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朝遭遇帝國:大戰略視野下的鴉片戰爭》

《當天朝遭遇帝國:大戰略視野下的鴉片戰爭》

《當天朝遭遇帝國:大戰略視野下的鴉片戰爭》,作者王鼎傑,由重慶大學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第1版(2010年9月1日)
平裝:325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562455554,9787562455554
條形碼:9787562455554
商品尺寸:23.8x16.8x2.4cm
商品重量:499g
ASIN:B004A912G8

內容簡介

《當天朝遭遇帝國:大戰略視野下的鴉片戰爭》內容簡介:作者前後花了十年的功夫自費研究,四處蒐集、梳理史料,甚至遠行千里,赴古戰場實地勘查,反覆修改,著成《當天朝遭遇帝國:大戰略視野下的鴉片戰爭》,算是華語著作中第一部以戰略學視野全面解讀鴉片戰爭的專著。以正坊間之種種誤傳歪論。並為中華戰略學之構建作一篳路藍縷之舉。
《當天朝遭遇帝國:大戰略視野下的鴉片戰爭》由海陸權興衰、傳統東亞的貿易格局演變開講。從全球視野的廣度,以清王朝和英帝國的國家戰略較量與經濟、軍事摩擦、衝突為主線,以鴉片問題的不絕尾聲作結束。解密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傳統的碰撞真相。是華語著作中第一部以戰略學視野全面解讀鴉片戰爭的專著。並突出陸海權文明的盛衰較量主線。

編輯推薦

《當天朝遭遇帝國:大戰略視野下的鴉片戰爭》:新資料新視角
華語著作中第一部以戰略學視野全面解讀鴉片戰爭的力作

作者簡介

王鼎傑,字止謙。號不悟堂主,網名蒙城漆園守,曾用筆名東海臥龍。祖籍安徽碭山,現居彭城豐邑。自幼因受家教影響,對中國歷史及傳統文化深感興趣、心嚮往之。及長。不見容於應試製度之中。乃悠遊於方圓之外。師事於彭城大隱姜贊東先生,系統修習國學、歷史學、政治學、軍事學、國際關係學、人文地理學凡七年。曾任某公立省重點高中在編歷史教師三年,因痛感於基層教學之缺乏人文精神和創新理念而辭職。從事於國學普及與專欄寫作,現為獨立學者,北京大學國學社顧問。近數年間,在《圍棋天地》、《歷史月刊》(台灣)、《百家講壇》、《現代艦船》《航空檔案》、《現代兵器》等期刊發表歷史、文化、軍事類文章五十餘萬字。並有軍史著作在海外刊行。

目錄

第一章海權風潮五百年/1
第二章棉花、茶葉與鴉片:植物背後的大歷史/19
第三章轉瞬即逝的預警:從馬戛爾尼到律勞卑事件/30
第四章攘外安內總無術/50
第五章巴麥尊的炮艦/65
第六章中英戰力再探悉/81
第七章頭腦中的戰爭/95
第八章從相互封鎖到白旗風波/112
第九章舟山驚雷/123
第十章翻譯改寫的歷史/137
第十一章最是欽差不自由/154
第十二章大國戰爭與小人物外交/172
第十三章無可奈何廣州城/184
第十四章皇帝侄的抗英奏摺/203
第十五章戰火又燒回了舟山/218
第十六章又一個皇’賢侄的登場/235
第十七章大反攻的悲情鬧劇/247
第十八章到江寧去!/262
第十九章吳凇口在燃燒/274
第二十章孤城血淚奈何史/287
第二十一章不盡長江滾滾流/306
書成瑣言/324

