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德西拳亂筆記》

全書除隨時記載聯軍侵華行動及個人活動、觀感外,尚載有作者與德皇往來之函電、與八國公使、將帥對侵華政策的協調磋商,以及與清廷議和大臣之談判等重要記錄。 全書除隨時記載聯軍侵華行動及個人活動、觀感外,尚載有作者與德皇往來之函電、與八國公使、將帥對侵華政策的協調磋商,以及與清廷議和大臣之談判等重要記錄。 這樣《拳亂筆記》便從一個帝國主義侵華分子自供的角度,為義和團運動之歷史作用的評估,提供了真實的說明。

瓦德西拳亂筆記 內容簡介

瓦德西是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的聯軍統帥,這本《拳亂筆記》是他在1900年8月7日受德皇電旨任命,至1901年11月回國期間日記、筆記和往來檔案之彙編。全書除隨時記載聯軍侵華行動及個人活動、觀感外,尚載有作者與德皇往來之函電、與八國公使、將帥對侵華政策的協調磋商,以及與清廷議和大臣之談判等重要記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歷史的真實一幕。

瓦德西拳亂筆記 本書前言

舉世聞名的義和團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近百年來,有關這一事件的中外著述汗牛充棟,而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部《瓦德西拳亂筆記》,則始終以其獨特的價值受到世人重視。

瓦德西(Alfred heinrich Karl Ludwig ,conut von waldersee,1832-1904),德國志帝國軍人,歷任參謀總長、兵團長、陸軍元帥等職。1900年6月,俄、英、美、日、德、法、意、奧等八國政府相繼批准了聯合侵華政策,組成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八國政府相繼批准了聯合侵華政策,組成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為的侵華聯軍,自大沽口登入,大舉侵犯京津地區。7月14日,聯軍攻陷天津後,在聯軍統帥人選和進軍時間等問題上爭吵不休,陷於內訌。經過一番勾心鬥角的激烈鬥爭,最終決定由德軍元帥瓦德西接任聯軍總司令,並於8月4日增兵至二萬餘,沿運河向北京進犯。其時瓦德西尚在德國,他接受德皇威廉二世任命後,於8月20日(台北時間8月19日,下同)離開柏林東來,9月27日抵達天津,10月17日到北京正式上任。在此期間,北京已被東侵的八國聯軍攻陷,中外議和談判也已逐步開始。瓦德西抵任後,為了增加談判桌上的籌碼,立即擴大侵略,分兵進犯山海關、保定、正定以至山西省,同時參與列強對華談判,迄次年6月解任離華,取道日本返歐。《拳亂筆記》即其在這一段時間內的日記、筆記和往來檔案之彙編,始自1900年8月7日受德皇電旨任命,迄於1901年11月回國後給威廉二世的報告。全書除隨時記載聯軍侵華行動及個人活動、觀感外,尚載有作者與德皇往來之函電、與八國公使、將帥對侵華政策的協調磋商,以及與清廷議和大臣之談判等重要記錄。

以歷史研究的眼光看,這部堪稱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紀實作品的《拳亂筆記》,所蘊含的價值是多方面的。

眾所周知,義和團運動之所以成為本世紀的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最震撼人心的重大事件,就因為它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由此造成中國民族危機更加深重之《辛丑條約》的簽訂,密切相關。因此,在義和團運動是否起到了阻止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作用這個重大問題上,中外史學界一起存在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從《拳亂筆記》中,我們即可以看到作者的自承:早在義和團運動興起之前,德皇便"常有"'瓜分中國'之籠統思想"並以此種政策之目的"僅欲在世界政治舞台占一席地"的詮釋,揭示出這也是強列共同的對華政策。而在其來華抵任後,馬上感受到就在侵華聯軍已拼湊起所謂"臨時政府"的京津地區,中國人民依然在進行著不屈不撓的反侵略鬥爭,"自河左岸,尤其是上游一帶,則尚為拳隊猩獗之地"(10月17日在北京之報告)。此後如小股聯軍遭受襲擊、哨兵接連被鐐以及被殺戮之義和團員"安然就死,無動於懷"的凜然氣概,莫不令其震驚。為此,他不得不承認"實則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如欲實行此下策,則後患又不可為防矣。"其後更在給威廉二世的奏摺中明確指出,瓜出中國是"絕對不能實現"的,從"此次"、'拳民運動'中見之,彼等之敗,只是由於武裝不良之故,",而中國民眾"在實際上尚含有無限生氣。"通觀全書,這些來自侵華現場的秘密報告,對於變"瓜分"為"保全"的《德英協定》的成立,具有直接影響,而這個最終得到列強承認的協定,正是被史學界公認為中國瓜分危機第三次緩解的標誌。這樣《拳亂筆記》便從一個帝國主義侵華分子自供的角度,為義和團運動之歷史作用的評估,提供了真實的說明。

