有穩定性的投機者與之對應,反之亦然。30但職業性的內部人一開始通過加速價格的上升及下跌來擾亂市場,而高買低賣的業餘外部人與投機熱的犧牲者相比,對價格的操縱能力較低,前者只是在投機的後期才影響到後者。損失以後,他們又回到其正常的工作中,繼續儲蓄以備另一次賭博。
拉利•維默爾(LarryWimmer)關於1869年美國黃金恐慌的一篇文章似乎表明不存在不穩定因素的投機。這篇文章有助於糾正人們,尤其是一些歷史學家對這段歷史的錯誤概念,但他和我都一致認為,古爾德(Gould)和費斯克(Fisk)總體上來說是擾亂了市場,導致了市場的不穩定。他們首先驅使價格上漲,然後,在將外部投機者從市場穩定者轉變為不穩定者之後,將投機商品在高點賣出(至少古爾德是這樣做的)。31兩類投機者所得到的信息是不同的。早期,古爾德曾經試圖說服政府有必要驅使黃金貼水(升水)上升,來迫使美元貶值,以提高穀物價格,而外部投機者卻仍然根據他們的預期行事,其預期是根據過去的經驗得出的,他們認為政府政策將驅使貼水下降,恢復美元對黃金的可兌換性。9月16日,外部人拋棄了這一預期轉而相信古爾德,大量買進,使得黃金價格上升。另一方面,9月22日,古爾德從其合伙人格蘭特總統的妹夫那裡了解到,外部人原來是正確的,他的計畫不會得到採納。因此,他大量賣出。後來,外部人才發現他們錯了。結果是1869年9月24日黑色星期五的誕生,它在美國歷史上是和1929年黑色星期二和黑色星期四,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以及三個黑色星期五齊名的黑色星期五之一。
另一種牽涉到兩類投機者,內部人和外部人的事件是“買空賣空商店”。實際上,自1933年證券與交易所委員會宣布此業務為非法業務以來,這個名稱已經消失了。同時,就我所知,經濟文獻中也並未討論過它。對於買空賣空商店,曾有過一次很有價值的討論,其銷售區專為銷售人員劃分出來,參見華生•沃什伯恩和埃德蒙•狄龍的《高低金融家:臭名昭著的欺詐者及其對我們現代存貨銷售體系的濫用》(印第安那波利斯:鮑勃—美林,1932年)。兩位作者是20世紀20年代位於紐約的全國律師辦公事務所的律師。要了解買空賣空商店,人們必須熟讀小說,實際上,從小說中人們可以了解到許多關於投機熱、經濟恐慌、詐欺以及金融混亂的歷史細節。克里斯蒂娜•斯塔德在其小說《萬國之家》中對買空賣空商店進行了經典性的描述。32在一家買空賣空商店裡,內部人從外部人那裡獲得公開買賣證券的訂單,但卻並不執行,因為他們認為外部人的賭注一般都被證明是錯誤的。同時,買空賣空商店還有套期保值的優勢:如果最終表明外部人是穩定的投機者並且是正確的——低買高賣——那么,買空賣空商店的操作員似乎就是詐欺者和逃兵。在《萬國之家》中,朱利斯•伯蒂倫(JulesBertillon)於1934年逃到了拉脫維亞;而在今天,他的逃亡地恐怕會首選巴西哥斯大黎加
另一個有關高買低賣、具有不穩定性的外部投機者的例子是依薩克•牛頓(IsaacNewton)具有啟迪意義的歷史故事。作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應該是理性的。1720年春,他寫道:“我可以計算天體的運動,但無法計算人類的瘋狂。”因此,他於4月20日出售了持有的南海公司股票,獲得了100%的高額利潤,約為7,000英鎊。不幸的是,進一步的衝動隨即又抓住了他,受那一年春季和夏季風靡全球的投機熱傳染,他在市場最高點時買入了更多的股票,最後損失了20,000英鎊。許多經歷過這類災難的人都有這種非理性的習慣,最終他將這段經歷拋諸腦後,在其一生餘下的時間裡,他甚至不能再聽到南海之名。
但是,即使每一個參與者的行為看起來都是理性的,各個階段的投機或是內部人和外部人的投機仍可能導致經濟的瘋狂擴張和恐慌。這就是所謂的組成謬誤,即總體與各部分之和不等。每個人的行動都是理性的——或應當是理性的,但並不等於其他人以同樣的方式行動。如果某人行動十分迅速,先於他人買進並賣出,他可能會做得很好,就像內部人所做的那樣,即使這個時候總體的情況看起來很糟。在南海泡沫事件中,卡斯維爾描述了這樣一個理性的參與者。
書摘書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