文摘

也可以說,傳統中國的輝煌,就是建基在這種陸權基礎上的輝煌。不應忘記,直到甲午戰爭爆發的那一年,中國的GDp總值還是全球第一呢,而當時的中國人口不到四億。今天中國人口十四億,GDP總值也不過第三嘛。若以人均言之,則居於巴西、波蘭、伊朗、阿根廷、墨西哥、土耳其、保加利亞之後。
事實上,截止到地理大發現前夕,人類文明的演進是以陸權為主流的。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起到了巨大的阻隔作用。各大文明就像一塊塊被水晶罩隔開的花草一樣,在相對孤立的地緣環境中,循著不同的理數,發展向不同的未來。它們相互之間雖然也有所耳聞,但始終很少進行親密的接觸。只有很近的文明之間,會發出些出人意料的火花,比如中印的文化交流,基督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長期鬥爭。而這些交流的介質主體也不是海洋而是大陸。相對於控制海上要道,陸地的擴張能更快捷、更高效地帶來更長久、回報率更高的利益與安全。
直到一連串不經意的變化的相繼發生,才使得世界大勢的發展逐漸經歷了一個由陸向海的轉向。風起東西洋:當中國推動全球化
盛唐時期的中國因為國力的雄厚和民間航海技術的發展,在東南沿海地區,中國人開始大膽地向遠海進軍,這一進軍就闖出了一條海上絲綢之路。
在古代,航海技術的局限長期制約著航海的距離。但是,當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並將之運用於航海後,這一難題得到了跨時代的解決。
今天的讀者也經常使用東洋與西洋這兩個名詞,一般系以前者指代日本,而以後者指代歐美世界。可是,鮮為人知的是,在古代,中國人長期以來對東西洋的定義卻不是這樣。要知道,所謂東洋指的是日本、琉球、菲律賓和印尼東部,而西洋範圍更大,包括了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西部,並經北印度洋一直擴展到阿拉伯世界。
在今天的中國人看來,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定義,所以往往簡單地認為,這是古人地理概念混亂所致。實則不然。
正如王爾敏前輩在《近代史上的東西南北洋》一文中精闢指出的那樣,這個概念是和羅盤的運用密不可分的。②
中國古代的羅盤是以天干地支和乾坤交錯布列在盤面外緣,形成二十四個方位。其中,定南北之線就是被地理學界沿用至今的子午線。而中國古人揚帆遠航,多以福建的金門、泉州、福州為起點,故而在起點處定子午線,線西就是西洋世界,線東就是東洋世界。
正是這樣的一個充滿中國本位色彩的命名和長期傳承,說明了當時的中國是推動全球化進程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後來這個命名逐漸被新內容所取代,正表明了中國從海洋的後退,更表明了強大的西風的東漸。到近代,西洋專指歐美,東洋專指日本,其表現的實質,正是歐美列強與日本的相繼成為新的強權中心,於是乎,不用他們來爭,中國人自己對東西洋的定義和歷史記憶便改變了。這是否也可以說是一種“不戰而屈人之兵”呢?再進一步看,在中國人的意識中,西洋內涵的轉移又遠遠早於東洋定義的改變。這更深一步的表現了歷史風潮轉移的樞機所在。
那么,中國是如何退出這股海權大潮的呢?說起來很無奈,不是被打出局的,而是自己退出的。朝貢體系與天朝語境
要理解中國的出局,必須理解兩個概念,一個是朝貢,一個是天朝。
中國的朝貢體系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當時的朝貢體系,是封建格局下,中央政府與地方諸侯維繫天下和平與政治運作的重要形式。諸侯因中央天子的冊封而獲得合法性,並通過周期性的朝貢反向加強天子的共主地位,最終達成一種萬邦和諧的互利共存。