帝國主義列強為爭奪各自在華利益而產生的尖銳矛盾,特別是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及整個議和期間,這些矛盾的激烈化和表面化,也一向為中外史家所關注。對此,《拳亂筆記》提供有大量翔實記載,如英國與沙俄在撤兵與議和問題上的爭鬥,日本與沙俄在爭奪中國東北問題上的矛盾,法國對英國向兩廣地區擴張的嫉視,德國企圖侵占煙臺而獨占山東與列強利益的衝突,以及美國趁機提出《第二次門戶開放宣言》的真實動機所在等,因瓦德西的特殊地位,均能在本收中得到集中、清晰,乃至是形象的展示。此外,該書對聯軍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的滔天罪行以及殘暴行動對聯軍官兵精神狀態的影響等狀況亦有一定程度的披述,並承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凡此,都構成後人深化對這一歷史事件認識的獨特資料來源。

瓦德西拳亂筆記 文章節選

正月6日之日記

我們與山東、南京、武昌三位督撫,不在交戰狀態之中。此三位先生頗能於(中國)皇帝及聯軍之間,設法應付,極為機敏,形成雙方以外之(第三)勢力,使人必須加以顧慮尊重。由此而產生出一種極為奇特之現象。聯軍艦隊大本營,自夏間以來,即已靠泊揚子江口,並與駐有重兵之吳淞要塞,甚為接近,可以直從海上明白望見壘上大炮,以及後面操練之軍隊,而且雙方時常皆在準備交戰之狀態中。雖然如此,而各位海軍提督仍與(該省)總督往來拜訪。在山東方面,則該省巡撫現正力促鐵路工程之進行,妥為保護該省教會,做出一種我們第一好友的樣子,並曾向余拍了一個"敬祝新年"(Happy new year)的電報。到於握手子江流域方面,其情形本可愈趨簡單,倘聯軍各國之間若不彼此互相猜視。蓋英國欲將該地劃作英國獨有勢力範圍,而其他各國――除俄國為例外,因彼之視線,比較集中於北方一帶――則不願英國獨具此種優勢,因而各循英國之例,在滬派兵登入,所以現在該處駐有日本、法國、德國支隊。余對於增派德軍之舉――兩個中隊――認為必要。而且余曾迫切呈請(當局)現在勿將吾國主力所在之鐵甲艦隊召還,蓋因柏林某方面曾有此項召還之傾向,敵也。兩次希圖召還之議,皆為余所駁回。

正月10日之記

今日余曾與俄人辨論良久,對於此中真相,乃得明白一二。彼等欲從直隸撤退,僅留兩個步兵大隊、三個哥薩克隊,以及一個炮隊而已。其實彼等若願全體撤去,尤為余所馨香禱祝。在天津方面,俄國只欲留駐一個中隊。但彼卻將許多宏大建築物,如東武庫及大學堂之類,每處可以容納幾個大隊之眾者,獨自占有。此事將來尚不免發生問題。至於鐵路移交事件,則北京、柏林、倫敦之間,電報往來不絕,但至今尚未有所決定,令余極感不樂。

正月10日德皇來電

現在英國使館方面,曾向余反對閣下與俄所訂之鐵路條約。蓋英國以此約實有危害該國私人權利之虞,故也。尚望閣下在英國正式提出抗議並吾人對其主張詳加考究以前,幸勿簽字該約。此外余以為處此令人不快之英俄爭論中,德國方面之責任,當可切實卸去,倘若閣下能照日本、英國、美國10月6日提議(按,即閣下前此在二0八一號之報告中,所曾述及者),從速召集各國司令共同討論。至於討論之問題,當為"最有效力之方法,以使――軍事行動所需之――鐵路,從速開始全部工作,並力謀其安全。"經過第一次會議之後,為再行減輕我們責任計,閣下最好另以年紀最老之他國司令一代,代主其席。至於德軍方面,則由參謀長代表與會。關於法律問題一事,閣下暫時不必直接提出討論。但此事終當自會牽入討論之中。我們所持論點,應為:侵害私人權利,只以軍事行動無法避免者為限,而且對於此項被害之私人權利,應該許以合法賠償。同樣,所有鐵路用品之取留等等,自當在討論鐵路工作能力之時及之。請將前此所擬條約內容電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