待到秦漢建立大一統王朝,郡縣製成為新的內部制度,朝貢體系始逐漸外轉,一步步演變成為一種獨特的以中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在這個向外轉的過程中,陸權時代的以大為強賦予了中國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傳統中國才可以恩威並用,將周邊國家納入朝貢體系中,中國賦予後者以合法性,後者則通過承認中國的共主地位獲得與中國貿易的資格。這樣就產生了宗主與藩屬的關係。
從政治上看,作為宗主國的中國,對周邊藩屬國的內政並不取干涉姿態,而只是在諸如新君即位,策立世子,國君、國母壽誕等場合出現,給予一種法體的確認。而當藩屬國遇到自身難以擺平的難題時,宗主國尚要施以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各種支援。如明之援朝抗日,清之代越南剿匪,都是顯著例證。當藩屬國官、商、民在中國境內遭遇“風難”時,中國還要為其提供撫恤。
從經濟上講,中國雖然接受著藩屬國的朝貢。但這朝貢只是藩屬國獻給中央之國大家長的象徵性禮物,不具有如西方殖民地稅收性質的經濟意義。同時,中央之國的君主往往還要回給進貢者昂貴得多的禮物,並且給予藩屬國到中央之國貿易的特權。此外,在相互交往中,中國也很注重不讓小國、外藩為難。比如,道光十八年初,御史帥方蔚揭陳,出使琉球的使節的家丁及福建省派往護衛的官兵,往往趁機“攜帶內地貨物”,或“包攬商貨”,到琉球“昂價勒售”。道光對這件事情很重視,認為“甚非體恤外藩之意,且與中國體制有關,不可不嚴行查禁”。所以他在二月初四密飭閩浙總督“認真稽查,如使該使臣家丁竟有攜帶貨物情弊,即飭令該使臣自行懲辦,並遴派大員,於開船時留心查察所派弁兵。如有違例私帶及包攬商貨,著即按名查拿,分別懲究,毋稍姑容,以除陋習而免擾累”。這最後三個字“免擾累”顯然指的是免去琉球的備受擾累。後來,使節團中的一個游擊在琉球病故,琉球花了五百兩白銀的喪葬費,道光事後還沒忘了給琉球送回去。
上述種種情勢,近代西洋列強以其殖民地眼光審視,自然以為是一種有名無實的虛景。其實,“虛景”的背後,也自有其實質。
首先,中國根據地緣戰略的原則排定周邊藩屬國的重要次序,然後對其內政外交作巨觀的把握,以使之成為中國的地緣屏障,從而實現“禦敵於國門之外”的目的,此即古人所謂“守在四夷”。
其次,傳統中國以實力為基礎,以互市為利餌,吸引儘可能多的國家與部落加入這個朝貢體系,也就維持了東亞的和平,並在和平中,溫和、有序地推動一種集體的、人文的生活進步,使儒家四海一家的理想與現實中的國家安全結合在一起了。
在唐太宗時代,由於中國的文化多彩、政治昌明、商業繁盛、軍力強固,周邊政權心悅誠服,竟共推大唐天子為天可汗,視長安朝廷為天廷,相應的中國王朝也就成了“天朝”。換言之,天朝不是中國自封的,而是周邊政權共同推舉出來的。而“朝貢”就是周邊政權對“天朝”的最佳承認方式。到清朝,這一情形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按照傳統的武功標準衡量,清朝確實是武功鼎盛、疆土廣闊。不僅將朝貢體系再次確立起來,而且發揚光大。但另~方面,清朝在軟權力繼承領域卻發生了巨大的倒退。
作為一個從邊遠地區入主中原的征服王朝,滿清政權自始就面臨著一個統治合法性的困擾。說起來中國人自古就不以血統和外貌作為劃分彼此的標準,更沒有什麼種族與民族的褊狹意識。孔子讚揚管仲,也不過說因為管伸的尊王攘夷使大家不用像蠻族那樣“披髮左衽”,其區分的關鍵在文化的高低,不在種族的同否。又如唐太宗,從血統上就不是純正漢人,但漢人從不把這一點當作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孟子早就說過:“舜,東夷人之也。文王,西夷之人也。”宋儒陸象山說,東海有聖人出,西海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文化傳統。也可以說,中國人自古重家、國,輕種、族。岳飛抗金,抗的是金國,不是女真族,他保的是宋國,也不是漢族。他力行“盡忠報國”,卻從沒說過要打種族戰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